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网 www.shuqubook.com,三国好老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学生们最先反应过来,发疯了似的跟着重复!
“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前来观礼的几人也被董明借用的这句话给镇住了。尤其是秦颉和刘备两个人,全都激动的脸色通红。
“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刘备低声重复着“说得好!说的太好了!先生果然是有大志向的人!果然也只有先生这等人物才能说出如此令人振聋发聩的话来。”
相较于刘备这个小年轻来说,秦颉这种出身儒家的积年老吏却是另外一种看法“好好好!这才是我儒家子弟该有的样子!”
其他蔡飒、马维、孙静虽然也觉得董明这几句话说的霸气测漏,但是感触并没有刘备和秦颉两人深刻。
一来这三人中只有蔡飒算是真的有文化,马维只会做生意,至于孙静种瓜能手,卖瓜先锋。还不是日后辣个站在孙吴争权背后的男人。
而蔡飒快五十岁了,早就没了年轻人的热血。
“诸君!共饮此杯!”董明丝毫没有在意激动地学生们,而是端起酒,敬了十人一杯“此后天涯海角、沧海桑田莫要坠了我明德书院的名头。”
“喏!”
十人轰然应诺!
酒喝干,礼亦毕。
十人打点行装,离开明德书院。这十人中有五个人被刘备拐到了汉中。剩下的五个人中,有三个南阳本地人,被秦颉带走了。还剩下的两人都是荆南人,一者零陵人刘云、一者长沙人王志。
这两人被孙静一番游说之后,打算先去长沙郡看看再做决定。
对于这一点,董明没觉得有什么。这十个人跟着他的时候,都十八九岁了,早就形成了自己的三观。而且都是有文化有思想的读书人,有自己的考量的选择很正常。
再一个就是,眼下大汉朝会很稳定,对地方的掌控力虽然空前降低,但是汉室仍然是民心所向。这些学生不管是在谁手底下干活,那都是刘汉的臣子。
董明倒也想让他们一毕业就在洛阳就官或者外放主政一方,但是这不可能啊。袁绍四世三公的背景,得到的第一个官职也不过是一个县令罢了。
这些学生能有个去处,已经算是不错了。
再加上,不管是汉中、南阳还是长沙。这附近的三洲十几个郡真要说起来,都算是在明德书院的辐射区内,有了这些人任官,更有助于董明推广和宣传自己的新学。更有助于打造董明自己的政治资本。
再具体说的话,就是明德书院周边凡是被书院影响到的地方,都属于董明的基本盘。这种基本盘不是兵力、金钱或者其他的什么实在的东西而是思想。
送走了这十人时候,董明与刘备等人坐到了一起,分桌而食吃了一顿饭。饭桌上,董明对她们把学生带走的事情,一个字都没提。倒是让除了蔡飒和马维的之外的三人颇有些不好意思。
不过人才难得。
莫说是人才了,只要是个能读书识字的,就没有人不想收为己用的。这个年代,识字率太低了。董明自己推算了一下,如今的汉朝,识字率估计不足百分之八。也就是说整个大汉朝识字的人数可能只有四五十万左右。
当然这里所说的识字率指的是系统的读过书,能够认识并且熟练的使用文字的人。而这些人,也是汉朝官府最需要的一批人。
然而根据后世的《劳动理论与实践》1994年第九期中的论文《中国历代官民比例》一文的统计,东汉末年的官民比例是1:7464。也就是说运转整个大汉朝的稳定运行的只有大约一万人不到。
这简直就是开玩笑,如此庞大的帝国,只有不到一万人在管理。如果这还不出乱子的话,才有鬼。
!学生们最先反应过来,发疯了似的跟着重复!
“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前来观礼的几人也被董明借用的这句话给镇住了。尤其是秦颉和刘备两个人,全都激动的脸色通红。
“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刘备低声重复着“说得好!说的太好了!先生果然是有大志向的人!果然也只有先生这等人物才能说出如此令人振聋发聩的话来。”
相较于刘备这个小年轻来说,秦颉这种出身儒家的积年老吏却是另外一种看法“好好好!这才是我儒家子弟该有的样子!”
其他蔡飒、马维、孙静虽然也觉得董明这几句话说的霸气测漏,但是感触并没有刘备和秦颉两人深刻。
一来这三人中只有蔡飒算是真的有文化,马维只会做生意,至于孙静种瓜能手,卖瓜先锋。还不是日后辣个站在孙吴争权背后的男人。
而蔡飒快五十岁了,早就没了年轻人的热血。
“诸君!共饮此杯!”董明丝毫没有在意激动地学生们,而是端起酒,敬了十人一杯“此后天涯海角、沧海桑田莫要坠了我明德书院的名头。”
“喏!”
十人轰然应诺!
酒喝干,礼亦毕。
十人打点行装,离开明德书院。这十人中有五个人被刘备拐到了汉中。剩下的五个人中,有三个南阳本地人,被秦颉带走了。还剩下的两人都是荆南人,一者零陵人刘云、一者长沙人王志。
这两人被孙静一番游说之后,打算先去长沙郡看看再做决定。
对于这一点,董明没觉得有什么。这十个人跟着他的时候,都十八九岁了,早就形成了自己的三观。而且都是有文化有思想的读书人,有自己的考量的选择很正常。
再一个就是,眼下大汉朝会很稳定,对地方的掌控力虽然空前降低,但是汉室仍然是民心所向。这些学生不管是在谁手底下干活,那都是刘汉的臣子。
董明倒也想让他们一毕业就在洛阳就官或者外放主政一方,但是这不可能啊。袁绍四世三公的背景,得到的第一个官职也不过是一个县令罢了。
这些学生能有个去处,已经算是不错了。
再加上,不管是汉中、南阳还是长沙。这附近的三洲十几个郡真要说起来,都算是在明德书院的辐射区内,有了这些人任官,更有助于董明推广和宣传自己的新学。更有助于打造董明自己的政治资本。
再具体说的话,就是明德书院周边凡是被书院影响到的地方,都属于董明的基本盘。这种基本盘不是兵力、金钱或者其他的什么实在的东西而是思想。
送走了这十人时候,董明与刘备等人坐到了一起,分桌而食吃了一顿饭。饭桌上,董明对她们把学生带走的事情,一个字都没提。倒是让除了蔡飒和马维的之外的三人颇有些不好意思。
不过人才难得。
莫说是人才了,只要是个能读书识字的,就没有人不想收为己用的。这个年代,识字率太低了。董明自己推算了一下,如今的汉朝,识字率估计不足百分之八。也就是说整个大汉朝识字的人数可能只有四五十万左右。
当然这里所说的识字率指的是系统的读过书,能够认识并且熟练的使用文字的人。而这些人,也是汉朝官府最需要的一批人。
然而根据后世的《劳动理论与实践》1994年第九期中的论文《中国历代官民比例》一文的统计,东汉末年的官民比例是1:7464。也就是说运转整个大汉朝的稳定运行的只有大约一万人不到。
这简直就是开玩笑,如此庞大的帝国,只有不到一万人在管理。如果这还不出乱子的话,才有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