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shuqubook.com,残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由于处在战争时期,拜祭孝陵的仪式不可能搞得太过隆重,很多可有可无的步骤进行了简化,唐王临时赶制的仪仗也比较简陋,好在参加这场典礼的文官武将都是分量十足的大人物,很轻松就镇住了场面,汪克凡又调来大队楚军士兵站岗,一个个盔明甲亮,军容严整,给这场典礼平添了几分庄重肃穆的气氛。
唐王朱聿鐭代表隆武帝,宣读祝文。
这种场合是不能用祭文的,明太祖朱元璋已经升天成神,用不着后代子孙哭天抹地的缅怀追思,他老人家正在天庭清修,后代子孙碰到什么为难的事情可以向他祈祷,请他保佑,所以要用祝文。(大致来说,祭文是办丧事用的,是人鬼之间的交流,祝文是拜祖先的,是人神之间的交流,古代对这个分得很清楚的,在提倡无神论的现代中国,祝文已经趋于消亡。)
唐王朱聿鐭来南京的时候,带着一份隆武帝亲笔写的祝文,但是消灭济尔哈朗后,江南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隆武帝又重新写了一份祝文,由杨廷麟带来南京……朱元璋的生平功过,轮不到隆武帝来评价,前后差着二百多年,朱聿鐭也不用在朱元璋的灵位前面哭鼻子,所以这篇祝文写的规规矩矩,四平八稳,主要讲的都是隆武朝廷的事情。
枝枝节节的事情不必一一列举,主要就是“抗清复国”四个字。亡国的危险还没有彻底摆脱,北方各省还没有收复,前方任重而道远。隆武朝廷绝不会学偏安江南的南宋,在攻占南京等地后。很快就将派遣大军誓师北伐,请朱元璋在天之灵保佑等等。
听完这篇祝文。大部分人都不以为然,在很多文官武将和江南士绅看来,现在就提出北伐太激进了,有穷兵黩武的嫌疑,隆武朝廷好不容易收复江南三省,先站稳脚跟再徐图中原,才是老成谋国之策……我们可不是偏安,我们是稳重,万一北伐失败。朝廷损兵折将,江南又守不住怎么办?
层次比较高的大佬,还有那些政治嗅觉比较敏感的人,却从这篇祝文中听出了完全不同的含义,隆武帝就差明着说了,汪克凡你赶紧给我滚蛋,赶紧率部渡江北伐,不许染指浙江和福建。
这是趋虎吞狼的阴谋。
更是借势而发的阳谋。
“他娘的,也不知道谁帮皇上想出的这个主意。高人呐!”金声桓在心里暗暗骂了一句,自愧不如。他手下有自己的智囊团,幕僚吴尊周等人都智计百出,但和隆武朝廷那些老谋深算的大佬相比。还是明显差了一筹。
按照金声桓和吴尊周等人的分析,收复江南三省后,隆武朝廷必须给汪克凡一块地盘。南京附近肯定是他的,苏杭之地也未必能保住。总而言之,在兵威正盛的楚军面前。朝廷只能被动地保护自己的利益。但是这篇祝文一出,隆武朝廷定下了北伐的战略基调,就化被动为主动,抢占了大义名分的制高点,军队理应为国征战,楚军这么能打,当然应该积极参加北伐,以图收复中原,如果汪克凡偏偏和北伐对着干,派兵南下抢地盘,就是董卓一样的奸臣,民心与军心尽失,离覆灭不远了。
所谓阳谋,关键在造势,一旦形成大势所趋的局面,对方明明知道前面是个坑,也得硬着头皮往里跳,隆武帝用这篇祝文引导民心和舆论,就是在造势。
“汪克凡到底会如何选择呢?是渡江北伐,还是占据南京,又或者一怒之下,退回江西呢?说不定……将来有一天轮到我老金来南直隶。”金声桓暗自揣摩,如果把他换到汪克凡的位置,左右为难之下,多半会撂挑子不干,把楚军全部拉回江西……别看杨廷麟现在闹得欢,等到多尔衮率大军南下,看你怎么办!
有人拆台,就得有人补台,富甲天下的江南诱惑太大,金声桓明知道这是一趟浑水,时不时的,还是忍不住想往里蹚一脚。还有部分军将也有一定的实力,比如一直没有固定地盘的赵印选和胡一清,虽然没有金声桓的腰杆粗,却也没有那么多顾忌,隐隐的都有些动心。
郑成功站在金声桓的后面,排在武勋队列的第三位,万元吉站在汤来贺的后面,正好是文官队列的第三位,两人有意无意的对视一眼,随即又收回目光,若有所思地看着站在前面的汪克凡和杨廷麟……郑成功的根基在福建,对浙江的地盘当然有兴趣,但是浙东沿海地区都在鲁王政权的控制下,暂时无法插手,反倒和万元吉之间有利益冲突,万元吉是闽赣总督,理论上讲是郑家军的父母官,他的部队进入福建后吃相很难看,郑成功一直在退避忍让,心里其实憋了一肚子的气。
至于南京附近的南直隶地区,对郑成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金声桓在江西没有什么根基,说走就能走,把部队拉到南京就能解决粮饷兵员的问题,大幅增强实力,所以才一直蠢蠢欲动,郑成功的情况却完全不同……郑家集团是海盗和海商的结合体,郑成功代表的是福建海商集团的利益,福建永远摆在首位,如果向外扩张的话,首选是广东沿海,其次是浙东沿海,然后才会考虑向内陆发展,南直隶地区对郑成功来说就是鸡肋,闻起来香喷喷,啃起来却没有多少肉,搞不好还会崩了牙。(历史上,郑成功攻打南京是经营了十几年后的爆发,手里有足够的本钱,本书中的郑成功还羽翼未丰,对福建更感兴趣。)
郑家军这次从长江口进入内陆,到南京地区参战,其实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他的“海军陆战队”不擅长攻城拔寨,巨舰大炮是大海里的霸主。在陆战中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明明占据主场。却在福建会战中得到的利益最少,干脆以退为进。服从隆武帝的命令来到南京参战,并没有打算在这里久留……郑家军这次参战出动了大小战船数百艘,耗费... -->>
由于处在战争时期,拜祭孝陵的仪式不可能搞得太过隆重,很多可有可无的步骤进行了简化,唐王临时赶制的仪仗也比较简陋,好在参加这场典礼的文官武将都是分量十足的大人物,很轻松就镇住了场面,汪克凡又调来大队楚军士兵站岗,一个个盔明甲亮,军容严整,给这场典礼平添了几分庄重肃穆的气氛。
唐王朱聿鐭代表隆武帝,宣读祝文。
这种场合是不能用祭文的,明太祖朱元璋已经升天成神,用不着后代子孙哭天抹地的缅怀追思,他老人家正在天庭清修,后代子孙碰到什么为难的事情可以向他祈祷,请他保佑,所以要用祝文。(大致来说,祭文是办丧事用的,是人鬼之间的交流,祝文是拜祖先的,是人神之间的交流,古代对这个分得很清楚的,在提倡无神论的现代中国,祝文已经趋于消亡。)
唐王朱聿鐭来南京的时候,带着一份隆武帝亲笔写的祝文,但是消灭济尔哈朗后,江南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隆武帝又重新写了一份祝文,由杨廷麟带来南京……朱元璋的生平功过,轮不到隆武帝来评价,前后差着二百多年,朱聿鐭也不用在朱元璋的灵位前面哭鼻子,所以这篇祝文写的规规矩矩,四平八稳,主要讲的都是隆武朝廷的事情。
枝枝节节的事情不必一一列举,主要就是“抗清复国”四个字。亡国的危险还没有彻底摆脱,北方各省还没有收复,前方任重而道远。隆武朝廷绝不会学偏安江南的南宋,在攻占南京等地后。很快就将派遣大军誓师北伐,请朱元璋在天之灵保佑等等。
听完这篇祝文。大部分人都不以为然,在很多文官武将和江南士绅看来,现在就提出北伐太激进了,有穷兵黩武的嫌疑,隆武朝廷好不容易收复江南三省,先站稳脚跟再徐图中原,才是老成谋国之策……我们可不是偏安,我们是稳重,万一北伐失败。朝廷损兵折将,江南又守不住怎么办?
层次比较高的大佬,还有那些政治嗅觉比较敏感的人,却从这篇祝文中听出了完全不同的含义,隆武帝就差明着说了,汪克凡你赶紧给我滚蛋,赶紧率部渡江北伐,不许染指浙江和福建。
这是趋虎吞狼的阴谋。
更是借势而发的阳谋。
“他娘的,也不知道谁帮皇上想出的这个主意。高人呐!”金声桓在心里暗暗骂了一句,自愧不如。他手下有自己的智囊团,幕僚吴尊周等人都智计百出,但和隆武朝廷那些老谋深算的大佬相比。还是明显差了一筹。
按照金声桓和吴尊周等人的分析,收复江南三省后,隆武朝廷必须给汪克凡一块地盘。南京附近肯定是他的,苏杭之地也未必能保住。总而言之,在兵威正盛的楚军面前。朝廷只能被动地保护自己的利益。但是这篇祝文一出,隆武朝廷定下了北伐的战略基调,就化被动为主动,抢占了大义名分的制高点,军队理应为国征战,楚军这么能打,当然应该积极参加北伐,以图收复中原,如果汪克凡偏偏和北伐对着干,派兵南下抢地盘,就是董卓一样的奸臣,民心与军心尽失,离覆灭不远了。
所谓阳谋,关键在造势,一旦形成大势所趋的局面,对方明明知道前面是个坑,也得硬着头皮往里跳,隆武帝用这篇祝文引导民心和舆论,就是在造势。
“汪克凡到底会如何选择呢?是渡江北伐,还是占据南京,又或者一怒之下,退回江西呢?说不定……将来有一天轮到我老金来南直隶。”金声桓暗自揣摩,如果把他换到汪克凡的位置,左右为难之下,多半会撂挑子不干,把楚军全部拉回江西……别看杨廷麟现在闹得欢,等到多尔衮率大军南下,看你怎么办!
有人拆台,就得有人补台,富甲天下的江南诱惑太大,金声桓明知道这是一趟浑水,时不时的,还是忍不住想往里蹚一脚。还有部分军将也有一定的实力,比如一直没有固定地盘的赵印选和胡一清,虽然没有金声桓的腰杆粗,却也没有那么多顾忌,隐隐的都有些动心。
郑成功站在金声桓的后面,排在武勋队列的第三位,万元吉站在汤来贺的后面,正好是文官队列的第三位,两人有意无意的对视一眼,随即又收回目光,若有所思地看着站在前面的汪克凡和杨廷麟……郑成功的根基在福建,对浙江的地盘当然有兴趣,但是浙东沿海地区都在鲁王政权的控制下,暂时无法插手,反倒和万元吉之间有利益冲突,万元吉是闽赣总督,理论上讲是郑家军的父母官,他的部队进入福建后吃相很难看,郑成功一直在退避忍让,心里其实憋了一肚子的气。
至于南京附近的南直隶地区,对郑成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金声桓在江西没有什么根基,说走就能走,把部队拉到南京就能解决粮饷兵员的问题,大幅增强实力,所以才一直蠢蠢欲动,郑成功的情况却完全不同……郑家集团是海盗和海商的结合体,郑成功代表的是福建海商集团的利益,福建永远摆在首位,如果向外扩张的话,首选是广东沿海,其次是浙东沿海,然后才会考虑向内陆发展,南直隶地区对郑成功来说就是鸡肋,闻起来香喷喷,啃起来却没有多少肉,搞不好还会崩了牙。(历史上,郑成功攻打南京是经营了十几年后的爆发,手里有足够的本钱,本书中的郑成功还羽翼未丰,对福建更感兴趣。)
郑家军这次从长江口进入内陆,到南京地区参战,其实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他的“海军陆战队”不擅长攻城拔寨,巨舰大炮是大海里的霸主。在陆战中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明明占据主场。却在福建会战中得到的利益最少,干脆以退为进。服从隆武帝的命令来到南京参战,并没有打算在这里久留……郑家军这次参战出动了大小战船数百艘,耗费...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