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shuqubook.com,没这回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史老先不说什么事,只道,坐吧。
史维坐下了,望着爸爸,呼吸有些紧张。在他的经验里,凡是爸爸郑重其事叫他过来谈话的,准没什么好事。要么是他家媳妇说了哪些不该说的话,或是女儿什么地方不得体,要不就是弟弟或弟媳,或家里别的什么人哪里错了。而所有这些,都是他这个做老大的责任。史老在意的很多事,在史维看来都不算什么大事。可他为了尽孝,为了别让家里为点小事就闹得鸡犬不宁,只好凡事都应承着。家和万事兴啊!可是今天,史维发现爸爸的神态格外的不同。老人家只是慈祥地望着他,慢慢喝茶,半天不说一句话。史维在爸爸慈祥的目光下简直就有些发窘了。爸爸从来是威严的,很少见他有和颜悦色的时候。
史维,爸爸老了,这个大家庭的担子,最终要落到你的肩上。史老把目光从史维脸上移开,抬头望着天花板。史维,你知道,我们家同别的家庭不同。我也注意到了,家里有人对我的这一套不理解,只是有话不敢说。尤其是晚辈,在一边说我是老古董。
史维忙说,没有呢,儿孙们都是从内心里孝敬您,这也是您老教导得好。
史老摆摆手,说;我们家有我们家的传统,这是历史造成的。现在是让你明白我们家族历史的时候了。你好好听着。我们史家是个古老的望族,世世高官,代代皇禄。故事要从显祖史彬公讲起。史彬公是明朝建文帝的宠臣。建文帝四年,燕王朱棣兴靖难之师,兵团南京,破宫入朝,窃取了皇位。这就是后来的永乐皇帝明成祖。当时,宫中大火,正史记载建文帝被烧死了。其实建文帝并没有死。建文帝见大势已去,想自尽殉国,身边近臣二十多人也发誓随建文帝同死。幸有翰林院编修程济,极力主张建文帝出亡,以图复国。于是,众臣乘乱出城,建文帝一人从暗道出宫,约定君臣在南京城外的神乐观会合。那是农历六月的一个深夜。最后商定,由吴王府教授杨应能、监察御史叶希贤、翰林院编修程济三人随身护驾,不离左右;另由六位大臣往来道路,给运衣食。其余大臣一律回家,遥为应援。显祖史彬公回到了吴江老家。自此,建文帝落发为僧,从者三人,两人为僧,一人为道。三僧一道,颠沛流离,恓恓惶惶,没有一天不在担惊受怕。再说那建文帝的满朝文武,多是忠义之士。朱棣称皇以后,一朝百官多有不从,有的抗命而死,有的挂冠回乡。事后有四百三十多位旧朝官员被朱棣罢黜。这些人一身不事二主,可敬可叹啊!朱棣也知道建文帝没有死,他一边欺瞒天下,说建文帝死于大火,一边密令四处搜寻建文帝的下落,以绝后患。朱棣曾命人遍行天下,寻找朝野皆知的神仙张三丰,就是为了搜捕建文帝。后来,又听说建文帝远走海外,朱棣便命宦官郑和航海,寻访海外各国。正史记载的郑和下西洋,只是永乐皇帝朱棣的政治谎言。建文帝流亡期间,曾三次驾临显祖史彬公家。史彬公每次都以君臣之礼相迎,并贡上衣物。君臣最后一次见面时,建文帝命随身护卫取出一个铜匣子,说,史爱卿,你与贫僧今日一别,不知有无再见之日。贫僧送你一个匣子,不是什么希罕之物,但可保证你家在危难之时化险为夷。记住贫僧的话,不到非开打不可的时候,千万不要打开这个匣子。愿你史家世代平安,子子孙孙都不用打开这个匣子!
史老起身,打开衣柜,取出衣服,小心开启柜底的小暗仓。史维不敢近前,他感觉自己的呼吸有些急促。爸爸讲的家族历史,他听着就像神话。他注意到刚才爸爸的目光很悠远,就像从五百多年前明代的那个夏夜透穿而来。他想象那个夏夜,神乐观的蚊子一定很多,乱哄哄地咬人。那位逊国的建文帝一定满脸哀痛,他面前跪着的文武百官想必都压着嗓子在哭泣。他们不敢大声哭出来,因为南京城内肯定到处是朱棣的爪牙,鸡飞狗叫。史彬公不知是个什么品位的大巨,为什么他既没有成为三位随身护驾者之一,也没成为六位给运衣食者之一。史维虽是中学的历史教师,但他的历史知识没有超出中学历史课本的范围,弄不清历史事件的细枝末节。像建文帝这般历史疑案,他就更弄不懂了。
史老取出了那个铜匣子,小心放在桌子上。匣子并不太大,却很精巧,有些龙盘缠着。史老说,当年史彬公接过钢匣,三叩九拜地谢了建文帝,发誓子子孙孙效忠皇上。自此以后,史彬公给我们史家立下规矩,除非建文帝复国还朝,不然史家子孙永世不得出仕。这个铜匣,就成了史家的传家宝。从那以后,我们史家祖祖辈辈虽说不上荣华富贵,倒也衣食无虞。这都是这铜匣子的庇佑。按祖宗规矩,铜匣不可随意承传,得选家族中声望好、才具好的人继承。凡接过这个铜匣子的人,就是家族的掌门人,家族大事,系于一肩。我四十一岁从你爷爷手中接过这个匣子,深知责任重大。我也一直在你们两兄弟间比较,想来想去,还是觉得你合适些。史维,史家五百多年的规矩,就靠你承传下去了。
史维耳根发热,支吾道,谢谢爸爸信得过。
匣子,你抱回去,好生保管着。此事关系家族荣衰,不可同外人说起啊!史老语重声长。
知道,爸爸。史维又问道,爸爸,钥匙呢?
史老脸色陡然间变了,严厉道,你就开始要钥匙了?你是不是回去就把匣子打开?
不是不是,爸爸。我是说我是说史维不知自己要说什么了。
史老在房间里不安地走着,说,史维,你根本就要禁绝想打开匣子这个念头。建文皇帝的旨意是,在我们家族大难临头的时候,打开匣子可以帮我们化险为夷。我们子孙要做的事,就是不要让我们家族遇上大难。不然,在平平安安的时候打开匣子,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家将有不测?所以,反过来说,建文皇帝的话又是谶语了。史维,祖上定的家规,五百多年了,不会错的。你先把匣子抱回去吧,我考虑什么时候可以把钥匙给你了,自然会给你的。
史维把铜匣子抱了回去,妻子秋明在房里不安地等候。她不知今天发生了什么,丈夫去了这么久,还没回来。她知道每次公公找史维去谈话,准没有什么好事。自从进了史家的门,她也渐渐适应了史门家风,凡事顺着公公。
捡了宝贝?秋明见史维抱着个什么东西,紧张兮兮的。
史维侧着身子,不想让秋明看见他怀里的铜匣子。他说没什么东西,你先睡吧。可秋明偏要过来看,他也没办法了,只好说,你看了就看了,不要问我这是什么,也不要出去乱说!史维说罢,就把铜匣子放在了写字桌上,开了台灯。两口子头碰头,仔细审视着这个铜匣子。史维这才看清了,铜匣子铜绿斑斑,古色古香,四面和盖上都缠着龙,共有九条,底面有“大明洪武二十五年御制”的字样。秋明眼睛亮了起来,说,是个文物呢,老爸送给你的?史维瞟了秋明一眼,说,叫你别问呀!秋明便噤口不言了。
此后日子,史维像是着了魔,脑子里总是那个铜匣子晃来晃去,弄得他几乎夜夜失眠。他原来想,老父在世,以顺为孝,犯不着惹老人家生气。一家人好好儿孝顺着老人家,等老人家享尽天年,驾鹤仙归了,再让全家大小按自己的想法过日子去。可是,自从他听说了家族的历史,接过了那个神秘的铜匣子,他就像让某种神力驱使着,或者让某种鬼魁蛊惑着,觉得自己就是父亲,就是爷爷,就是列祖列宗,就是五百多年前神乐观里跪在建文帝面前的史彬公。一种叫使命感的东西折磨着他,有时让他感到自己高大神武,有时又让他感到自己特别恐惧。他一天到晚恍恍惚惚,像飘浮在时间隧道里,在历史和现实之间进进出出。他甚至越来越觉着自己像幽灵了,便忍不住常去照照镜子,看看自己还是不是自己。终于有一天,他实在忍受不了某种庄严使命的折磨了,便跑到图书馆,借了明史、明实录、明史纪事本末、明通鉴、明成祖实录等一大摞有关明史的书。戴着老花镜的图书馆管理员,看见这些尘封已久的书今天到底有人来借了,就像养了几十年的丑女总算有人来迎娶了,了却了天大的心愿。老先生把老花镜取下又戴上,戴上又取下,反复了好几次,以为碰上了大学问人。
史维把这些书堆在书桌,在家除了吃饭睡觉就是伏案研读。他教了多年的中学历史,却从来没有读过一本历史专著。做个中学历史教师,只须翻翻教学参考书就行了。而现在翻开这些史书,他只觉两眼茫然。因为他不懂这些史书的体例,也理不清明代纪年。光是研究这几本史书的体例,他便用了三天时间。然后又花两天时间,列了一张明代纪年同公元的对照表。事实上不列纪年对照表也无妨,需要了解相关年代的时候再推算一下就得了。可史维觉得时间不明明白白,脑子就糊里糊涂。那一刹那,史维猛然间似乎有了顿悟,发现人是生活在时间里的,生命存在于时间。人可以生存在任意的空间里,却不可以生存在任意的时间里。时间的霸道与冷漠,令人绝望和悲伤。
大约半年以后,史维在明史纪事本末里读到这样一段话:“乃逊国之期,以壬午六月十三日。... -->>
史老先不说什么事,只道,坐吧。
史维坐下了,望着爸爸,呼吸有些紧张。在他的经验里,凡是爸爸郑重其事叫他过来谈话的,准没什么好事。要么是他家媳妇说了哪些不该说的话,或是女儿什么地方不得体,要不就是弟弟或弟媳,或家里别的什么人哪里错了。而所有这些,都是他这个做老大的责任。史老在意的很多事,在史维看来都不算什么大事。可他为了尽孝,为了别让家里为点小事就闹得鸡犬不宁,只好凡事都应承着。家和万事兴啊!可是今天,史维发现爸爸的神态格外的不同。老人家只是慈祥地望着他,慢慢喝茶,半天不说一句话。史维在爸爸慈祥的目光下简直就有些发窘了。爸爸从来是威严的,很少见他有和颜悦色的时候。
史维,爸爸老了,这个大家庭的担子,最终要落到你的肩上。史老把目光从史维脸上移开,抬头望着天花板。史维,你知道,我们家同别的家庭不同。我也注意到了,家里有人对我的这一套不理解,只是有话不敢说。尤其是晚辈,在一边说我是老古董。
史维忙说,没有呢,儿孙们都是从内心里孝敬您,这也是您老教导得好。
史老摆摆手,说;我们家有我们家的传统,这是历史造成的。现在是让你明白我们家族历史的时候了。你好好听着。我们史家是个古老的望族,世世高官,代代皇禄。故事要从显祖史彬公讲起。史彬公是明朝建文帝的宠臣。建文帝四年,燕王朱棣兴靖难之师,兵团南京,破宫入朝,窃取了皇位。这就是后来的永乐皇帝明成祖。当时,宫中大火,正史记载建文帝被烧死了。其实建文帝并没有死。建文帝见大势已去,想自尽殉国,身边近臣二十多人也发誓随建文帝同死。幸有翰林院编修程济,极力主张建文帝出亡,以图复国。于是,众臣乘乱出城,建文帝一人从暗道出宫,约定君臣在南京城外的神乐观会合。那是农历六月的一个深夜。最后商定,由吴王府教授杨应能、监察御史叶希贤、翰林院编修程济三人随身护驾,不离左右;另由六位大臣往来道路,给运衣食。其余大臣一律回家,遥为应援。显祖史彬公回到了吴江老家。自此,建文帝落发为僧,从者三人,两人为僧,一人为道。三僧一道,颠沛流离,恓恓惶惶,没有一天不在担惊受怕。再说那建文帝的满朝文武,多是忠义之士。朱棣称皇以后,一朝百官多有不从,有的抗命而死,有的挂冠回乡。事后有四百三十多位旧朝官员被朱棣罢黜。这些人一身不事二主,可敬可叹啊!朱棣也知道建文帝没有死,他一边欺瞒天下,说建文帝死于大火,一边密令四处搜寻建文帝的下落,以绝后患。朱棣曾命人遍行天下,寻找朝野皆知的神仙张三丰,就是为了搜捕建文帝。后来,又听说建文帝远走海外,朱棣便命宦官郑和航海,寻访海外各国。正史记载的郑和下西洋,只是永乐皇帝朱棣的政治谎言。建文帝流亡期间,曾三次驾临显祖史彬公家。史彬公每次都以君臣之礼相迎,并贡上衣物。君臣最后一次见面时,建文帝命随身护卫取出一个铜匣子,说,史爱卿,你与贫僧今日一别,不知有无再见之日。贫僧送你一个匣子,不是什么希罕之物,但可保证你家在危难之时化险为夷。记住贫僧的话,不到非开打不可的时候,千万不要打开这个匣子。愿你史家世代平安,子子孙孙都不用打开这个匣子!
史老起身,打开衣柜,取出衣服,小心开启柜底的小暗仓。史维不敢近前,他感觉自己的呼吸有些急促。爸爸讲的家族历史,他听着就像神话。他注意到刚才爸爸的目光很悠远,就像从五百多年前明代的那个夏夜透穿而来。他想象那个夏夜,神乐观的蚊子一定很多,乱哄哄地咬人。那位逊国的建文帝一定满脸哀痛,他面前跪着的文武百官想必都压着嗓子在哭泣。他们不敢大声哭出来,因为南京城内肯定到处是朱棣的爪牙,鸡飞狗叫。史彬公不知是个什么品位的大巨,为什么他既没有成为三位随身护驾者之一,也没成为六位给运衣食者之一。史维虽是中学的历史教师,但他的历史知识没有超出中学历史课本的范围,弄不清历史事件的细枝末节。像建文帝这般历史疑案,他就更弄不懂了。
史老取出了那个铜匣子,小心放在桌子上。匣子并不太大,却很精巧,有些龙盘缠着。史老说,当年史彬公接过钢匣,三叩九拜地谢了建文帝,发誓子子孙孙效忠皇上。自此以后,史彬公给我们史家立下规矩,除非建文帝复国还朝,不然史家子孙永世不得出仕。这个铜匣,就成了史家的传家宝。从那以后,我们史家祖祖辈辈虽说不上荣华富贵,倒也衣食无虞。这都是这铜匣子的庇佑。按祖宗规矩,铜匣不可随意承传,得选家族中声望好、才具好的人继承。凡接过这个铜匣子的人,就是家族的掌门人,家族大事,系于一肩。我四十一岁从你爷爷手中接过这个匣子,深知责任重大。我也一直在你们两兄弟间比较,想来想去,还是觉得你合适些。史维,史家五百多年的规矩,就靠你承传下去了。
史维耳根发热,支吾道,谢谢爸爸信得过。
匣子,你抱回去,好生保管着。此事关系家族荣衰,不可同外人说起啊!史老语重声长。
知道,爸爸。史维又问道,爸爸,钥匙呢?
史老脸色陡然间变了,严厉道,你就开始要钥匙了?你是不是回去就把匣子打开?
不是不是,爸爸。我是说我是说史维不知自己要说什么了。
史老在房间里不安地走着,说,史维,你根本就要禁绝想打开匣子这个念头。建文皇帝的旨意是,在我们家族大难临头的时候,打开匣子可以帮我们化险为夷。我们子孙要做的事,就是不要让我们家族遇上大难。不然,在平平安安的时候打开匣子,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家将有不测?所以,反过来说,建文皇帝的话又是谶语了。史维,祖上定的家规,五百多年了,不会错的。你先把匣子抱回去吧,我考虑什么时候可以把钥匙给你了,自然会给你的。
史维把铜匣子抱了回去,妻子秋明在房里不安地等候。她不知今天发生了什么,丈夫去了这么久,还没回来。她知道每次公公找史维去谈话,准没有什么好事。自从进了史家的门,她也渐渐适应了史门家风,凡事顺着公公。
捡了宝贝?秋明见史维抱着个什么东西,紧张兮兮的。
史维侧着身子,不想让秋明看见他怀里的铜匣子。他说没什么东西,你先睡吧。可秋明偏要过来看,他也没办法了,只好说,你看了就看了,不要问我这是什么,也不要出去乱说!史维说罢,就把铜匣子放在了写字桌上,开了台灯。两口子头碰头,仔细审视着这个铜匣子。史维这才看清了,铜匣子铜绿斑斑,古色古香,四面和盖上都缠着龙,共有九条,底面有“大明洪武二十五年御制”的字样。秋明眼睛亮了起来,说,是个文物呢,老爸送给你的?史维瞟了秋明一眼,说,叫你别问呀!秋明便噤口不言了。
此后日子,史维像是着了魔,脑子里总是那个铜匣子晃来晃去,弄得他几乎夜夜失眠。他原来想,老父在世,以顺为孝,犯不着惹老人家生气。一家人好好儿孝顺着老人家,等老人家享尽天年,驾鹤仙归了,再让全家大小按自己的想法过日子去。可是,自从他听说了家族的历史,接过了那个神秘的铜匣子,他就像让某种神力驱使着,或者让某种鬼魁蛊惑着,觉得自己就是父亲,就是爷爷,就是列祖列宗,就是五百多年前神乐观里跪在建文帝面前的史彬公。一种叫使命感的东西折磨着他,有时让他感到自己高大神武,有时又让他感到自己特别恐惧。他一天到晚恍恍惚惚,像飘浮在时间隧道里,在历史和现实之间进进出出。他甚至越来越觉着自己像幽灵了,便忍不住常去照照镜子,看看自己还是不是自己。终于有一天,他实在忍受不了某种庄严使命的折磨了,便跑到图书馆,借了明史、明实录、明史纪事本末、明通鉴、明成祖实录等一大摞有关明史的书。戴着老花镜的图书馆管理员,看见这些尘封已久的书今天到底有人来借了,就像养了几十年的丑女总算有人来迎娶了,了却了天大的心愿。老先生把老花镜取下又戴上,戴上又取下,反复了好几次,以为碰上了大学问人。
史维把这些书堆在书桌,在家除了吃饭睡觉就是伏案研读。他教了多年的中学历史,却从来没有读过一本历史专著。做个中学历史教师,只须翻翻教学参考书就行了。而现在翻开这些史书,他只觉两眼茫然。因为他不懂这些史书的体例,也理不清明代纪年。光是研究这几本史书的体例,他便用了三天时间。然后又花两天时间,列了一张明代纪年同公元的对照表。事实上不列纪年对照表也无妨,需要了解相关年代的时候再推算一下就得了。可史维觉得时间不明明白白,脑子就糊里糊涂。那一刹那,史维猛然间似乎有了顿悟,发现人是生活在时间里的,生命存在于时间。人可以生存在任意的空间里,却不可以生存在任意的时间里。时间的霸道与冷漠,令人绝望和悲伤。
大约半年以后,史维在明史纪事本末里读到这样一段话:“乃逊国之期,以壬午六月十三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