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shuqubook.com,清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这些也带上。”朱棣指着御案上剩下的几本书,“一起送回翰林院,传朕口谕,朝廷养着他们,是让他们做事的。不能胜任,朕准他们致仕!”
“奴婢遵命。”
白彦回抱起书卷,退出了暖阁。
翌日,永乐帝召见了道衍,君臣商谈了半个时辰,随后,宫中下旨,斥翰林所进之书向多未备,重修。
并正式下令,敕太子少师姚广孝,刑部侍郎刘季箎,翰林院学士解缙为总裁,掌管修书一事。
道衍和尚一个人压不住这帮翰林,朱棣干脆调来刑部侍郎压阵。再敢将道衍的话不当一回事,直接去刑部大牢吃年夜饭。
又命翰林学士王景,侍读学士王达,国子祭酒胡俨,司经局洗马杨溥,儒士陈济为总-裁。翰林院侍讲邹缉,修撰王褒,梁潜,吴溥,李贯,杨睹,曹棨,编修朱纮,检讨王洪,蒋骥,潘畿,王俌,苏伯厚,张伯颖,典籍梁用行,庶吉士杨相,尹昌隆,宗人府经历高得旸,吏部郎中叶砥,山东按察司佥事晏壁为副-总-裁。
同时,命礼部选-拔-朝中官吏,寻访民间宿学老儒充编撰。
除此之外,令各省布政,各边卫镇守,推举府州县学及乡间善书生员入京,充缮写。
人员召齐,于文渊阁开馆修书。
修书人等,朝官给俸,生员给米,无功名者给宝钞布帛。
永乐帝还下旨,修书期间,一应食宿皆由朝廷供给。
租房给补贴,吃饭有工作餐。一天两顿,吃不饱,吃不好,直接问罪光禄寺。
命令下达之后,解缙等人不敢提出任何异议。没见刑部侍郎都被派来了?想安生回家过年,就得照天子的意思来,修好这部书,不能出任何差错。
朝堂之上有人上疏,言此举劳民伤财,请天子三思。况翰林院之前已经进《文献大成》,天子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好大喜功不是好事,勤俭治国方为根本。
不提《文献大成》还好,一提《文献大成》,朱棣就是一肚子火气,看着朝班中的某些人,眼神很是不善。
或许是察觉到了生命危险,没等永乐帝开口,解缙先蹦出来,对着上疏的朝臣一顿开火,引圣--人之言,据先贤之事,列举明君若干,甚至将修书同尧舜禹汤之治直接挂钩。
口沫横飞之下,群臣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解大才子的火力之猛,可见一斑。
永乐帝颔首,留着解缙,还是是有些用处的。
奉命盯着解缙等人的锦衣卫指挥使杨铎微挑嘴角,一身大红锦袍,修眉薄唇,即使在笑,仍令人感到一阵说不出的-阴-冷。
解缙火力-狂-猛,超水平发挥,黄淮李贯等在旁助攻,翰林集体发飙,御史给事中也要靠边站。
天子下令修书,是有利于万民,泽被后世的好事,还能解决不少人的临时就业问题,谁敢继续反对,就是和整个翰林院作对!
此言一出,修书一事当殿通过。
朝臣都知道,言官群体不好惹,惹上了,不掉水里也沾一身泥。当然,兴宁伯此等猛人除外。
比起言官,翰林院更加不好惹。毕竟言官只是朝堂上的斗士,撑死五六品到头,翰林院可是培养各部大佬的摇篮。
得罪了言官,顶多被骂得面部神经失调。得罪了翰林,就要小心了。对方不得势便罢,一旦得势,又不小心荣升内阁大学士,别多考虑,赶紧收拾包裹致仕吧。
不用大学士动手,下边有得是人摩拳擦掌,以期通过收拾某人得到大佬的赏识。
弹劾,打压,各种-官-场--霸—凌--,总之,欺负人没商量。遇上上强势的皇帝还好,换成不太管事的,后果可想而知。
朝堂上的争论暂时平息,召集贤才的诏令很快下达各地。
大宁地处北疆,接到诏令比他省迟些。
诏令到后,孟清和请来儒学和卫学中的教谕训导,讲明此事。
“诸位当在学中甄选,递送名单至都事处,符合诏令条件者,本官定会举荐。”
教谕和训导领命而去,不久,统计的名单就由都事送到了孟清和面前。
薄薄一张纸,纸上的名字,满打满算,两个巴掌都能数得过来,其中还有一半是儒师。
孟清和看向都事,疑惑问道:“只有六人?可是他人条件不符,退了回去?”
都事摇头,道:“回镇守,学中报上的名单全在这里,卑职并未划去一人。“
挠挠下巴,孟清和脑袋上冒出一排的问号。
不应该啊,以大宁儒学和卫学的人数统计,比例完全不对。刨除鞑靼和女真,再去掉准备科举和武举的,同时减掉台阁体不过关的,也不该只有这么点人。
那些从京城发来支教的犯官,半绑来的儒师,难道不想趁机回京?
还是说,大家集体提高了思想觉悟,立志扎根边疆,报效国家?
都事表示,这个下官不清楚。不过,在名单送来之后,已有两人找上他,想活动一下,将名字从呈报的单子上划掉。理由很简单,字写得不好。
“果真?”
都事点头,“果真。”
“如何证明?”
都事表情微妙,“此二人言,右手不慎被砖砸伤,三月内将以左手写字。卑职看过,的确是伤了。”
孟清和:“……”
朝廷的诏令上写的是修书,不是服苦役,用得着到-自--残--这个地步吗?
看看都事,再看看纸上的名字,孟清和摇摇头,到底拿起笔,将两人的名字划了下去。
事已至此,人家不愿意,总不能绑去南京吧?
在核实过余下四人的各项条件之后,大宁举荐的贤才只剩下两人、
名单送到北京,沈瑄沉默无语。
再看汉王和赵王举荐的名单,更加无语。
顺天八府,大宁诸卫,宣府之地,广宁开原,就举荐出十个贤才?
捏了捏额头,定国公心一横,十个就十个,照实报!
边塞之地,民风彪悍,尚需教化之功,天子应能体谅。
永乐二年十二月戊寅,各府州县举荐的贤才名单陆续送达京师。
经朝廷第二轮选拔,入选的宿儒生员,将在年后启程进京,参与修书。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清楚,自己参与的将是何等盛事。许多人进京的目的,不过是为今后的科举和官场铺路。
同月,日本朝贡的师团登陆宁波,在大明卫军的“护送”下,前往南京。
郑和船队已从日本起航,继续南下,奉皇命往安南一行。
船队携带的丝绸,瓷器和茶叶,在日本和琉球诸岛换回了不少的金银。
兴宁伯派来的人却有些特立独行,除了金银之外,还“换”了五六名工匠,都是制作倭刀的好手。上了船,这些倭人都被集中看管。郑和知情,特地派人询问,随船的丁千户亲自拜见郑和,取出孟清和的亲笔信。
读过信,郑公公二话不说,同样加入了换人的行列。
不换?
不换也得换!反抗的定然是倭寇,统统抓起来!
郑和的换人行动得到了王景弘的大力支持。
很快,汉王和赵王派来的人察觉了其中端倪,想跟着动手,可惜已经来不及了。好在有丁千户告知,兴宁伯有言,此次换来的工匠将无偿赠送两位殿下一批。当然,大头还是要献给天子的。
几句话下来,说得众人眉开眼笑,皆大欢喜。
由此可见,前武库司郎中,虽然离开文官队伍已久,一身本事却没落下。
丁千户会做人,会做生意,更重要的是,他还不晕船!
选派丁千户随郑和一起下东洋,孟清和都不得不赞叹自己有识人之能,果真是眼光独到。
于是乎,在郑和的船队中,多出了一个深得兴宁伯真传的丁千户,下西洋的历史,也将因此而变得不同。
“这些也带上。”朱棣指着御案上剩下的几本书,“一起送回翰林院,传朕口谕,朝廷养着他们,是让他们做事的。不能胜任,朕准他们致仕!”
“奴婢遵命。”
白彦回抱起书卷,退出了暖阁。
翌日,永乐帝召见了道衍,君臣商谈了半个时辰,随后,宫中下旨,斥翰林所进之书向多未备,重修。
并正式下令,敕太子少师姚广孝,刑部侍郎刘季箎,翰林院学士解缙为总裁,掌管修书一事。
道衍和尚一个人压不住这帮翰林,朱棣干脆调来刑部侍郎压阵。再敢将道衍的话不当一回事,直接去刑部大牢吃年夜饭。
又命翰林学士王景,侍读学士王达,国子祭酒胡俨,司经局洗马杨溥,儒士陈济为总-裁。翰林院侍讲邹缉,修撰王褒,梁潜,吴溥,李贯,杨睹,曹棨,编修朱纮,检讨王洪,蒋骥,潘畿,王俌,苏伯厚,张伯颖,典籍梁用行,庶吉士杨相,尹昌隆,宗人府经历高得旸,吏部郎中叶砥,山东按察司佥事晏壁为副-总-裁。
同时,命礼部选-拔-朝中官吏,寻访民间宿学老儒充编撰。
除此之外,令各省布政,各边卫镇守,推举府州县学及乡间善书生员入京,充缮写。
人员召齐,于文渊阁开馆修书。
修书人等,朝官给俸,生员给米,无功名者给宝钞布帛。
永乐帝还下旨,修书期间,一应食宿皆由朝廷供给。
租房给补贴,吃饭有工作餐。一天两顿,吃不饱,吃不好,直接问罪光禄寺。
命令下达之后,解缙等人不敢提出任何异议。没见刑部侍郎都被派来了?想安生回家过年,就得照天子的意思来,修好这部书,不能出任何差错。
朝堂之上有人上疏,言此举劳民伤财,请天子三思。况翰林院之前已经进《文献大成》,天子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好大喜功不是好事,勤俭治国方为根本。
不提《文献大成》还好,一提《文献大成》,朱棣就是一肚子火气,看着朝班中的某些人,眼神很是不善。
或许是察觉到了生命危险,没等永乐帝开口,解缙先蹦出来,对着上疏的朝臣一顿开火,引圣--人之言,据先贤之事,列举明君若干,甚至将修书同尧舜禹汤之治直接挂钩。
口沫横飞之下,群臣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解大才子的火力之猛,可见一斑。
永乐帝颔首,留着解缙,还是是有些用处的。
奉命盯着解缙等人的锦衣卫指挥使杨铎微挑嘴角,一身大红锦袍,修眉薄唇,即使在笑,仍令人感到一阵说不出的-阴-冷。
解缙火力-狂-猛,超水平发挥,黄淮李贯等在旁助攻,翰林集体发飙,御史给事中也要靠边站。
天子下令修书,是有利于万民,泽被后世的好事,还能解决不少人的临时就业问题,谁敢继续反对,就是和整个翰林院作对!
此言一出,修书一事当殿通过。
朝臣都知道,言官群体不好惹,惹上了,不掉水里也沾一身泥。当然,兴宁伯此等猛人除外。
比起言官,翰林院更加不好惹。毕竟言官只是朝堂上的斗士,撑死五六品到头,翰林院可是培养各部大佬的摇篮。
得罪了言官,顶多被骂得面部神经失调。得罪了翰林,就要小心了。对方不得势便罢,一旦得势,又不小心荣升内阁大学士,别多考虑,赶紧收拾包裹致仕吧。
不用大学士动手,下边有得是人摩拳擦掌,以期通过收拾某人得到大佬的赏识。
弹劾,打压,各种-官-场--霸—凌--,总之,欺负人没商量。遇上上强势的皇帝还好,换成不太管事的,后果可想而知。
朝堂上的争论暂时平息,召集贤才的诏令很快下达各地。
大宁地处北疆,接到诏令比他省迟些。
诏令到后,孟清和请来儒学和卫学中的教谕训导,讲明此事。
“诸位当在学中甄选,递送名单至都事处,符合诏令条件者,本官定会举荐。”
教谕和训导领命而去,不久,统计的名单就由都事送到了孟清和面前。
薄薄一张纸,纸上的名字,满打满算,两个巴掌都能数得过来,其中还有一半是儒师。
孟清和看向都事,疑惑问道:“只有六人?可是他人条件不符,退了回去?”
都事摇头,道:“回镇守,学中报上的名单全在这里,卑职并未划去一人。“
挠挠下巴,孟清和脑袋上冒出一排的问号。
不应该啊,以大宁儒学和卫学的人数统计,比例完全不对。刨除鞑靼和女真,再去掉准备科举和武举的,同时减掉台阁体不过关的,也不该只有这么点人。
那些从京城发来支教的犯官,半绑来的儒师,难道不想趁机回京?
还是说,大家集体提高了思想觉悟,立志扎根边疆,报效国家?
都事表示,这个下官不清楚。不过,在名单送来之后,已有两人找上他,想活动一下,将名字从呈报的单子上划掉。理由很简单,字写得不好。
“果真?”
都事点头,“果真。”
“如何证明?”
都事表情微妙,“此二人言,右手不慎被砖砸伤,三月内将以左手写字。卑职看过,的确是伤了。”
孟清和:“……”
朝廷的诏令上写的是修书,不是服苦役,用得着到-自--残--这个地步吗?
看看都事,再看看纸上的名字,孟清和摇摇头,到底拿起笔,将两人的名字划了下去。
事已至此,人家不愿意,总不能绑去南京吧?
在核实过余下四人的各项条件之后,大宁举荐的贤才只剩下两人、
名单送到北京,沈瑄沉默无语。
再看汉王和赵王举荐的名单,更加无语。
顺天八府,大宁诸卫,宣府之地,广宁开原,就举荐出十个贤才?
捏了捏额头,定国公心一横,十个就十个,照实报!
边塞之地,民风彪悍,尚需教化之功,天子应能体谅。
永乐二年十二月戊寅,各府州县举荐的贤才名单陆续送达京师。
经朝廷第二轮选拔,入选的宿儒生员,将在年后启程进京,参与修书。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清楚,自己参与的将是何等盛事。许多人进京的目的,不过是为今后的科举和官场铺路。
同月,日本朝贡的师团登陆宁波,在大明卫军的“护送”下,前往南京。
郑和船队已从日本起航,继续南下,奉皇命往安南一行。
船队携带的丝绸,瓷器和茶叶,在日本和琉球诸岛换回了不少的金银。
兴宁伯派来的人却有些特立独行,除了金银之外,还“换”了五六名工匠,都是制作倭刀的好手。上了船,这些倭人都被集中看管。郑和知情,特地派人询问,随船的丁千户亲自拜见郑和,取出孟清和的亲笔信。
读过信,郑公公二话不说,同样加入了换人的行列。
不换?
不换也得换!反抗的定然是倭寇,统统抓起来!
郑和的换人行动得到了王景弘的大力支持。
很快,汉王和赵王派来的人察觉了其中端倪,想跟着动手,可惜已经来不及了。好在有丁千户告知,兴宁伯有言,此次换来的工匠将无偿赠送两位殿下一批。当然,大头还是要献给天子的。
几句话下来,说得众人眉开眼笑,皆大欢喜。
由此可见,前武库司郎中,虽然离开文官队伍已久,一身本事却没落下。
丁千户会做人,会做生意,更重要的是,他还不晕船!
选派丁千户随郑和一起下东洋,孟清和都不得不赞叹自己有识人之能,果真是眼光独到。
于是乎,在郑和的船队中,多出了一个深得兴宁伯真传的丁千户,下西洋的历史,也将因此而变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