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网 www.shuqubook.com,复活之战斗在第三帝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皇家坦克团第七营第一连的覆灭,只是21日当晚在多佛尔战区发生诸多战斗中的一个剪影。在这个血腥的夜晚,多佛尔战线上的英国一线防御部队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这些原本就当做弃子用来拖延德军前进的部队,从把他们调派出去时,多佛尔指挥部里的指挥层就已经做好了他们全部会在防御战中损失掉的心理准备。实际上这些部队的战斗力并不弱,其中不乏像皇家坦克团这样的精锐部队,只是大部分步兵单位建制已经不齐全,军官与装备缺口严重,多佛尔却已经没有了重新整编补充他们的能力。这种部队是不可能有战斗持续力的,放在巷战中只会增添指挥部门的工作量,还不如全部都调配到外围防线上,作为一次性的防御力量,拿来消耗德军的兵力与士气。
这些步兵部队注定是得不到援军的,他们能够依靠的只有仓促构筑的三条脆弱的防御线,这些零散设置的防御阵地强度都不高,火力强度也差强人意,总算多佛尔指挥部也不想这些外围防线过于脆弱,这样就失去了拖延与消耗德军的意义,所以在武器搭配与人员安排上还是很是拿出一些本钱的,比如拿出了精锐的步兵坦克营,这可是第一装甲师现有兵力的一半,不过这些笨重又庞大的坦克完全不适应巷战,放在多佛尔城区核心区里也是鸡肋般的存在。
这些部队也算是不负众望,没有在遭遇到德军突袭后就一击而溃,英国士兵依靠手头上简陋的装备,对蜂拥而来的德军部队进行了殊死的抵抗。其中有些英国部队打得很顽强,这一点连德国人都愿意出来为他们作证。有些小阵地占据了极佳的地形优势,甚至一度让进攻的德军步兵部队吃了不小的苦头。但是毕竟双方力量上的差距过于悬殊,所有的抵抗与努力很快就淹没在德军如同烈火一般猛烈的攻势之中。
当午夜降临之际,英国陆军在丹佛尔地区外围的第一道防线已经荡然无存,只有极少数的部队能够从与德军的交火中脱离,撤退到了后方的第二道防线。
大部分的守御部队在交火中被德军歼灭,德军在大多数战场都占据了一定的优势,不是兵力上的就是质量上的,大批大批的英国士兵被杀死在他们的阵地上,很多人甚至都没看清楚杀害自己凶手的模样。
夜战是一项残酷的作战模式,从某种角度上来看它比大多数白昼作战更加野蛮血腥。因为视野受到影响,很多战斗都是爆发在极近的距离之内,此时双方的命中率以及武器的杀伤力得以成倍的提高,肉搏战爆发的可能性更是达到了白昼战斗中的两到三倍。
英德双方官兵都拿出了各自看家的本领相互厮杀,这是你死活我的战争,不是什么过家家式的演习。德军士兵大都是参加过数十次战斗的老兵,战场经验丰富,他们熟练的使用着手中杀伤力惊人的武器,对那些仅仅是经受过完整的士兵训练,并未有过任何作战经验的英国士兵展开了无情的杀戮。
在这场多佛尔歼灭战的外围作战中,有不少英军阵地上的战斗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单方面的屠杀,一些英国士兵在战至一半之时就已经被现场的惨况逼至精神崩溃,精神失常的士兵面对所有靠近他的人物发起了无差别的攻击,造成了敌我双方很多不必要的损伤。
在当晚的战斗中,德军步兵再次确认了步兵铲和手榴弹是两种很不错的堑壕肉搏武器,相比之下给他们配发的刺刀有些太短了,想要熟练使用这种短匕首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还要掌握一些专业的格斗技巧,但是抡斧子挥锤子谁都能干,特别是一些农家出身的士兵,这简直就是他们的天赋技能,这些步兵非常善于使用这些武器进行近距离肉搏战,把那些英国兵杀得屁滚尿流。
英国步兵面对这些狂暴化的德国兵时毫无还手之力,简直就像黑森林里遭遇到日耳曼蛮子突袭的罗马士兵一般,手持着长长的标枪却不知道该如何招架,眼睁睁的看着蛮子抡起战斧砍掉自己的首级。
手榴弹在肉搏战中效果稍差,因为英**队装备再缺乏,每人一顶钢盔还是配的起的,那种丑陋的碟状头盔其实性能不错,至少扛得住德国蛮子的一锤子,有时候手榴弹打断了木柄都只能在上面留下一个凹痕,但是德国人不光会往你脑袋上招呼,他们还会用那东西横过来呼脸,这一家伙可不是常人可以扛得住的,双方交手胜负通常就在一两秒之间,结局却往往是德国蛮子高举染血的M24,脚下踩着个脸被砸平满嘴碎牙的英国兵。
英军阵地构筑的真是很仓促,他们来不及挖掘出正规的陆战堑壕,而只能挖出普通的步兵壕,这些在以往连交通壕都算不上的沟渠又浅又窄,连基本的木板或者柳条护墙都没有,跟别提什么防炮洞和带顶掩体,从防御战角度来讲这种工事是完全不合格的,这东西只能起到对士兵的身体有限的遮蔽作用,而对于敌方的重火力轰击完全起不到任何防护作用,一发大口径步兵炮就能炸垮这样一整条的壕沟。
不过在这场夜战中,德军很少用重炮轰击这种壕沟阵地,重炮数量有限,有更需要它们的地方,它们被拿去轰击一些环形掩体和半筑垒阵地,而这些轻步兵野战阵地只依靠各单位现有的武器就足以应付。
因为物资与设备缺乏,加上时间也来不及,英国步兵只是简单的在阵地周围设置了一道铁丝网,更多的地方是连铁丝网都没有。因为指挥官不清楚敌军前来的方向,只有个粗浅的弧线防御概念,结果一线部队只能按照军事条令... -->>
皇家坦克团第七营第一连的覆灭,只是21日当晚在多佛尔战区发生诸多战斗中的一个剪影。在这个血腥的夜晚,多佛尔战线上的英国一线防御部队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这些原本就当做弃子用来拖延德军前进的部队,从把他们调派出去时,多佛尔指挥部里的指挥层就已经做好了他们全部会在防御战中损失掉的心理准备。实际上这些部队的战斗力并不弱,其中不乏像皇家坦克团这样的精锐部队,只是大部分步兵单位建制已经不齐全,军官与装备缺口严重,多佛尔却已经没有了重新整编补充他们的能力。这种部队是不可能有战斗持续力的,放在巷战中只会增添指挥部门的工作量,还不如全部都调配到外围防线上,作为一次性的防御力量,拿来消耗德军的兵力与士气。
这些步兵部队注定是得不到援军的,他们能够依靠的只有仓促构筑的三条脆弱的防御线,这些零散设置的防御阵地强度都不高,火力强度也差强人意,总算多佛尔指挥部也不想这些外围防线过于脆弱,这样就失去了拖延与消耗德军的意义,所以在武器搭配与人员安排上还是很是拿出一些本钱的,比如拿出了精锐的步兵坦克营,这可是第一装甲师现有兵力的一半,不过这些笨重又庞大的坦克完全不适应巷战,放在多佛尔城区核心区里也是鸡肋般的存在。
这些部队也算是不负众望,没有在遭遇到德军突袭后就一击而溃,英国士兵依靠手头上简陋的装备,对蜂拥而来的德军部队进行了殊死的抵抗。其中有些英国部队打得很顽强,这一点连德国人都愿意出来为他们作证。有些小阵地占据了极佳的地形优势,甚至一度让进攻的德军步兵部队吃了不小的苦头。但是毕竟双方力量上的差距过于悬殊,所有的抵抗与努力很快就淹没在德军如同烈火一般猛烈的攻势之中。
当午夜降临之际,英国陆军在丹佛尔地区外围的第一道防线已经荡然无存,只有极少数的部队能够从与德军的交火中脱离,撤退到了后方的第二道防线。
大部分的守御部队在交火中被德军歼灭,德军在大多数战场都占据了一定的优势,不是兵力上的就是质量上的,大批大批的英国士兵被杀死在他们的阵地上,很多人甚至都没看清楚杀害自己凶手的模样。
夜战是一项残酷的作战模式,从某种角度上来看它比大多数白昼作战更加野蛮血腥。因为视野受到影响,很多战斗都是爆发在极近的距离之内,此时双方的命中率以及武器的杀伤力得以成倍的提高,肉搏战爆发的可能性更是达到了白昼战斗中的两到三倍。
英德双方官兵都拿出了各自看家的本领相互厮杀,这是你死活我的战争,不是什么过家家式的演习。德军士兵大都是参加过数十次战斗的老兵,战场经验丰富,他们熟练的使用着手中杀伤力惊人的武器,对那些仅仅是经受过完整的士兵训练,并未有过任何作战经验的英国士兵展开了无情的杀戮。
在这场多佛尔歼灭战的外围作战中,有不少英军阵地上的战斗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单方面的屠杀,一些英国士兵在战至一半之时就已经被现场的惨况逼至精神崩溃,精神失常的士兵面对所有靠近他的人物发起了无差别的攻击,造成了敌我双方很多不必要的损伤。
在当晚的战斗中,德军步兵再次确认了步兵铲和手榴弹是两种很不错的堑壕肉搏武器,相比之下给他们配发的刺刀有些太短了,想要熟练使用这种短匕首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还要掌握一些专业的格斗技巧,但是抡斧子挥锤子谁都能干,特别是一些农家出身的士兵,这简直就是他们的天赋技能,这些步兵非常善于使用这些武器进行近距离肉搏战,把那些英国兵杀得屁滚尿流。
英国步兵面对这些狂暴化的德国兵时毫无还手之力,简直就像黑森林里遭遇到日耳曼蛮子突袭的罗马士兵一般,手持着长长的标枪却不知道该如何招架,眼睁睁的看着蛮子抡起战斧砍掉自己的首级。
手榴弹在肉搏战中效果稍差,因为英**队装备再缺乏,每人一顶钢盔还是配的起的,那种丑陋的碟状头盔其实性能不错,至少扛得住德国蛮子的一锤子,有时候手榴弹打断了木柄都只能在上面留下一个凹痕,但是德国人不光会往你脑袋上招呼,他们还会用那东西横过来呼脸,这一家伙可不是常人可以扛得住的,双方交手胜负通常就在一两秒之间,结局却往往是德国蛮子高举染血的M24,脚下踩着个脸被砸平满嘴碎牙的英国兵。
英军阵地构筑的真是很仓促,他们来不及挖掘出正规的陆战堑壕,而只能挖出普通的步兵壕,这些在以往连交通壕都算不上的沟渠又浅又窄,连基本的木板或者柳条护墙都没有,跟别提什么防炮洞和带顶掩体,从防御战角度来讲这种工事是完全不合格的,这东西只能起到对士兵的身体有限的遮蔽作用,而对于敌方的重火力轰击完全起不到任何防护作用,一发大口径步兵炮就能炸垮这样一整条的壕沟。
不过在这场夜战中,德军很少用重炮轰击这种壕沟阵地,重炮数量有限,有更需要它们的地方,它们被拿去轰击一些环形掩体和半筑垒阵地,而这些轻步兵野战阵地只依靠各单位现有的武器就足以应付。
因为物资与设备缺乏,加上时间也来不及,英国步兵只是简单的在阵地周围设置了一道铁丝网,更多的地方是连铁丝网都没有。因为指挥官不清楚敌军前来的方向,只有个粗浅的弧线防御概念,结果一线部队只能按照军事条令...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