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shuqubook.com,宋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王审琦和李处耕三家三世以上为将。微臣敢问圣上,既有兵学,为何又有将门之说?为何本朝曹彬其子:璨、羽,玮、泫,杞,荀及琮,惟有杞为文官,其余六子皆为武臣?”
对于赵曙来说,王静辉地“将门说”对他而言实在是太困惑了。他无法解释。而对于王静辉来说,他也没有什么好答案,因为“将门”这东西即便是在一千年后不仅在中国,美国和其他各国都有出现,王静辉在这几天修改策论的时候,也在思考“将门”为什么如此长盛不衰。
王静辉见英宗赵曙哑口无言,不想冷场所以继续说道:“圣上,臣为了解释‘将门’也曾翻阅大量的典籍,自秦汉以降,文官的选拔经过千年的积累已经形成科举或是推荐等严密的选拔制度,微臣不久前才参加的制举科考试也是这千年积累的成果,不然像微臣这样地出身,恐怕是没有入仕的机会的。而武官的选拔制度在历史上看,只有秦汉开国时的军功爵和唐朝短暂的武举制度,本朝地兵学也是延续了唐朝的武举制度来选拔武官,这与文官千年积累选拔制度自然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在微臣看来,历朝历代包括本朝,这武官的选拔人才,倒是受世袭的因素比较大些,所以就出现了‘将门’。微臣建议用在边疆立下功勋的武将成立参谋部,平时设立军校,以选拔军事人才,这样也就相当于建立武官中的科举制度一样,可以使那些没有将门背景的人,也可以在此路上出将。”
王静辉这一番话说的在场几人频频点头,在赵曙等人的眼中将门出将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他们也没有想过其中还有如此关节。不过英宗赵曙也听出了王静辉话中有话:这武将世袭成为将门绝对是一个不安分的因素,太祖杯酒释兵权做得也并非完美无缺。从王静辉的策论中他也能够看得出来,虽然太祖实行文治压制武将这一政策很有问题,但王静辉却是非常支持这样的政策的,因为每个朝代都有大将在外用兵自重甚至是造反的先例,唯独本朝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百姓也就少受些兵祸之苦。
不过王静辉在建立军校的建议上最大的创新便是可以允许文人报考军校,一方面也是给文人一条除了科举之外的进身途径;另外便是培养文武全才的将领。不过这一条好象有点太异想天开了,整个宋朝的社会风气会让士子们对此望而生畏,但王静辉认为正如医学吸收了大量落榜的士子,其人才素质要远比以前学医人员要高,所以医学才会有长足的发展,而军事方面也应该按照这样的策略来发展。很少看到历代名将纯粹是个武夫地。能够成为统军地将帅之才,其本身必然也有很高的个人素质。不过英宗赵曙心中虽然觉得有些道理,但并不赞成。
要是真地把军校建立起来,消灭或者大大削弱了‘将门’的影响,那可真是以绝后患了。而且军校还可以源源不断的培养出出身不同的领兵作战地将领。这对于国家政权的稳固也是一项很好的建议。这便是王静辉促使赵曙来决定建立参谋制度的重要砝码,与皇帝良心上的自责相比,这样的实惠更能让赵曙动心,赵曙不是傻子,当然能看到其中对皇权巩固的好处,他一定会咬钩的。
果然赵曙听后站起身来在御案旁走来走去,沉思了半天也没有说话,当他停下来的时候又说道:“爱卿此策果然是良策,军校必须建立!不过爱卿在策论中说到可以使用参谋部中的人员来当监军是何用意?”
王静辉听到赵曙称他为“爱卿”就知道赵曙基本上要按照他策论上地内容来建立参谋制度了,他又不是官迷。对这“爱卿”两字含义也没有在意,说道:“圣上,历代皇帝都很喜欢使用内宦来充任监军,相信不仅是微臣对此不满,所有的有识之士和将领恐怕都不喜欢这样的做法。东汉末年,献帝宠信宦官出任监军,而宦官爱财常向将领索要财物,至此酿下大祸。前车之鉴犹未远。但不派监军又会难以使人安心,所以微臣建议从参谋部中选取忠心参谋,以这些参谋为基干组成前线参谋部,给领兵将领提供军事建议,这同样也能起到防止前线倒戈的作用。微臣窃以为这样远比使用内宦做监军要好得多,请圣上明鉴!”
英宗赵曙听后看看韩琦和富弼。他们两个人也点点头表示太监当监军弊处实在是太大,在他们看来这篇策论中最大的亮色便是改善这一条,如果这一条能够落实到实处,那可以使后世多少名将跳出这个怪圈,这样的好处是怎么说都不为过的,所以两个人都极力说此策好,再加上英宗赵曙本就不是个昏君,也明白此中厉害,所以除了军校的建议外,这个监军问题就是他最赞成地建议了。
“军校一旦建立,太监当不了监军,仅这两条就足矣了!”王静辉也不贪功冒进,毕竟这两条都是依附于参谋制度的,只要赵曙三人点头,估计这份策论的主要目的就全部达到了,至于细枝末节就没有必要争论了。
三天后,英宗赵曙准了枢密副使郭逵辞去枢密院的职位,改为陕西四路沿边宣抚使兼权判渭州。郭逵叩阙帝辞的时候,英宗赵曙对他说道:“原本想授予爱卿宣徽使,但恐外人以为将你贬官,所以领枢职来重使权。你此去西北,要严防西夏李家作乱边疆,待立下大功后,朕还有重任相托!”
郭逵也不是空着手走地,他在临行前上了道奏章,希望英宗赵曙能够准许接受过重装步兵矩阵演练的一万禁军能够前往西北前线,并且在武器装备上也能够给西北前线送去一批加装荆轮机钩的大型床弩、炸药包、地雷、手雷等新式武器装备,以抵抗西夏的骚扰,顺便来检验这些东西在战争中的效果。英宗赵曙答应了,不过武器装备,尤其是采用了新的火药配方的火器,只能在汴都生产运送到西北。
郭逵离开汴都,王静辉还没有给他辞行的资格,他对于郭逵这样的结局也是深感无奈,但好在自从福宁殿问对后,英宗赵曙表示会在合适的时候来实行他在策论上所写的参谋制度。
郭逵向英宗赵曙索要军事装备的事情,不久便由赵顼传到王静辉的耳朵里“呵呵,有了这些家伙,恐怕谅祚的大军一定不会好过。虽然能够起到的作用还要有待观察,但可以肯定西夏在局部上战争,尤其是攻城战中,绝对没有好果子吃。”
“希望以后不要再发生这样的事件了,这宋人防范武人作乱是对,不过也太狠了点,纯粹就是糟蹋武将嘛”王静辉在院子中不断的腹诽着。
在等待发榜的日子里,颍王赵顼也时常到王静辉这里来请教各种问题和疑惑,不过他没有带蜀国公主同来,这使王静辉感到万分失望,不过好在还可以通过赵顼这个“信使”来传递一些诗词,这些诗词都是货真价实出自王静辉的手笔,他最近在情诗和婉约词上面的功力是日渐上升,也能写出不少质量堪数上乘的诗词了。
大宋治平三年五月初一,在翰林院和太学终于公布了这次制举科考试御试名次:王静辉第三等第一名。
王审琦和李处耕三家三世以上为将。微臣敢问圣上,既有兵学,为何又有将门之说?为何本朝曹彬其子:璨、羽,玮、泫,杞,荀及琮,惟有杞为文官,其余六子皆为武臣?”
对于赵曙来说,王静辉地“将门说”对他而言实在是太困惑了。他无法解释。而对于王静辉来说,他也没有什么好答案,因为“将门”这东西即便是在一千年后不仅在中国,美国和其他各国都有出现,王静辉在这几天修改策论的时候,也在思考“将门”为什么如此长盛不衰。
王静辉见英宗赵曙哑口无言,不想冷场所以继续说道:“圣上,臣为了解释‘将门’也曾翻阅大量的典籍,自秦汉以降,文官的选拔经过千年的积累已经形成科举或是推荐等严密的选拔制度,微臣不久前才参加的制举科考试也是这千年积累的成果,不然像微臣这样地出身,恐怕是没有入仕的机会的。而武官的选拔制度在历史上看,只有秦汉开国时的军功爵和唐朝短暂的武举制度,本朝地兵学也是延续了唐朝的武举制度来选拔武官,这与文官千年积累选拔制度自然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在微臣看来,历朝历代包括本朝,这武官的选拔人才,倒是受世袭的因素比较大些,所以就出现了‘将门’。微臣建议用在边疆立下功勋的武将成立参谋部,平时设立军校,以选拔军事人才,这样也就相当于建立武官中的科举制度一样,可以使那些没有将门背景的人,也可以在此路上出将。”
王静辉这一番话说的在场几人频频点头,在赵曙等人的眼中将门出将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他们也没有想过其中还有如此关节。不过英宗赵曙也听出了王静辉话中有话:这武将世袭成为将门绝对是一个不安分的因素,太祖杯酒释兵权做得也并非完美无缺。从王静辉的策论中他也能够看得出来,虽然太祖实行文治压制武将这一政策很有问题,但王静辉却是非常支持这样的政策的,因为每个朝代都有大将在外用兵自重甚至是造反的先例,唯独本朝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百姓也就少受些兵祸之苦。
不过王静辉在建立军校的建议上最大的创新便是可以允许文人报考军校,一方面也是给文人一条除了科举之外的进身途径;另外便是培养文武全才的将领。不过这一条好象有点太异想天开了,整个宋朝的社会风气会让士子们对此望而生畏,但王静辉认为正如医学吸收了大量落榜的士子,其人才素质要远比以前学医人员要高,所以医学才会有长足的发展,而军事方面也应该按照这样的策略来发展。很少看到历代名将纯粹是个武夫地。能够成为统军地将帅之才,其本身必然也有很高的个人素质。不过英宗赵曙心中虽然觉得有些道理,但并不赞成。
要是真地把军校建立起来,消灭或者大大削弱了‘将门’的影响,那可真是以绝后患了。而且军校还可以源源不断的培养出出身不同的领兵作战地将领。这对于国家政权的稳固也是一项很好的建议。这便是王静辉促使赵曙来决定建立参谋制度的重要砝码,与皇帝良心上的自责相比,这样的实惠更能让赵曙动心,赵曙不是傻子,当然能看到其中对皇权巩固的好处,他一定会咬钩的。
果然赵曙听后站起身来在御案旁走来走去,沉思了半天也没有说话,当他停下来的时候又说道:“爱卿此策果然是良策,军校必须建立!不过爱卿在策论中说到可以使用参谋部中的人员来当监军是何用意?”
王静辉听到赵曙称他为“爱卿”就知道赵曙基本上要按照他策论上地内容来建立参谋制度了,他又不是官迷。对这“爱卿”两字含义也没有在意,说道:“圣上,历代皇帝都很喜欢使用内宦来充任监军,相信不仅是微臣对此不满,所有的有识之士和将领恐怕都不喜欢这样的做法。东汉末年,献帝宠信宦官出任监军,而宦官爱财常向将领索要财物,至此酿下大祸。前车之鉴犹未远。但不派监军又会难以使人安心,所以微臣建议从参谋部中选取忠心参谋,以这些参谋为基干组成前线参谋部,给领兵将领提供军事建议,这同样也能起到防止前线倒戈的作用。微臣窃以为这样远比使用内宦做监军要好得多,请圣上明鉴!”
英宗赵曙听后看看韩琦和富弼。他们两个人也点点头表示太监当监军弊处实在是太大,在他们看来这篇策论中最大的亮色便是改善这一条,如果这一条能够落实到实处,那可以使后世多少名将跳出这个怪圈,这样的好处是怎么说都不为过的,所以两个人都极力说此策好,再加上英宗赵曙本就不是个昏君,也明白此中厉害,所以除了军校的建议外,这个监军问题就是他最赞成地建议了。
“军校一旦建立,太监当不了监军,仅这两条就足矣了!”王静辉也不贪功冒进,毕竟这两条都是依附于参谋制度的,只要赵曙三人点头,估计这份策论的主要目的就全部达到了,至于细枝末节就没有必要争论了。
三天后,英宗赵曙准了枢密副使郭逵辞去枢密院的职位,改为陕西四路沿边宣抚使兼权判渭州。郭逵叩阙帝辞的时候,英宗赵曙对他说道:“原本想授予爱卿宣徽使,但恐外人以为将你贬官,所以领枢职来重使权。你此去西北,要严防西夏李家作乱边疆,待立下大功后,朕还有重任相托!”
郭逵也不是空着手走地,他在临行前上了道奏章,希望英宗赵曙能够准许接受过重装步兵矩阵演练的一万禁军能够前往西北前线,并且在武器装备上也能够给西北前线送去一批加装荆轮机钩的大型床弩、炸药包、地雷、手雷等新式武器装备,以抵抗西夏的骚扰,顺便来检验这些东西在战争中的效果。英宗赵曙答应了,不过武器装备,尤其是采用了新的火药配方的火器,只能在汴都生产运送到西北。
郭逵离开汴都,王静辉还没有给他辞行的资格,他对于郭逵这样的结局也是深感无奈,但好在自从福宁殿问对后,英宗赵曙表示会在合适的时候来实行他在策论上所写的参谋制度。
郭逵向英宗赵曙索要军事装备的事情,不久便由赵顼传到王静辉的耳朵里“呵呵,有了这些家伙,恐怕谅祚的大军一定不会好过。虽然能够起到的作用还要有待观察,但可以肯定西夏在局部上战争,尤其是攻城战中,绝对没有好果子吃。”
“希望以后不要再发生这样的事件了,这宋人防范武人作乱是对,不过也太狠了点,纯粹就是糟蹋武将嘛”王静辉在院子中不断的腹诽着。
在等待发榜的日子里,颍王赵顼也时常到王静辉这里来请教各种问题和疑惑,不过他没有带蜀国公主同来,这使王静辉感到万分失望,不过好在还可以通过赵顼这个“信使”来传递一些诗词,这些诗词都是货真价实出自王静辉的手笔,他最近在情诗和婉约词上面的功力是日渐上升,也能写出不少质量堪数上乘的诗词了。
大宋治平三年五月初一,在翰林院和太学终于公布了这次制举科考试御试名次:王静辉第三等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