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shuqubook.com,杜鸿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方便时。这在那些为事所忙累的机关很普遍。即使内急,也得
把长久备在那儿的书从隐秘处抽出来,几乎是小跑了去。那是一段最放心大胆的读书时光。
可以很从容,可以很无拘,可以找到那些最精彩的地方读进去。细细品味,细细思考,细细把玩,真正没了读书的困窘。
想来,是我生存的这种地方读书人少的缘故。大家都在追名逐利,你却在读书,不是你不理解别人,而是别人不理解你。所以,你如不慎整天一副那种模样,让人见了就心烦。大概是去年,我在文化周刊上读到,上海把副局级以上干
部都弄去听世界名曲和古典音乐,让他们接受文化启蒙,我心里流过一阵暖流。但是作为中国的大都市上海也都还把这种早就理应做的事放在文化刊上的头条,我的心又有些发冷。像我处的这种小地方,要想有上海的这种起色,恐怕要等到我之来生。所以,我要想素面静心地读书,只怕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只得自己营造环境和时间。
所以,即使是空腹一人读书,也就是一件乐事了。读一读,想一想,简单地把肚子塞点东西,素一素肠胃心肺,真是比素面净手要强得多。我还发现,真严格起来,读书是还得是清肠寡肚的才行。我不知有无古人这般说过,但是清肠寡肚确实是种好状态。素肠素心的,无浑浊气,无腻欲感,无腹胀,无沉着,一身的轻便,有时就是飘飘俗仙之感。这时读书,真好。这时读书你会感谢困窘,感谢身里身外的一切。这让我想到穷人家的孩子读书为什么那么刻苦、发奋,没有富贵的舒懒和散淡;想到在艰难时事里所读的书总会刻骨铭心地记一辈子;想到有困窘比没有困窘的人读书时所特有那种珍视的心情。
在困窘里读书,是一种难得。并不是人人都有这种体味。它给人一种紧迫感,催生、催化、催进人们读书这种方式,向每个人真正的精神溃疡面浸润而去,激活那些因贫困带来的感伤之中的力量。
在写这段文字时,我又一次倾其囊中所有,购回了夏坚勇先生的湮没的辉煌和巴荒的阳光荒原的诱惑。回来就读完了巴荒的序和后记三章。她在两年之内四次进出西藏。她的这种追逐,在我认为,无疑是对困境所产生的追问,正如美术评论家刘骁纯博士所说的“她的行为是一种综合体,是个人化的精神渴求外化成个人化的超常行为,是一种生命状态的体验和生命意义的追问。”她为之几乎进入了某种信徒状态,而且没有一点精神之外的功利目的。她的行为如同藏民的朝圣,与宗教不同的是,她是那种现代文化的生命之旅。 巴荒在她书的扉里,手迹了一首她于一九八八年五月在日喀则荒野里写的一首诗,诗意也如我之读书。我想把其中几句作为这篇小文的结尾:“你无法拒绝眼睛,去触摸它,黑色的影子,正象它无法,拒绝太阳的的触摸,而在那阳光,和阴影都无法触摸的地方,我无法,拒绝心灵的触摸,那是我们人类精神的,最后一个住所。”
98。10
方便时。这在那些为事所忙累的机关很普遍。即使内急,也得
把长久备在那儿的书从隐秘处抽出来,几乎是小跑了去。那是一段最放心大胆的读书时光。
可以很从容,可以很无拘,可以找到那些最精彩的地方读进去。细细品味,细细思考,细细把玩,真正没了读书的困窘。
想来,是我生存的这种地方读书人少的缘故。大家都在追名逐利,你却在读书,不是你不理解别人,而是别人不理解你。所以,你如不慎整天一副那种模样,让人见了就心烦。大概是去年,我在文化周刊上读到,上海把副局级以上干
部都弄去听世界名曲和古典音乐,让他们接受文化启蒙,我心里流过一阵暖流。但是作为中国的大都市上海也都还把这种早就理应做的事放在文化刊上的头条,我的心又有些发冷。像我处的这种小地方,要想有上海的这种起色,恐怕要等到我之来生。所以,我要想素面静心地读书,只怕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只得自己营造环境和时间。
所以,即使是空腹一人读书,也就是一件乐事了。读一读,想一想,简单地把肚子塞点东西,素一素肠胃心肺,真是比素面净手要强得多。我还发现,真严格起来,读书是还得是清肠寡肚的才行。我不知有无古人这般说过,但是清肠寡肚确实是种好状态。素肠素心的,无浑浊气,无腻欲感,无腹胀,无沉着,一身的轻便,有时就是飘飘俗仙之感。这时读书,真好。这时读书你会感谢困窘,感谢身里身外的一切。这让我想到穷人家的孩子读书为什么那么刻苦、发奋,没有富贵的舒懒和散淡;想到在艰难时事里所读的书总会刻骨铭心地记一辈子;想到有困窘比没有困窘的人读书时所特有那种珍视的心情。
在困窘里读书,是一种难得。并不是人人都有这种体味。它给人一种紧迫感,催生、催化、催进人们读书这种方式,向每个人真正的精神溃疡面浸润而去,激活那些因贫困带来的感伤之中的力量。
在写这段文字时,我又一次倾其囊中所有,购回了夏坚勇先生的湮没的辉煌和巴荒的阳光荒原的诱惑。回来就读完了巴荒的序和后记三章。她在两年之内四次进出西藏。她的这种追逐,在我认为,无疑是对困境所产生的追问,正如美术评论家刘骁纯博士所说的“她的行为是一种综合体,是个人化的精神渴求外化成个人化的超常行为,是一种生命状态的体验和生命意义的追问。”她为之几乎进入了某种信徒状态,而且没有一点精神之外的功利目的。她的行为如同藏民的朝圣,与宗教不同的是,她是那种现代文化的生命之旅。 巴荒在她书的扉里,手迹了一首她于一九八八年五月在日喀则荒野里写的一首诗,诗意也如我之读书。我想把其中几句作为这篇小文的结尾:“你无法拒绝眼睛,去触摸它,黑色的影子,正象它无法,拒绝太阳的的触摸,而在那阳光,和阴影都无法触摸的地方,我无法,拒绝心灵的触摸,那是我们人类精神的,最后一个住所。”
9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