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网 www.shuqubook.com,异时空新三国传奇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十八节 蒋振华兵发并州郡
勇三军大破胡蛮寇
揭过得子喜讯不提,吾亦开始思虑北伐一事。
以前在大汉强盛时,众蛮邦还算规矩,时常进贡。虽偶有小患,边境还算平安。可自灵帝以来,朝政崩坏,索求甚苛。休说塞外,就是关内之民亦多有反叛者。但幸有朱隽,皇甫嵩等名将镇守边陲,威望卓著,诸胡不敢亡动,边境还算安定。但自黄巾起义后,诸侯蜂起,互相征伐,大汉精兵损失殆尽,忙于内乱,无瑕北顾。塞外各族如匈奴、鲜卑、乌桓等日渐强大,异心渐起,遂起逐鹿中原之野心,屡屡入寇幽并之地。草原骑兵,迅速奔雷,攻如烈火,其势甚大,一时难拒。我若想平定北方,安心东出潼关与曹操决战,必得无后顾之忧。否则我与曹操相争,鲜卑等再趁火打劫而南下,不仅仅我会完蛋大吉,整个大汉亦极度危险。故我打算趁曹操、袁绍相争于官渡的有利时机准备北伐,希望能够一举铲除心腹之患。
考虑到塞外各族均是骑兵,自小马背上长大,勇悍善战,吃苦耐劳,汉军则多为耕地之民,不善骑射,多有不敌。如若硬扛,必死伤惨重。即使能胜,也是惨胜,恐再无力东出南下争锋,故须设巧计破之。
我知道大汉之前与塞外民族作战多奈兵器犀利,尤其是弩箭之强悍天下无双,以前武帝时李陵曾率五千步军激战数万匈奴骑军数日不败,杀敌无数,靠的就是大汉先进的强弓硬弩。我军现虽装备大量弩箭,可单靠弩箭始终不妥。不由的细细思考起来,回顾了一遍中国的历史好像没有发现太好的办法,再想想西方国家的战例,忽的想起一法,不由得抚养大笑:该死的胡蛮,你们的未日到了,看我怎么收拾你们!
在公元前四世纪晚期,约在公元前330年左右。西方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创立横跨亚非欧的大帝国。其四大成名战役,如伊苏斯河战役等皆为以少胜多,且对方多骑兵时而取胜。其战法对吾今颇有借鉴之用。亚历山大布阵时主要以方阵迎敌。其在阵中布置的中央方阵全是用步兵编成,皆用重甲步兵,手握巨型长枪。一个步兵方阵可长达1024米,每米一人,宽亦有16人。如此一个中央完整重步兵方针可达16384人。左翼配以数量不等的轻步兵和轻骑兵,以便快速机动之用。而其右翼则是重骑兵方阵,马匹、战士皆披重甲,手持重型长枪,冲锋起来威力无用。亚历山大大帝作战时的思路是这样的:一般先令右翼重骑兵猛攻敌左翼,破敌左翼后再侧攻敌中央方阵。而亚历山大的中央方阵皆为手持长枪的重步兵,一般弓箭皆不能伤。快速挺进时,声势骇人,若敌中央方阵同为步兵往往很快便被击垮。敌欲用骑兵冲锋也不惧,其密密麻麻的长枪只会把近前的骑士串成一个个糖葫芦。惟有左翼才是亚历山大的弱点,因其全是轻步兵及轻骑兵,防御及进攻能力较弱,往往面对敌重型步骑兵冲锋时心有余而力不足。在亚历山大大帝经过的四大战役中,其左翼往往被敌击溃。只是依赖于山历山大大帝的卓越指挥能力,往往敌军右翼方阵未攻破或刚攻破亚历山大的左翼时,敌左翼方阵及中央方阵便被亚历山大右翼重骑兵方阵及中央方阵所灭。待等到亚历山大回过手来,虽敌右翼大胜亚历山大之左翼,但大局已定,往往也逃不过全军覆灭的下场。故亚历山大依此战术能创立一个著名的大帝国。
我想这一战术我亦可以采用。我可以加以改进,使其更加完善。如:中央方阵可照亚历山大大帝之旧例,但是步兵方阵前设立弓、弩兵方阵和巨盾兵方阵。因为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骑兵和西方不太相同。西方骑兵少备弩弓,多只仗长枪冲锋作战;而中国北方骑兵往往全部装备马弓,利刃。因此,设立巨盾兵(不仅仅只有巨盾,其亦身配短刃和飞镖等近战利器)可抵挡中国北方草原骑兵强大的突击力和密密麻麻的箭雨。后撤时,也可弃巨盾作为障碍,阻敌骑兵快速推进。而弓弩兵方阵则是大汉和我的优势兵种,其连弩之法世界领先,中国一流(当然可能比不了诸葛亮的十发连弩,这一点我还是谦虚点的好),任何骑兵要穿过这一方阵恐怕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待敌骑冲破巨看兵阵和弓弩兵阵时,直接面对中央重步兵方阵时,如林的枪林亦可令敌骑束手无策也。我军右翼方阵可以照亚历山大之旧例,全用重骑兵配硬弩,突击敌阵时比起中国少数民族的轻骑兵威力大多了。况且其备有硬弩若敌远可射之,敌若击其侧后,虽则转环不便但亦不致一时无还手之力。左翼的轻骑兵数量可大于右翼重骑兵方阵,且多配弓弩和马刀,应足可抵敌骑兵之冲击,中翼、右翼有事时还可以紧急机动增援,弥补中央、右翼方阵机动性不足或转环不便的弱点。如此环环相扣,我看你们这些胡蛮还能翻出我的手掌心。
思虑成熟,便召集各主要文武告之其作战构想以其借鉴的亚历山大四大战例。众将领、谋士从未听过如此匪夷所思的战例,偏偏听起来又是如此的有理,一时间集体脑袋短路,沉思良久。我见各人如坠云里雾里,我笑道:“诸公,汝等观我新创之阵法可否对敌作战耶?。”
... -->>
第十八节 蒋振华兵发并州郡
勇三军大破胡蛮寇
揭过得子喜讯不提,吾亦开始思虑北伐一事。
以前在大汉强盛时,众蛮邦还算规矩,时常进贡。虽偶有小患,边境还算平安。可自灵帝以来,朝政崩坏,索求甚苛。休说塞外,就是关内之民亦多有反叛者。但幸有朱隽,皇甫嵩等名将镇守边陲,威望卓著,诸胡不敢亡动,边境还算安定。但自黄巾起义后,诸侯蜂起,互相征伐,大汉精兵损失殆尽,忙于内乱,无瑕北顾。塞外各族如匈奴、鲜卑、乌桓等日渐强大,异心渐起,遂起逐鹿中原之野心,屡屡入寇幽并之地。草原骑兵,迅速奔雷,攻如烈火,其势甚大,一时难拒。我若想平定北方,安心东出潼关与曹操决战,必得无后顾之忧。否则我与曹操相争,鲜卑等再趁火打劫而南下,不仅仅我会完蛋大吉,整个大汉亦极度危险。故我打算趁曹操、袁绍相争于官渡的有利时机准备北伐,希望能够一举铲除心腹之患。
考虑到塞外各族均是骑兵,自小马背上长大,勇悍善战,吃苦耐劳,汉军则多为耕地之民,不善骑射,多有不敌。如若硬扛,必死伤惨重。即使能胜,也是惨胜,恐再无力东出南下争锋,故须设巧计破之。
我知道大汉之前与塞外民族作战多奈兵器犀利,尤其是弩箭之强悍天下无双,以前武帝时李陵曾率五千步军激战数万匈奴骑军数日不败,杀敌无数,靠的就是大汉先进的强弓硬弩。我军现虽装备大量弩箭,可单靠弩箭始终不妥。不由的细细思考起来,回顾了一遍中国的历史好像没有发现太好的办法,再想想西方国家的战例,忽的想起一法,不由得抚养大笑:该死的胡蛮,你们的未日到了,看我怎么收拾你们!
在公元前四世纪晚期,约在公元前330年左右。西方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创立横跨亚非欧的大帝国。其四大成名战役,如伊苏斯河战役等皆为以少胜多,且对方多骑兵时而取胜。其战法对吾今颇有借鉴之用。亚历山大布阵时主要以方阵迎敌。其在阵中布置的中央方阵全是用步兵编成,皆用重甲步兵,手握巨型长枪。一个步兵方阵可长达1024米,每米一人,宽亦有16人。如此一个中央完整重步兵方针可达16384人。左翼配以数量不等的轻步兵和轻骑兵,以便快速机动之用。而其右翼则是重骑兵方阵,马匹、战士皆披重甲,手持重型长枪,冲锋起来威力无用。亚历山大大帝作战时的思路是这样的:一般先令右翼重骑兵猛攻敌左翼,破敌左翼后再侧攻敌中央方阵。而亚历山大的中央方阵皆为手持长枪的重步兵,一般弓箭皆不能伤。快速挺进时,声势骇人,若敌中央方阵同为步兵往往很快便被击垮。敌欲用骑兵冲锋也不惧,其密密麻麻的长枪只会把近前的骑士串成一个个糖葫芦。惟有左翼才是亚历山大的弱点,因其全是轻步兵及轻骑兵,防御及进攻能力较弱,往往面对敌重型步骑兵冲锋时心有余而力不足。在亚历山大大帝经过的四大战役中,其左翼往往被敌击溃。只是依赖于山历山大大帝的卓越指挥能力,往往敌军右翼方阵未攻破或刚攻破亚历山大的左翼时,敌左翼方阵及中央方阵便被亚历山大右翼重骑兵方阵及中央方阵所灭。待等到亚历山大回过手来,虽敌右翼大胜亚历山大之左翼,但大局已定,往往也逃不过全军覆灭的下场。故亚历山大依此战术能创立一个著名的大帝国。
我想这一战术我亦可以采用。我可以加以改进,使其更加完善。如:中央方阵可照亚历山大大帝之旧例,但是步兵方阵前设立弓、弩兵方阵和巨盾兵方阵。因为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骑兵和西方不太相同。西方骑兵少备弩弓,多只仗长枪冲锋作战;而中国北方骑兵往往全部装备马弓,利刃。因此,设立巨盾兵(不仅仅只有巨盾,其亦身配短刃和飞镖等近战利器)可抵挡中国北方草原骑兵强大的突击力和密密麻麻的箭雨。后撤时,也可弃巨盾作为障碍,阻敌骑兵快速推进。而弓弩兵方阵则是大汉和我的优势兵种,其连弩之法世界领先,中国一流(当然可能比不了诸葛亮的十发连弩,这一点我还是谦虚点的好),任何骑兵要穿过这一方阵恐怕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待敌骑冲破巨看兵阵和弓弩兵阵时,直接面对中央重步兵方阵时,如林的枪林亦可令敌骑束手无策也。我军右翼方阵可以照亚历山大之旧例,全用重骑兵配硬弩,突击敌阵时比起中国少数民族的轻骑兵威力大多了。况且其备有硬弩若敌远可射之,敌若击其侧后,虽则转环不便但亦不致一时无还手之力。左翼的轻骑兵数量可大于右翼重骑兵方阵,且多配弓弩和马刀,应足可抵敌骑兵之冲击,中翼、右翼有事时还可以紧急机动增援,弥补中央、右翼方阵机动性不足或转环不便的弱点。如此环环相扣,我看你们这些胡蛮还能翻出我的手掌心。
思虑成熟,便召集各主要文武告之其作战构想以其借鉴的亚历山大四大战例。众将领、谋士从未听过如此匪夷所思的战例,偏偏听起来又是如此的有理,一时间集体脑袋短路,沉思良久。我见各人如坠云里雾里,我笑道:“诸公,汝等观我新创之阵法可否对敌作战耶?。”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