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shuqubook.com,带雨的云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鞭炮烟花一声声、一阵阵,窗外不停的随着“噼里啪啦——哧!哧!哧!”的响声,一阵闪烁之后渐渐淡了下来、渐渐熄灭,又随着“噼里啪啦——哧!哧!哧!”的响声,一阵闪烁之后渐渐淡了下来、渐渐熄灭艳丽的红、绿、黄、蓝在人们眼前和心中开了花,一朵朵又一朵朵,正欢庆元宵佳节。
自古以来这日子里百姓高高兴兴、热热闹闹,有钱的人提着花灯上街,没钱的人则穿上新衣上街看别人提着花灯,万人空巷、盛况空前。
记得儿时的元宵节。那年代没有建党、建军、建国其它节日,只有过年、元宵、端午、中秋,万家灯火、普天同庆,家家户户吃元宵、提灯笼、放花灯,街上还有舞龙、舞狮、踩高跷,踩莲船,举火把游街
火树银花不夜天,欢声笑语喜煞人;
一年一度共同庆,千家万户挂彩灯。
又一首诗是这样描述的:
元宵节啊元宵节,熙熙攘攘挤上街;
正月十五闹花灯,磨肩擦背人踩鞋。
一不小心烛火灭,重新点燃再逛街;
一阵风吹花灯燃,笑煞我家老太爷。
还有辛弃疾的词: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多么喜人的元宵夜。
古代也有政治笑话:
田登作郡首时候讳其名“登”触者必遭怒斥甚至杖责,不少吏卒未避“讳”而遭鞭笞。于是举州不敢言“灯”改“灯”为“火”上元节吏人书榜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有了“只许洲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典故。
另一则笑话:街头巷尾小贩呼叫:“卖元宵,卖元宵”袁世凯称帝后觉得触霉头,郁郁不乐“元宵”与“袁消”偕音,怕因此被“消”了,于是下令不许叫卖元宵,一律改为卖汤圆。
现在城市没有提灯上街庆元宵了,但大街小巷处处灯火通明、彩灯辉煌,望去一片敞亮和靓丽。窗前闻鞭炮烟花一阵阵鸣响,望五彩缤纷中浮想联翩,忆儿时,忆青年时代。
儿时提过灯笼上街,和其他孩子们排着队“打蜡烛去”从这巷子走向那巷子,从这一家走去那一家,向爷爷奶奶、大叔大伯们祝贺、“拜节”:
祝爷爷奶奶健康长寿,贺叔叔大伯升官发财;
庆哥哥嫂嫂多儿多女,祝五代同堂合家幸福。
家家户户贺元宵讨了口彩,主人便给一个孩子一支小蜡烛点灯,孩子们又高高兴兴的去另一家。
1960年代的元宵节最冷清,一片寂静,静悄悄、冷清清、黑乎乎,为革除旧习惯,又为过“革命的元宵节”还因为“三年暂时经济困难”没有靓丽的光彩,没有欢声笑语,几乎四面八方鸦鹊无声,窗外黑黢黢一片,没事的人便赶紧上床睡觉。
为什么不去欢庆呢?问得蹊跷。当然回答得更蹊跷:为了“留住”吃下去的东西多一些时间留在肚子里,为了不让肚子里的东西那么快消化掉,为了深更半夜里不会肚子饿。
1958年风风火火的大跃进“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苦干大干加巧干”“一天等于二十年”之后,突然四面八方从如火如荼“快马加鞭”跌入万马齐喑中,每天为嘴巴操心,日日忧虑粮票不够吃,时时惦记吃饭的事,处处打听哪里有不要粮票的东西卖,记忆犹新,那个饥肠辘辘的滋味呀
现在好了,可是年轻力壮日子里想吃吃不到,现在有了,很多很多很多,却又老态龙钟,肚子不争气,吃不进又喝不下。躺在床上思绪万千,想起那个风风火火的大跃进觉得好笑。报纸鲜红的头号大标题登载,粮食亩产多少千多少万斤,十几万斤、二十几万斤。粮食哪里去了呢?那样高那样尖的谷堆哪里去了呢?怎么饭会不够吃了呢?
大跃进中歌声嘹亮、激动人心,令人鼓舞、振奋人心,多么浪漫呀,细想来又多么的可笑滑稽:
... -->>
鞭炮烟花一声声、一阵阵,窗外不停的随着“噼里啪啦——哧!哧!哧!”的响声,一阵闪烁之后渐渐淡了下来、渐渐熄灭,又随着“噼里啪啦——哧!哧!哧!”的响声,一阵闪烁之后渐渐淡了下来、渐渐熄灭艳丽的红、绿、黄、蓝在人们眼前和心中开了花,一朵朵又一朵朵,正欢庆元宵佳节。
自古以来这日子里百姓高高兴兴、热热闹闹,有钱的人提着花灯上街,没钱的人则穿上新衣上街看别人提着花灯,万人空巷、盛况空前。
记得儿时的元宵节。那年代没有建党、建军、建国其它节日,只有过年、元宵、端午、中秋,万家灯火、普天同庆,家家户户吃元宵、提灯笼、放花灯,街上还有舞龙、舞狮、踩高跷,踩莲船,举火把游街
火树银花不夜天,欢声笑语喜煞人;
一年一度共同庆,千家万户挂彩灯。
又一首诗是这样描述的:
元宵节啊元宵节,熙熙攘攘挤上街;
正月十五闹花灯,磨肩擦背人踩鞋。
一不小心烛火灭,重新点燃再逛街;
一阵风吹花灯燃,笑煞我家老太爷。
还有辛弃疾的词: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多么喜人的元宵夜。
古代也有政治笑话:
田登作郡首时候讳其名“登”触者必遭怒斥甚至杖责,不少吏卒未避“讳”而遭鞭笞。于是举州不敢言“灯”改“灯”为“火”上元节吏人书榜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有了“只许洲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典故。
另一则笑话:街头巷尾小贩呼叫:“卖元宵,卖元宵”袁世凯称帝后觉得触霉头,郁郁不乐“元宵”与“袁消”偕音,怕因此被“消”了,于是下令不许叫卖元宵,一律改为卖汤圆。
现在城市没有提灯上街庆元宵了,但大街小巷处处灯火通明、彩灯辉煌,望去一片敞亮和靓丽。窗前闻鞭炮烟花一阵阵鸣响,望五彩缤纷中浮想联翩,忆儿时,忆青年时代。
儿时提过灯笼上街,和其他孩子们排着队“打蜡烛去”从这巷子走向那巷子,从这一家走去那一家,向爷爷奶奶、大叔大伯们祝贺、“拜节”:
祝爷爷奶奶健康长寿,贺叔叔大伯升官发财;
庆哥哥嫂嫂多儿多女,祝五代同堂合家幸福。
家家户户贺元宵讨了口彩,主人便给一个孩子一支小蜡烛点灯,孩子们又高高兴兴的去另一家。
1960年代的元宵节最冷清,一片寂静,静悄悄、冷清清、黑乎乎,为革除旧习惯,又为过“革命的元宵节”还因为“三年暂时经济困难”没有靓丽的光彩,没有欢声笑语,几乎四面八方鸦鹊无声,窗外黑黢黢一片,没事的人便赶紧上床睡觉。
为什么不去欢庆呢?问得蹊跷。当然回答得更蹊跷:为了“留住”吃下去的东西多一些时间留在肚子里,为了不让肚子里的东西那么快消化掉,为了深更半夜里不会肚子饿。
1958年风风火火的大跃进“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苦干大干加巧干”“一天等于二十年”之后,突然四面八方从如火如荼“快马加鞭”跌入万马齐喑中,每天为嘴巴操心,日日忧虑粮票不够吃,时时惦记吃饭的事,处处打听哪里有不要粮票的东西卖,记忆犹新,那个饥肠辘辘的滋味呀
现在好了,可是年轻力壮日子里想吃吃不到,现在有了,很多很多很多,却又老态龙钟,肚子不争气,吃不进又喝不下。躺在床上思绪万千,想起那个风风火火的大跃进觉得好笑。报纸鲜红的头号大标题登载,粮食亩产多少千多少万斤,十几万斤、二十几万斤。粮食哪里去了呢?那样高那样尖的谷堆哪里去了呢?怎么饭会不够吃了呢?
大跃进中歌声嘹亮、激动人心,令人鼓舞、振奋人心,多么浪漫呀,细想来又多么的可笑滑稽: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