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网 www.shuqubook.com,世界演义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还有国内有学者人将“信仰”译为“叩拜”(见钱乘旦主编、张倩红著的《困顿于再生——犹太文化的现代化》),有人认为是不妥的。犹太人与上帝建立的是一种人、神之间的契约关系,犹太教以至后来的基督教都没有偶像崇拜,谈不到东方式的对神五体投地的“叩拜”问题。
埃及的西奈山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十诫中最容易触犯的就是偶像崇拜,古来多少帝王假借神的名义奴役、屠杀人民,而又有多少人对滥用权力的帝王顶礼膜拜,五体投地,心甘情愿地依附于极权制度。而犹太人的上帝则不同,他存在,但无形,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假借神的名义愚弄人民,虐待人民,屠杀人民。
如果把这种神、人之间的立约视为“荒唐”、“迷信”那就太缺乏悟性了。既然任何权力都必须自我约束,即使是上帝的权力,这就为随后以立约的方式约束和限制世俗的权力和人的自由提供了一种示范。依据它,人与人、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就都可以借助立约的方式来加以调整和处理。
现代社会中也有这种“更高级”的法律,这就是宪法。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区别在于,宪法是“人民的公约”,是由人民制定的、政府不能更改的律法,它高于一般法律和政府的权力,具有至上性和神圣性。有了宪法(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才能一劳永逸地获得“平等的基本政治权利和自由、言论和结社的自由,以及保证公民安全和独立的那些权利和自由——诸如,移居自由和职业选择的自由、法律规则的保护”(罗尔斯)。
对于公民来说,若想真正获得这些权利,就必须绝对服从宪法,并向政府纳税。对于政府来说,其征税的目的只有一个——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以保证他们获得宪法规定的各项权利。政府没有存在的其他理由——无论这理由听起来多么辉煌,多么高尚。除此之外,还必须设法分割、平衡和制约政府的权力,建立廉价的和有限的政府,以避免政府权力的专横对公民权利的侵害。这些,就是宪政民*主制度的精华所在。
在上帝之下,在律法之下,在宪法之下,这三个命题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不懂得前两个命题的民族,自然也就弄不懂宪法、宪政究竟是怎么回事。七搞八搞,终究搞不出真正的宪政民*主制度来。“出埃及”,是犹太民族的一次新生。它不仅仅是把以色列人从埃及人的奴役中解放出来,更重要的是把犹太民族从异族文化的控制下解放出来,自此,以色列人作为一个种族得以保存下来,而不至于被异族的统治所“灭种”(从屠杀犹太婴儿和“金牛”事件的发生可以断定,这是不可避免的)。
西奈山盟约确立了以色列人的一神崇拜和作为独立民族所必须的法律规范和基本价值体系,使他们拥有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是“出埃及”事件的最不同凡响之处,是犹太民族有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这一切,作为坚固的精神之柱支撑着他们在旷野中漂泊40年之久而没有分裂、瓦解和消失。
40年前,他们还是一群因久经压迫而意志委靡、一盘散沙般的奴隶,40年后,他们已经是拥有坚固凝聚力和钢铁意志的坚强战士。从此之后,不管遭遇多少艰难困苦和生存危机,他们都不再受“奴役心理”的禁锢,能够以坦然的心态去面临任何考验而不改其志。
摩西是以色列民族的立国之父,他遵照上帝的旨意带领以色列人摆脱奴役,追求自由,逃离埃及,并使本民族重新建立对上帝的信仰。在西奈山,他领会了上帝对人世间的律法,把它传给了雅各的子孙,并一直流传至今。
在那冗长漂流的岁月里,摩西常默想上帝的作为,及后他把上帝给他的启示记录下来,免得日后失传。摩西五经大部分是在那时写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记载摩西经历的圣经旧约经卷《出埃及记》。
出埃及记的主题:基督(圣所或教堂)是上帝子民的救赎、拯救和供应,也是他们敬拜并事奉上帝的凭借,使他们在基督里面与上帝在一起,而得与上帝相见,彼此交通,互为居所。
整本圣经都在写上帝要在地上建造他的居所,他的居所在这里由帐幕所表征。帐幕的建造,包括约柜,遮罪盖,陈设饼的桌子,金灯台,金香坛,燔祭坛,铜洗濯盆等。
《出埃及记》的前半段则描述这个新团体如何得以成形。焦点集中在两个地区,一个是埃及,另一个是西奈。前半部是描写以色列人如何从埃及到西奈,后半部则是在西奈山如何组织成一个特别的民族。
当然,这本书的主角其实不是以色列人,也不是摩西,而是真神自己。这本书提出了不少上帝的属性,其中明显的是:他是自有永有的;他是耶和华;他是圣洁的;施行救赎,又施行审判。
到拉美西斯二世去世以后,即1205年左右,埃及国力衰退,在迦南的统治力大大降低,各地纷纷独立,以色列人才在摩西的带领下返回了故乡迦南(巴勒斯坦)。
这位犹太民族当之无愧的伟大领袖,至死都牢牢地信守着他对上帝——人民的承诺和义务,在历尽一生的艰辛及40年的流浪生活之后,BC1205年,他终于把自己的同胞带回到故乡迦南的大门口。他说到了,也做到了。
但是此时他已经再无力进入迦南了。他指定约书亚,而不是他过于苍老、衰弱的哥哥亚伦做自己的继承人。然后,吃力地登上了位于死海东岸的比斯迦山的顶峰。在他的脚下,就是波光粼粼的死海和约旦河谷,而那片肥沃的“新月形地带”迦南故乡,已赫然展现在眼前。他当时一定是微笑了,然后,他倒在地上,就这样孤独地死去。没有人知道他葬在何处。
还有国内有学者人将“信仰”译为“叩拜”(见钱乘旦主编、张倩红著的《困顿于再生——犹太文化的现代化》),有人认为是不妥的。犹太人与上帝建立的是一种人、神之间的契约关系,犹太教以至后来的基督教都没有偶像崇拜,谈不到东方式的对神五体投地的“叩拜”问题。
埃及的西奈山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十诫中最容易触犯的就是偶像崇拜,古来多少帝王假借神的名义奴役、屠杀人民,而又有多少人对滥用权力的帝王顶礼膜拜,五体投地,心甘情愿地依附于极权制度。而犹太人的上帝则不同,他存在,但无形,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假借神的名义愚弄人民,虐待人民,屠杀人民。
如果把这种神、人之间的立约视为“荒唐”、“迷信”那就太缺乏悟性了。既然任何权力都必须自我约束,即使是上帝的权力,这就为随后以立约的方式约束和限制世俗的权力和人的自由提供了一种示范。依据它,人与人、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就都可以借助立约的方式来加以调整和处理。
现代社会中也有这种“更高级”的法律,这就是宪法。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区别在于,宪法是“人民的公约”,是由人民制定的、政府不能更改的律法,它高于一般法律和政府的权力,具有至上性和神圣性。有了宪法(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才能一劳永逸地获得“平等的基本政治权利和自由、言论和结社的自由,以及保证公民安全和独立的那些权利和自由——诸如,移居自由和职业选择的自由、法律规则的保护”(罗尔斯)。
对于公民来说,若想真正获得这些权利,就必须绝对服从宪法,并向政府纳税。对于政府来说,其征税的目的只有一个——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以保证他们获得宪法规定的各项权利。政府没有存在的其他理由——无论这理由听起来多么辉煌,多么高尚。除此之外,还必须设法分割、平衡和制约政府的权力,建立廉价的和有限的政府,以避免政府权力的专横对公民权利的侵害。这些,就是宪政民*主制度的精华所在。
在上帝之下,在律法之下,在宪法之下,这三个命题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不懂得前两个命题的民族,自然也就弄不懂宪法、宪政究竟是怎么回事。七搞八搞,终究搞不出真正的宪政民*主制度来。“出埃及”,是犹太民族的一次新生。它不仅仅是把以色列人从埃及人的奴役中解放出来,更重要的是把犹太民族从异族文化的控制下解放出来,自此,以色列人作为一个种族得以保存下来,而不至于被异族的统治所“灭种”(从屠杀犹太婴儿和“金牛”事件的发生可以断定,这是不可避免的)。
西奈山盟约确立了以色列人的一神崇拜和作为独立民族所必须的法律规范和基本价值体系,使他们拥有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是“出埃及”事件的最不同凡响之处,是犹太民族有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这一切,作为坚固的精神之柱支撑着他们在旷野中漂泊40年之久而没有分裂、瓦解和消失。
40年前,他们还是一群因久经压迫而意志委靡、一盘散沙般的奴隶,40年后,他们已经是拥有坚固凝聚力和钢铁意志的坚强战士。从此之后,不管遭遇多少艰难困苦和生存危机,他们都不再受“奴役心理”的禁锢,能够以坦然的心态去面临任何考验而不改其志。
摩西是以色列民族的立国之父,他遵照上帝的旨意带领以色列人摆脱奴役,追求自由,逃离埃及,并使本民族重新建立对上帝的信仰。在西奈山,他领会了上帝对人世间的律法,把它传给了雅各的子孙,并一直流传至今。
在那冗长漂流的岁月里,摩西常默想上帝的作为,及后他把上帝给他的启示记录下来,免得日后失传。摩西五经大部分是在那时写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记载摩西经历的圣经旧约经卷《出埃及记》。
出埃及记的主题:基督(圣所或教堂)是上帝子民的救赎、拯救和供应,也是他们敬拜并事奉上帝的凭借,使他们在基督里面与上帝在一起,而得与上帝相见,彼此交通,互为居所。
整本圣经都在写上帝要在地上建造他的居所,他的居所在这里由帐幕所表征。帐幕的建造,包括约柜,遮罪盖,陈设饼的桌子,金灯台,金香坛,燔祭坛,铜洗濯盆等。
《出埃及记》的前半段则描述这个新团体如何得以成形。焦点集中在两个地区,一个是埃及,另一个是西奈。前半部是描写以色列人如何从埃及到西奈,后半部则是在西奈山如何组织成一个特别的民族。
当然,这本书的主角其实不是以色列人,也不是摩西,而是真神自己。这本书提出了不少上帝的属性,其中明显的是:他是自有永有的;他是耶和华;他是圣洁的;施行救赎,又施行审判。
到拉美西斯二世去世以后,即1205年左右,埃及国力衰退,在迦南的统治力大大降低,各地纷纷独立,以色列人才在摩西的带领下返回了故乡迦南(巴勒斯坦)。
这位犹太民族当之无愧的伟大领袖,至死都牢牢地信守着他对上帝——人民的承诺和义务,在历尽一生的艰辛及40年的流浪生活之后,BC1205年,他终于把自己的同胞带回到故乡迦南的大门口。他说到了,也做到了。
但是此时他已经再无力进入迦南了。他指定约书亚,而不是他过于苍老、衰弱的哥哥亚伦做自己的继承人。然后,吃力地登上了位于死海东岸的比斯迦山的顶峰。在他的脚下,就是波光粼粼的死海和约旦河谷,而那片肥沃的“新月形地带”迦南故乡,已赫然展现在眼前。他当时一定是微笑了,然后,他倒在地上,就这样孤独地死去。没有人知道他葬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