800小说网 shuqubook.com,刀口漫步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三天看完两部兄弟,有些怅然若失,哭笑不得:这是先锋小说家余华的作品吗?压根就是一通俗小说嘛!读起来倒是挺过瘾,像看金庸的武侠小说,阅读快感带领我一路狂奔,同时下水里翻腾着低级趣味。而先锋的余华却死了,他已经在兄弟中变成了一个市侩,和图书市场上的书商没有什么两样——一部小说分成上、下两部,时隔七个月后分别出版,正是小说主人公之一——李光头的市侩心理作祟。
小说里的李光头颇具经济头脑,懂得市场运作,小说外的余华同样具备经济头脑,在媚俗上也下了深功夫。在这部文学价值低廉的臃肿之作中,你可以看到庸俗不堪的情色描写,从李光头偷窥女厕开始,一直到林红开设“红灯区”童铁匠夫妇一起光顾结束。其中,一个七岁孩子的性欲,穿越了他的童年,弥漫在整本书里,也许这就是唯一的“先锋”的影子。
上部中的文革故事其实非常单薄,并不能撑起一个长篇,而为了凑齐长篇的字数,余华展开了罗哩罗嗦的兑水叙事,于是刘镇人民对待某件事的看法,得到了面面俱到的描写——在这里,节制是缺席的,因为余华生怕其短,减少稿费收入。——来到当代的下部,情节终于丰满起来,但拖沓之感伴随始终,丝毫没有得到改善,故事选材也不精当,李光头从拾破烂起家,既而进口垃圾西装而成为百万——甚至千万富翁多少有些言过其实,而“全国美处女大赛”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只是时下各种生活类报刊上的“故事新编”之类的笔墨,而思想内容也并没有超过故事会的水平,这正是最让人失望之处。
直到目前为止,余华的作品,我最喜欢的不是活着,不是许三观卖血记,更不是这部兄弟,而是在细雨中呼喊,也许是阅读年龄所致,在成长的年龄,碰到一部关于成长的小说,恰巧对了胃口。也许正因为这样,开始狂热崇拜洋大师的我,再碰上兄弟这样滥俗的东西,已经看不上眼了。
还是忍不住要说句酸话:洋洋五十万字的兄弟,其“文学性”何在呢?难道就在那些着了痕迹的蹩脚模仿中吗?卡夫卡的荒诞、马尔克斯的超现实、鲁迅的阴冷、王蒙的黑色幽默充斥其中,李光头和宋钢兄弟二人的人物形象和亲密关系,越看越像张炜的长篇小说古船,我甚至怀疑,福利厂里的十四个瘸傻瞎聋的种种言行,全是得自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中的“桃谷六仙”的启发。李光头的“精神胜利法”当然得自阿q,赵诗人、刘作家的自欺欺人,当然得自孔乙己,当然你也不难从中发现祥林嫂的踪影,这就是余华的“十年磨一剑”之作吗?我看它远远比不上陈忠实的白鹿原丰满动人。
到底有没有一个新鲜的人物形象被塑造出来?字里行间还有没有发自内心深处的终极追问?至少我没有看到。说到阅读快感,兄弟带来的乐子,充其量只是郭德纲的“限制级相声”的级别。在兑水的叙事和单调的抒情中,这部语言三流、故事二流、煽情一流兄弟,显露出余华的创作已经走向穷途末路的症候,他仿佛走进了一条通俗文学的叙述套路里,为了写(编故事或者赚钱)而写,写到哪儿是哪儿,情节的发展,像是随遇而安地敷衍出来的。这样的写作到底有没有意义?这又是什么意义上的写作?我不敢想象。但面对类似的写作,我完全可以表示自己的不信任,并把他从阅读视野中驱逐出去。但必须感谢余华的这部兄弟,它和其它国产作家的作品一样,让我充满了写作的信心,基本上抵消了洋大师们带给我的绝望。
于是又开始踌躇满志了:反正大家都在混,我也不是没有出头之日。
三天看完两部兄弟,有些怅然若失,哭笑不得:这是先锋小说家余华的作品吗?压根就是一通俗小说嘛!读起来倒是挺过瘾,像看金庸的武侠小说,阅读快感带领我一路狂奔,同时下水里翻腾着低级趣味。而先锋的余华却死了,他已经在兄弟中变成了一个市侩,和图书市场上的书商没有什么两样——一部小说分成上、下两部,时隔七个月后分别出版,正是小说主人公之一——李光头的市侩心理作祟。
小说里的李光头颇具经济头脑,懂得市场运作,小说外的余华同样具备经济头脑,在媚俗上也下了深功夫。在这部文学价值低廉的臃肿之作中,你可以看到庸俗不堪的情色描写,从李光头偷窥女厕开始,一直到林红开设“红灯区”童铁匠夫妇一起光顾结束。其中,一个七岁孩子的性欲,穿越了他的童年,弥漫在整本书里,也许这就是唯一的“先锋”的影子。
上部中的文革故事其实非常单薄,并不能撑起一个长篇,而为了凑齐长篇的字数,余华展开了罗哩罗嗦的兑水叙事,于是刘镇人民对待某件事的看法,得到了面面俱到的描写——在这里,节制是缺席的,因为余华生怕其短,减少稿费收入。——来到当代的下部,情节终于丰满起来,但拖沓之感伴随始终,丝毫没有得到改善,故事选材也不精当,李光头从拾破烂起家,既而进口垃圾西装而成为百万——甚至千万富翁多少有些言过其实,而“全国美处女大赛”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只是时下各种生活类报刊上的“故事新编”之类的笔墨,而思想内容也并没有超过故事会的水平,这正是最让人失望之处。
直到目前为止,余华的作品,我最喜欢的不是活着,不是许三观卖血记,更不是这部兄弟,而是在细雨中呼喊,也许是阅读年龄所致,在成长的年龄,碰到一部关于成长的小说,恰巧对了胃口。也许正因为这样,开始狂热崇拜洋大师的我,再碰上兄弟这样滥俗的东西,已经看不上眼了。
还是忍不住要说句酸话:洋洋五十万字的兄弟,其“文学性”何在呢?难道就在那些着了痕迹的蹩脚模仿中吗?卡夫卡的荒诞、马尔克斯的超现实、鲁迅的阴冷、王蒙的黑色幽默充斥其中,李光头和宋钢兄弟二人的人物形象和亲密关系,越看越像张炜的长篇小说古船,我甚至怀疑,福利厂里的十四个瘸傻瞎聋的种种言行,全是得自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中的“桃谷六仙”的启发。李光头的“精神胜利法”当然得自阿q,赵诗人、刘作家的自欺欺人,当然得自孔乙己,当然你也不难从中发现祥林嫂的踪影,这就是余华的“十年磨一剑”之作吗?我看它远远比不上陈忠实的白鹿原丰满动人。
到底有没有一个新鲜的人物形象被塑造出来?字里行间还有没有发自内心深处的终极追问?至少我没有看到。说到阅读快感,兄弟带来的乐子,充其量只是郭德纲的“限制级相声”的级别。在兑水的叙事和单调的抒情中,这部语言三流、故事二流、煽情一流兄弟,显露出余华的创作已经走向穷途末路的症候,他仿佛走进了一条通俗文学的叙述套路里,为了写(编故事或者赚钱)而写,写到哪儿是哪儿,情节的发展,像是随遇而安地敷衍出来的。这样的写作到底有没有意义?这又是什么意义上的写作?我不敢想象。但面对类似的写作,我完全可以表示自己的不信任,并把他从阅读视野中驱逐出去。但必须感谢余华的这部兄弟,它和其它国产作家的作品一样,让我充满了写作的信心,基本上抵消了洋大师们带给我的绝望。
于是又开始踌躇满志了:反正大家都在混,我也不是没有出头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