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shuqubook.com,迪心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二十一世纪初的经济危机以美国金融体系溃败为其显著特征席卷全球,这标志着一个旧的经济体系的结束,一个新的经济时代的到来。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使得美国在二战后成为世界经济军事强国;1989年的日本经济危机,则成为日本在上世纪末崛起的开始,到了本世纪初,日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东南亚1997年的金融危机的本身实际是西方世界对金融人为制造的,这已经凸显金融影响世界的巨大力量。这2008年的金融危机,实则是西方人再也无法自由控制金融体系“自食其果”的结果。这次世纪之初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结果是促使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进一步融合或全球化。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企业规模化和国有化——这就意味着企业与国家、经济与政治更加紧密不可分割。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中国又怎样了呢?
从严格意义上说,中国经济市场体系基本处于发展和亟待完善的过程中,还属于生产市场向消费市场发展的初级时期。2008的金融危机冲毁了全球消费市场,这使得中国这样的生产大国也同样受到严重打击——实际中国的损失最大。中国外向型经济比例中国有企业占大头,而私营企业数量却最多,因此金融危机最大的表现形式就是中国沿海一带企业关门或倒闭,造成70~80%的民工返乡。中国政府立即启动4万亿元的扩大内需的一系列应急计划,缓解失业压力,转化市场机制。这种转移的结果至少一开始就稳定了就业危机,从而稳定了人心和信心。随着危机的进一步恶化,但中国不仅稳住了脚,而且开始扮演一个带动世界走出危机阴影,给与世界信心的引导者——于是全世界都开始重新关注中国。国际间的货币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或开拓,多元化货币体系,无疑可以成为危机的缓冲器。
于是一部分人沾沾自喜,自以为已经脱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并认为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已经步入小康型的消费水平了。这是十分盲目而危险的自信。
从表面上看:2009年前9月,我国工业回升迅速,投资增幅达24~35%,工业增长达8。7%,工业总产值增长达4。1%;消费增长则达15~20%;外贸、进出口尽管依旧减弱,但幅度几乎收紧,新的外贸合同、服务贸易等开始大幅增加,也说明国际金融危机已见谷底。于是乎,政策、舆论和市场均充满了信心,这点十分重要。但信心是否过剩,值得警惕。
现实的情况是:
中国社会收入基数十分低,增长空间大,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绝大多数中国人选择了储蓄,而中国已经能十分娴熟的调节储蓄率来引导居民消费。这样确保了中国消费市场的稳定。
中国城市化进程逐年加快,农业转向工业,农村已经远离城市,农业现代化成为历史课题——城乡统筹规划能否改变这种现象,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在工业化还没到来之前,目前全国各地均是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扩张为主,劳动力进一步增加,消费水平却依旧停留在农民时期,这样的结果就是:开发商和银行家紧盯着居民腰包中十几年或几十年或一家人几代人的积蓄,在社会媒体、政府政策的激励诱导下,楼盘飙升,巨大的泡沫早就形成,并将永久性地存在,是否破裂,在于政府对市场的可控性和影响能力大小。政府行为对市场的干预影响到底有多大,这取决于人们对市场的信心。
另一方面,中国股市的市值被市场行为起扬波动,过高的股价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将更多的资金投向股市,而不是消费市场,股市交易在中国人眼中,实际变成了金钱游戏。一旦城市化进程减慢或基础设施建设减慢,那么这游戏将变成灾难——美国次级贷款诱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就是游戏无法控制的结果。
在这样的情况下,物价因素上涨创历史新高,基本物质生活水平同比十年前物价上涨200 %:十年前大米1。4~2。0元/公斤,猪肉7。0~10元/公斤,普通蔬菜1。0~2。0元/公斤,现在大米3。2~4。0元/公斤,猪肉14。0~20。0元/公斤,普通蔬菜3。0~4。0元/公斤。而居民在这过去的十年间毛收入则为7200~10000元/年变为12000~36000元/年,扣除这些物价上涨因素,居民收入增长实际很低,而收入差距拉大——与中层管理者和私企老板相比,更是天上地下。因此认为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已经步入小康型社会是不负责任的说法。
现在再看看目前的中国基层政权情况,我们具备小康水平了吗?
 ... -->>
二十一世纪初的经济危机以美国金融体系溃败为其显著特征席卷全球,这标志着一个旧的经济体系的结束,一个新的经济时代的到来。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使得美国在二战后成为世界经济军事强国;1989年的日本经济危机,则成为日本在上世纪末崛起的开始,到了本世纪初,日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东南亚1997年的金融危机的本身实际是西方世界对金融人为制造的,这已经凸显金融影响世界的巨大力量。这2008年的金融危机,实则是西方人再也无法自由控制金融体系“自食其果”的结果。这次世纪之初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结果是促使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进一步融合或全球化。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企业规模化和国有化——这就意味着企业与国家、经济与政治更加紧密不可分割。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中国又怎样了呢?
从严格意义上说,中国经济市场体系基本处于发展和亟待完善的过程中,还属于生产市场向消费市场发展的初级时期。2008的金融危机冲毁了全球消费市场,这使得中国这样的生产大国也同样受到严重打击——实际中国的损失最大。中国外向型经济比例中国有企业占大头,而私营企业数量却最多,因此金融危机最大的表现形式就是中国沿海一带企业关门或倒闭,造成70~80%的民工返乡。中国政府立即启动4万亿元的扩大内需的一系列应急计划,缓解失业压力,转化市场机制。这种转移的结果至少一开始就稳定了就业危机,从而稳定了人心和信心。随着危机的进一步恶化,但中国不仅稳住了脚,而且开始扮演一个带动世界走出危机阴影,给与世界信心的引导者——于是全世界都开始重新关注中国。国际间的货币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或开拓,多元化货币体系,无疑可以成为危机的缓冲器。
于是一部分人沾沾自喜,自以为已经脱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并认为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已经步入小康型的消费水平了。这是十分盲目而危险的自信。
从表面上看:2009年前9月,我国工业回升迅速,投资增幅达24~35%,工业增长达8。7%,工业总产值增长达4。1%;消费增长则达15~20%;外贸、进出口尽管依旧减弱,但幅度几乎收紧,新的外贸合同、服务贸易等开始大幅增加,也说明国际金融危机已见谷底。于是乎,政策、舆论和市场均充满了信心,这点十分重要。但信心是否过剩,值得警惕。
现实的情况是:
中国社会收入基数十分低,增长空间大,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绝大多数中国人选择了储蓄,而中国已经能十分娴熟的调节储蓄率来引导居民消费。这样确保了中国消费市场的稳定。
中国城市化进程逐年加快,农业转向工业,农村已经远离城市,农业现代化成为历史课题——城乡统筹规划能否改变这种现象,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在工业化还没到来之前,目前全国各地均是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扩张为主,劳动力进一步增加,消费水平却依旧停留在农民时期,这样的结果就是:开发商和银行家紧盯着居民腰包中十几年或几十年或一家人几代人的积蓄,在社会媒体、政府政策的激励诱导下,楼盘飙升,巨大的泡沫早就形成,并将永久性地存在,是否破裂,在于政府对市场的可控性和影响能力大小。政府行为对市场的干预影响到底有多大,这取决于人们对市场的信心。
另一方面,中国股市的市值被市场行为起扬波动,过高的股价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将更多的资金投向股市,而不是消费市场,股市交易在中国人眼中,实际变成了金钱游戏。一旦城市化进程减慢或基础设施建设减慢,那么这游戏将变成灾难——美国次级贷款诱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就是游戏无法控制的结果。
在这样的情况下,物价因素上涨创历史新高,基本物质生活水平同比十年前物价上涨200 %:十年前大米1。4~2。0元/公斤,猪肉7。0~10元/公斤,普通蔬菜1。0~2。0元/公斤,现在大米3。2~4。0元/公斤,猪肉14。0~20。0元/公斤,普通蔬菜3。0~4。0元/公斤。而居民在这过去的十年间毛收入则为7200~10000元/年变为12000~36000元/年,扣除这些物价上涨因素,居民收入增长实际很低,而收入差距拉大——与中层管理者和私企老板相比,更是天上地下。因此认为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已经步入小康型社会是不负责任的说法。
现在再看看目前的中国基层政权情况,我们具备小康水平了吗?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