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网 www.shuqubook.com,星河中短篇科幻作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科学大师爱因斯坦在批评量子理论的时候,曾举例反诘:“难道月亮只有在我看她的时候才存在吗?”
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始终坚持认为,自然形成的卫星不应该存在内部空洞。
——题记
炭素墨水般的色调在冷寂洁白的荒漠上勾画出陡峭山峰的准确阴影,鲜明的黑白对比使星河想起了一位生前死后都非议颇多的政治家的墓碑——在他所参与领导的国度,曾经发射了第一颗地球人造卫星,完成了第一次宇航员太空行走,并率先实现了第一艘无人探测飞船在月球的登陆。
这里是真实的月球,让星河一生魂萦梦绕的地方。
1
“图灵”号清楚地知道自己有着一个更为遥远的终点,进入月球轨道并做短暂的环绕航行,只是她在告别地球故乡前的一次小小回眸。
用这种浪漫的笔调抒写整个计划颇具诗情画意,但对于操纵“图灵”号的真正主宰来说却毫无意义,因为它并非感情丰富细腻的人类成员,而是人类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人脑无可比拟的电脑系统监控着飞船的每一个角落。
“图灵”号在进入环绕飞行之前的预定方向是南门二,也就是包含着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比邻星——的半人马a,而在摆脱月球引力场之后它的方向将被再次精确地定位于那里。因此在今后数万年之内决定飞船运行的只有力学规则,需要电脑系统进行方向调整的时代还远没有到来。
尽管控制一切的主动权从一开始就被彻底剥夺“图灵”号上的人类成员心中却没有丝毫芥蒂。从某种悲观的论调来看,在不久的将来整个人类都势必为电脑意识所取代,相比之下如今这种形式上的命令与服从,只不过是小巫在晋见大巫之前先行呈奉的一份薄礼,大可不必耿耿于怀。
可是人类不能等待,也不愿等待。在被完全替代之前,他们有必要为这个宇宙再做点什么。
其实这些富有哲学意味的问题对于“图灵”号上的自然人类成员根本就不重要,因为大多数人所能够理解的真切时间都不过百年。人类的思维可以接近无穷,而他们的生命却是如此的短暂。
他们目前所关注的,是那正被数双眼睛目不转睛地盯视着的屏幕画面。
那是人们早已十分熟悉的陈旧资料,他们显然是在复习以前的功课。
那是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美国历次“阿波罗”登月行动的部分镜头。现在的时间是1969年7月,地点是月球静海。
登月舱缓慢下降;
登月舱平稳着陆;
登月舱门户洞开;
接着,慢慢移下悬梯的阿姆斯特朗开始谨慎地用他那小小的一步,完成人类文明发展中的这一大步跨越;
“升旗”仪式正式开始。宇航员动锹破土,试图将所谓永不落的星条旗植入月表岩层。
电脑自动调节着画面的大小和清晰度,特写镜头使宇航员的动作纤毫毕见:
两名宇航员历尽艰辛,轮流铲土,但最终也只能把旗杆插入几厘米深。
当其他观众露出会心的微笑时,星河却表现得无动于衷。相同的镜头他已经浏览过不下百遍,甚至已经超过了令人厌烦的极限,这次他只不过是义务陪绑。
其他人对这些资料自然也不是全不知情,这起历史事件——“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走出摇篮”——早已作为人类集体记忆的一部分,深深地印刻在了每一个人的脑海当中。所谓“复习”一说,也正是出自这一视角。
只不过除了星河之外,其他人事先并不知道此番旅程中还有“考察月球”这一步骤——他们同样也不了解整个行程中的每一个具体步骤。
“图灵”号此行的安排奇特而独到,有关探索与考察的工作布置是随处解密式的。换句话说,每到“情节发展”需要的时候,保存于电脑中的具体任务的封条将会自动被揭开。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避免因人类对即将发生的某件事情过分关注,而使例行的日常工作秩序被打乱。
况且具体到月球一例来说,这些人也不都是天文学家。
接下来的画面是随后几次的“阿波罗”进程:由于吸取了第一次出乖露丑的教训,再度来访的宇航员是带着电钻上路的。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即使是电动的钢铁家伙亲自出马,最多也只能打进75厘米,而它在地球上却能毫不费力地打出将近5倍的深度。
“诸位有什么看法吗?”专题纪录片刚一结束,星河便及时提问,不给观众稍作回味的时间。
“这说明月亮姑娘的肌肉比地球妈妈要结实。”
“大夫”用一个通俗的比喻准确地指出月球与地球的密度区别。这位年轻的美国生物化学家的正式工作是随船医生,但是每个人都知道他只受过最简单的短期外科训练。
“大夫”的确道出了实情。由“阿波罗”计划所带回月岩的实测数据表明,月表岩石的密度高达3。2—3。4克厘米3,而地表岩石的密度只不过才2。7—2。8克厘米3。
“不错,是这么回事。不过这与我们原先的预测可不吻合。”星河点点头,接着“大夫”的话往下说。“因为月球的计算平均密度只相当于地球平均密度的60%。”
人类很早就开始尝试测量月球的体积和质量了,仅次于对地月平均距离的测量。
“咱们姑且不考虑有关‘平均’密度的问题,就按照现在了解到的情形来推测,月球中心也应该有一个由大密度物质组成的内核,因为根据不同深度的抽样来看,密度还在随着深度的增加呈递增趋势。”星河指指屏幕上已经定格的画面。“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重新计算出一个更大的月球总质量来。由于月表到月心的距离比地表到地心的距离要小得多,再考虑一下它那新计算出来的总质量,就会得出一个崭新而离奇的结论:月表引力显然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教授”苦着脸摇摇头,表示不能接受这个结论。这位美籍德裔知识分子长在星条旗下,最初却是在剑桥攻读的物理学,后回国入普林斯顿深造并谋得教职。为了在称呼上把他和医生区别开来,大家更习惯于称他为“教授”而不是博士。
“对,谁都知道月球上的实际引力只有地表引力的六分之一。这样看来,好像月球的引力和它的密度根本没有什么关系一样。”
大家相互对视,不知星河的目的何在。当然也有人是因为没有听懂,比如说那位未必称职的医务工作者。
“这么说吧。王冠的重量丝毫不差,可是体积却整个大了一圈”星河不太恰当地类比着那个以讹传讹了多年的古老传说,但他知道提一下阿基米德的故事也许能使讲述变得更清楚些。“这说明了什么呢?”
尽管在这个十分浅显的比喻里不正确地混同了重量和质量的区别,但还是使每个人都顿时恍然了。这只能说明月球是一个巨大的空心体——至少里面混了与外表岩层不同的东西,就像当初狡猾的工匠在金制的王冠中掺进了银子一样。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中叶,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一位研究月亮的权威博士就提出过这个假设。”
电脑适时地调出相关资料,屏幕上显示出它来自“我们的月亮;威金斯;1950年版;第13章”
“有各种迹象向我们暗示,月面下有一层30—50千米厚的壳体”
作者以一种直截了当简明扼要的方式向读者暗示,这层壳的下面无疑是空的。
接下来这位学者还推测说,肯定不会有人想到“月球居民”居然会住在布满洞穴、妙不可言的月球内部;盘根错结般交织的洞穴网络被精心建造了多年;在寂静和黑暗当中,无数晶莹剔透、反射着人造光芒的结晶体散布于洞壁,仿佛树木枝杈一样各自延伸的隧道与月面的裂缝——也就是“出口”——相连接最后作者表示,这种奇景将使最先踏上月球的人大为惊异。
在将近20年之后,人类真的第一次登上了月球。虽说首先驻足月表的阿姆斯特朗及其后续人员确实看到了不少令人“大为惊异”的景象,却没能对上述描述予以证实和证伪。不过对于“中空的月球”这一命题,毕竟还是做了有限的验证。
时过境迁,今天,被首先路过的芳邻将成为“图灵”号成员着手研究的第一个课题。尽管在数十年前人类已经不请自来地践踏了她圣洁的芳躯,但却没能了解她密布迷雾的心灵。
当然除此之外,电脑系统和人类成员都还有更为重要的工作要做。
根据计划的安排,假如“图灵”号的成员们真的遇到了超出事先理解范围的事情,就应该有至少一名成员被留下,并由随后而来的再探测飞船带回,然后不厌其烦地向有关部门陈述他所看到的一切。其他人将追随“图灵”号本身,继续深入宇宙那未知的深处完成探索。
至于“图灵”号本身,则可以在漫长的旅程中耐心等待。她并不着急,她的生命无限漫长。
2
相对于天界体系的巨大尺度而言,月球已近在咫尺。这些年来人类的学习成绩又提高了不少,但着陆过程与“阿波罗”时代几乎没有什么改观,无外乎是牛顿力学的种种过程。
一想到这个神圣的名字和以这个名字命名的力学体系,星河就不免有些黯然神伤。据他了解,新一代的年轻人更喜欢直接使用固化在软件中的电脑模拟,没有人愿意使用经典的数学分析。而且他们反驳说,新的方法比让人按照牛顿框架进行传统分析考虑得更周全更准确,何乐而不为?对于这种观点,星河无法从纯逻辑的角度上予以反驳,但是他总有一丝隐隐的担心:假如有一天电脑真的不工作了怎么办?当然星河自己也未必相信这种假设,这好像是自从电脑介入人类的生活以来,整个文明社会一直存在的一种杞人之忧。
也许这类事件根本就不会发生?
时间不容星河浮想联翩下去,因为在着陆之前电脑还要安排其他的东西先上月球。而他本人,还要继续从事有关知识的传播。
由于时间与能量的原因,课题的核心就是针对所谓的“中空假说”有关实验在地球阶段已经做了不少,实地进行之举一来多少属于必需,二来也是对地球模拟的有效补充。人们始终相信“眼见为实”这一传统的陋习,好像什么事情都非得需要一种亲历后的陈述。
专门用于月面撞击的末级火箭正在做最后的方向校正,实验主要侧重于落体和可测震荡,事实上同样的实验早在1969年就已经做过,虽说当时的记录粗糙而简陋。
第一批勇士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月球表面安放了“无源地震仪—月震侦察测量器”以后数次登月活动宇航员们也都携带了同样的仪器。这些仪器自动工作,并把测到的数据传回地球,以使人类直接掌握月震的详情。事实上还没等到更多次数的月震发生,科学家们就已经面面相觑了。
“这是‘阿波罗’13号进入月球轨道时所做的实验。”星河在电脑准备的空当中授课。“宇航员用无线遥控的方式使第三级火箭撞击月球,地点距‘阿波罗’12号安放的月震仪140千米远,爆发的能量相当于11吨tnt爆炸的效果。”
这次深度达30—40千米的人造月震持续了3小时20分钟,令nasa的研究人员惊愕不已,他们无法对这一长久的震颤做出科学的解释。专家们并不甘心,又利用“阿波罗”14号的上升段火箭再撞月球,结果却惊人地相似:35—40千米;3小时。
“再此后,‘阿波罗’15号制造的月震震波竟传到了1100千米外的‘风暴洋’平原,甚至被弗拉矛洛高原的地震仪监测到了。”星河笑着结束了资料介绍。“可能是月亮姑娘对这种恶作剧有点小脾气了。”
事实上在星河没有介绍的“阿波罗”16号和17号登月活动中,也同样进行了月震实验。在任何一项星际探测当中,同样的实验如此反复重复都显得不同寻常。
“用同样的方式在地球上干,震波最多也就能传1到2千米。”“教授”开始明白了。他虽然不是地质学家,但却能够很好地利用他的物理学知识。真正的物理学家并不像公众想象的那样因为牢记量子理论就一定会不小心忽略了牛顿力学,他的外表也并非不修边幅的爱因斯坦。“持续震动绝对超不过1个小时。”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我们用同等力量敲击一实一空两个金属球,就会发现后者的震动时间远比前者要长得多,目前所面临的月球问题与此十分相似。数次人造月震的结果显示,月球的内部结构肯定与地球不同,从其震动特点来看,很像是空心球体的震动。所以就连最保守的科学家也同意,虽然不能说月内全空,至少可以证明其内部存在着一些空洞。”
电脑显示一切都已安排就绪,第三级火箭即刻下坠——如果我们能够将月球的方向称之为“下”的话。不过这一次,实验品与观测者是纠缠在一体的,火箭上捆绑的仪器是集震荡诸项指标于一体的最先进的科技结晶,在火箭即将落“月”前它们将以不同的速度和角度飞散开去,在最大程度上保证震荡后连续观测的免于失真。
“不过这些试验远不能得出结论,光有月球的横波不能说明问题,可安放的地震仪距离又那么近,肯定测不到月震的纵波。假如月球真是中空的,纵波根本不向月球中心扩散,而横波会在其壳体的震源四周反复震荡。”针对以往和即将进行的实验“教授”认真地做出技术置疑。“不过要是能发生一次较大规模的陨石撞击,通过测量纵、横月震波传播的时间差异就有希望做出良好的证明。当然了,这种概率极低的事件很难发生——很难正好在我们的观测范围以内发生。”
“您错了。”一直没有说话的天文学家杨终于开口了。没有人知道他的姓氏究竟是东方古国的“杨”还是英伦三岛的“young”他长着一副亚洲化十足的面孔,却总喜欢宣称“我与托马斯杨同姓”“1972年5月13日,一颗巨大的陨石刚好撞击了月面,它的能量相当于1000吨tnt炸药爆炸后的威力,有4个月震仪记录下了由此引起的月震曲线。”
参与“阿波罗”计划的科学家为这颗陨石取名为“巨象”“巨象”造成的巨大震动确实传到了月球内部,如果月球是个实心球体,那么这种震动应该反复多次。但事实再一次令科学家失望“巨象”引起的震动传入月球内部之后,就如同石沉大海,全无声息。发生这种情况只能有一种可能:震动的纵波在传入月球内部后,被巨大的空间“吞吃”掉了。
“教授”近乎贪婪地注视着屏幕上有关那次实验的画面和数据,眨眼睛舔嘴唇,不知在想些什么。
火箭开始动作,它的加速正好作为飞船着陆的减速,拆分的结构实现着动量的等量转移,下面将是数小时的耐心等待。
仅仅在3小时之后,被称为“小象”的撞击火箭坠毁于72千米外的月球表面,众多的记录仪同时记录下了长达一刻钟声如洪钟的震荡。“教授”以其高超迅捷的估算能力与电脑同时给出了类比结果:假如月球是一个实心岩体,碰撞后产生的震荡声最多只能持续5分钟。
实验结果与往昔的历史记录和此前的数学推演取得了惊人的一致。
与此同时“图灵”号上的电脑与远在1光秒以外的庞大电脑系统同时开始建模计算,这一次将根据有关数据获得一个准确而完整的月球结构数学模型。
3
新一代月球车克服了以往的引力不适,毫无顾忌地在月表的荒原上疾驰,美丽而凄凉的月球景色被一一抛在后面。
放眼望去,被命名为“月海”的广阔平原被一些横七竖八的山脉封闭着,展现出一种不对称的壮观景色:月球上的山脉构造奇特,一般来说面向“海”的一边坡度很大,有时甚至呈现为断崖峭壁,突兀之处甚至有“月堑”之称,相较之下,另外一边则相当平缓。
包括电脑管理系统在内“图灵”号的全体成员都在等待结果,在等待阶段中“月球一站”的小组成员将驻足月球。
事实上全人类都在等待结果。
假如分析结果告诉他们,月球的确是个空心球体,他们的任务便告完成了,至于中空的内部究竟如何,很可能是下一代才能前来彻底解决的问题。
莅临月面已经超过12个小时了,收获远不止月震资料一项,但每一项都与主题相关。人们终于发现,这个看似温顺的月亮姑娘并不像人们以往所想象的那样乖巧,好像人类对她真的比对自家的海洋还更了解似的。其实存疑之处不胜枚举:只存在于月球正面的12处重力异常,正背两面地形地貌上的显著差异,不同世纪中时而发生的月面暂现而数次采集到的岩样再一次昭示出一个难以解释的事实:月表富含各种金属,熔岩中地球极为稀有的钛、铬、钇却俯拾皆是,这些金属的不但“性格”刚硬,而且惯于对高温和腐蚀“忍辱负重”熔化它们这些至少需要2000—3000度的高温,可对于拥有着数十亿年冷寂火山的月球来说,除非那种“人为提炼”的戏谑说法成立,否则决无出现的可能。奇怪的是月球上用以形成微弱磁场的铁元素反倒奇缺无比,而且从其中的铁化合物中还原出来的铁单质对氧毫无兴趣,连一丝氧化的迹象都没有,难怪能够在月岩中检测出纯铁和纯钛的存在。对此化学家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唯一的解释只有近乎无稽的猜想:这种铁元素根本就非太阳系的嫡出。
犬牙交错的环形山群落星罗棋布,宛如一座巨大的盆景,巉岩峭壁,鳞次栉比。没有大气使得月球在杜绝了音响的同时也失去了云雾风雨,却让太阳辐射和高能物理射线畅通无阻长驱直入,陨石们更是在这个万籁俱寂的世界上肆意砸出那些日后必将成为环形山的累累伤痕。
考察区域已被电脑划定,做了时间、范围等诸多方面的最大考虑。除了那位人类学家在没完没了地嘟嘟囔囔,其他人都没有发表意见。
停车下马,各司其职。“月球一站”囊括了除“大夫”外的所有乘员——“大夫”成为环绕月球的“图灵”号看守,因为在这里需要他的可能性实在是太小了——每个人都有自己负责的一摊。组员们基本上安安静静,只有人类学家时不时地大呼小叫。
说实话星河已经有点讨厌他了。这当然并不只是因为他在合作之初向别人自我介绍时总要完整地重复“人类学家某某某”以至于他的前缀比他的真名词根被人们记忆得更为清楚。令星河厌烦的原因还有别的:已经三十好几的人了,还是做梦都相信奇迹发生,就算科学研究需要幻想,也不该彻底地想入非非对不对?星河的原始专业是非应用的纯粹数学,因而最反感直觉式的感受性思维,他认为只有动物才直觉敏锐。
从劳动总结就能见出高低分晓了。在人类学家到处不安分地乱嗅时,天文学家杨肩负起地质工作者的职责,并不时地主动弥补电脑摄影的遗漏;“教授”的身份也自动降到了实验员的位置,接连发现了好几处表征出显著放射性的铀铅混合物聚集,并粗略测定了其中铀238与铀235等同位素的含量比。有关信息被传回“图灵”号后随即被接力传递,电脑系统迅速做出分析:不能排除是核物质嬗变后的产物。
“不要以为放射性就代表着原子弹。”杨看到人类学家又在跃跃欲试,善意地提醒他。“先不说自然界也有不少天然的放射性物质,即使是文明的产物,也不一定非要是毁灭性核大战的结局,还有可能是废弃的燃料。”
“就算是后者也让我兴奋。”人类学家不在乎杨那略带讽刺的劝说,依旧情绪激昂。
“也许有人在我们之前先行降落过。”“教授”沉吟道。
“还挖了个很深很深的大陷阱。”人类学家适时地予以补充。
星河透过面罩白了人类学家一眼,然后无可奈何地笑了。这么大的坑可不是一两个宇航员就能挖的出来的。
相当于地球两周的漆黑夜幕正在慢慢褪去,可即使在阳光灿烂的早晨也一样可以看到千万颗宝石般的星星镶嵌在空中。举头眺望,谁都可以看见悬挂在天穹上那明亮的地球。
在旅途当中,他们如期获悉了来自故乡那由理论推演得出的结论:月球显然是一个中空的天体。所谓“理论上的结论”一说,只不过是用来搪塞那些喜欢叫真抬杠者有关“毕竟没有真正下去目前得出结论为时尚早”云云的说法。但是真正了解科学的人都相信它,正如在上个世纪,即使人们没有真的见过会拐弯的光线,但还是肯相信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正确无误一样。
每当想起爱因斯坦,诸如星河、“教授”和杨这类数学、物理以及天文界的学子们都会不由得肃然起敬,有着一种晚生对前辈那种与生俱来的仰慕。不过这一次,星河的思绪却与历次都不相同,因为他突然想起了这位科学巨匠提及月球的一个比喻。尽管这位世纪老人推翻了经典的物理大厦,但他仍旧是一名相当经典的逻辑信仰者,除了那句著名的“上帝不是在掷骰子”之外,他还针对量子理论有过这样的反诘:“难道月亮只有在我看她的时候才存在吗?”
可是当我们认可“月球中空”这一理论的同时,就不得不面临它与另外一个观点的矛盾:
自然形成的卫星决不可能是空心的。卡尔萨根,以及许许多多的天文物理学家,如是说。
不过这些并不足以留下一个人来。所掌握的直观资料毕竟少的可怜,也没有什么更为显著的新进展。月球的表面还是太厚了点,想要了解她的内部决不像人类预估的那样容易。放射性倒是值得一提,但是由电脑来提也不是不可以。
做为事先内定的人选,杨本人也并不情愿真的被留在月球上。假如完全自由地让他在回乡述职和客死星尘之间做一个抉择的话,他显然会义无反顾地选择后者。
幸好事先决定的留驻者不是人类学家。星河在心里连呼万幸。否则即使断绝他的饮食他也会不屈不挠地留在这里。精神可嘉,责任感却荡然无存。
有时候,比追求终极真理更崇高的行为是承担眼前的责任。
人类学家的细致入微已经不止让星河一个人摇头了,因为这总会使他落在队伍的后面。星河好几次在心里不满地骂道:他以为下了月球车就像是小朋友们在公园里解散了自由活动呢,就算真是这样也还应该有个时间限制吧。说心里话星河无论如何是不能理解为什么要留驻一名天文学家,因为他在以后的作用会比所谓“人类学家”要大出百倍。
愤怒的情绪可能会阻绝听觉,人类学家接连兴奋地惊呼了两声星河都装作没有听见,对于这种无聊的伎俩星河已经见怪不怪了。可当人类学家怒气冲冲地站到他面前时,本想痛痛快快地大发雷霆一次的星河还是软了下来。
星河没有想到的是,这时他就是不想软也得软了。这一回人类学家手里拿的再也不是那些模棱两可的所谓文明遗迹了,在他伸展开的宇航服手掌中,赫然是一块经过悉心雕凿的岩块。
就连一个小孩子也能够看出,那决不是自然形成的物品。
那是一张残缺的金属镌片。
4
阿尔卑斯大月谷宛如月球面孔上一条长达130千米的巨大伤痕,弯曲绵延,无始无终,肆无忌惮地将与它同名的阿尔卑斯山脉拦腰截断。星河一行人很想顺着这道裂谷一直走下去,也许它的尽头就是内部那未知文明基地的入口。
早在1966年,苏联无人月球探测飞船“月神9号”就在“风暴洋”边缘拍摄到一个神秘的洞穴,上述那位我们的月球的作者威金斯博士联想到自己也曾在卡西尼a坑发现过一个巨大洞穴,因此相信这些圆洞必然通往月球内部。
不过在科学上最难承认的就是孤证,但是电脑系统已经初步证实了镌片的成份确属月球金属铁无疑,与地球上的铁单质有着极大的区别。这使得星河不得不打消刚开始产生的疑虑,有一阵子他真担心那是人类学家自己刻出来的!想到这些,星河很为自己无端地怀疑别人感到羞愧。
被命名为“铭像”的镌片来源也是由电脑给出的,沿裂谷方向寻找相关产物得手的可能性最大。于是“月球一站”小组即刻挺兵开拔。
这条月隙的宽度至少有10千米,月球车沿着一侧峭壁悄然行进。在白昼时分,谷壁的阴影还可以遮挡足以使水沸腾的直射阳光。
“大家看裂谷的峭壁。”自从有了这个重要的发现,人类学家反而变得随和和客观了,而星河本来担心他会得意忘形的。
在人类学家的提醒下,大家发现裂谷的边缘的确过于规则,很难排除人为斧凿的可能。不过由于经年的变化,目前电脑尚不能对此给出一个明确的判断。
沿着这条道路,也许可以给内部一个初步的探查,即使不能洞悉一切,初窥门径估计也不成问题。每个人的心里都自然而然地产生出这种类似的想法。
沿途的地势起伏相对平缓,远方的环形山轮廓向后缓慢地退去。当一个边缘漫长的环形山慢慢掠过“月球一站”小组成员的眼前时,物理学家和杨显然为对方的巨大所折服,他们用无声的眼神说道:真大啊!
“最大的环形山能够容纳得下我们中国的海南岛。”星河看出了他们眼神中的意思,喃喃自语道。“不过它再大也没有月球本身大。”
没有人对星河的前言不搭后语感到奇怪,这个问题在几小时前刚被讨论过。
相对于地球来说,月球的个头的确太大了点。火星膝下的一双儿女的老大直径不足妈妈的1%,木星一群孩子里最大的那个直径也只有长辈的3。5%——这点土星和它的木星邻居十分相像一言以敝之,没有谁家的卫星直径没有超过母星5%的,而月亮的直径呢,竟然是地球直径的27%!
“面积,只是面积。”人类学家突然反应过星河的话来,精神很好地予以强调,同时不知是有意还是无心地忽略了“环形山”和“陨石坑”的区别。“要知道最深的加格林陨石坑深度不过才6千米,至今没发现有比这更深的坑。”
星河扭头看着人类学家,貌似疑惑地望着他,对他的说法却不置可否。
“这您应该知道呀。按照计算,一颗直径几千米、秒速高达5万千米的陨石在撞击星体时威力无比,穿透深度应该是直径的4到5倍,地球上的全部陨石坑都可以出庭作证。”星河没想到人类学家竟如此认真。“但在月球上的就邪门多了,所有的陨坑竟然都很浅,按理说加格林坑直径300千米,深度的千米数至少也该上千才对!”
“近来你好像读了不少科学文献?”星河的语气里不无酸意。
“嗨,随便瞎调。”人类学家扬扬手中的微型电脑。“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你才不闲呢。星河心里多少有些忿忿不平,因为他实在不明白人类学家哪儿来那么大的精力,能够观赏景色和读书学习两不耽误。
“原因呢?”物理学家倒是对刚才中断的科学阐述津津有味。
“想必在月表6千米的深处下有一层坚硬的物质结构,无法让陨石穿透。”
很显然,作为一名素有想入非非毛病的人,人类学家的陈述语气只能用“探寻”来描述,而决不是“肯定”
单调的景色很快就使旅程变得无聊,自然界再壮观的刻画也不如工业文明来的多姿多彩。怀念使星河禁不住抬眼关注头顶上那4倍月亮大的“地亮”顿时心生无限感喟。
我们怎么能够没有月亮呢?有时候星河甚至觉得,大自然对待人类真是相当慷慨,而且又总是那么的恰到好处... -->>
科学大师爱因斯坦在批评量子理论的时候,曾举例反诘:“难道月亮只有在我看她的时候才存在吗?”
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始终坚持认为,自然形成的卫星不应该存在内部空洞。
——题记
炭素墨水般的色调在冷寂洁白的荒漠上勾画出陡峭山峰的准确阴影,鲜明的黑白对比使星河想起了一位生前死后都非议颇多的政治家的墓碑——在他所参与领导的国度,曾经发射了第一颗地球人造卫星,完成了第一次宇航员太空行走,并率先实现了第一艘无人探测飞船在月球的登陆。
这里是真实的月球,让星河一生魂萦梦绕的地方。
1
“图灵”号清楚地知道自己有着一个更为遥远的终点,进入月球轨道并做短暂的环绕航行,只是她在告别地球故乡前的一次小小回眸。
用这种浪漫的笔调抒写整个计划颇具诗情画意,但对于操纵“图灵”号的真正主宰来说却毫无意义,因为它并非感情丰富细腻的人类成员,而是人类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人脑无可比拟的电脑系统监控着飞船的每一个角落。
“图灵”号在进入环绕飞行之前的预定方向是南门二,也就是包含着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比邻星——的半人马a,而在摆脱月球引力场之后它的方向将被再次精确地定位于那里。因此在今后数万年之内决定飞船运行的只有力学规则,需要电脑系统进行方向调整的时代还远没有到来。
尽管控制一切的主动权从一开始就被彻底剥夺“图灵”号上的人类成员心中却没有丝毫芥蒂。从某种悲观的论调来看,在不久的将来整个人类都势必为电脑意识所取代,相比之下如今这种形式上的命令与服从,只不过是小巫在晋见大巫之前先行呈奉的一份薄礼,大可不必耿耿于怀。
可是人类不能等待,也不愿等待。在被完全替代之前,他们有必要为这个宇宙再做点什么。
其实这些富有哲学意味的问题对于“图灵”号上的自然人类成员根本就不重要,因为大多数人所能够理解的真切时间都不过百年。人类的思维可以接近无穷,而他们的生命却是如此的短暂。
他们目前所关注的,是那正被数双眼睛目不转睛地盯视着的屏幕画面。
那是人们早已十分熟悉的陈旧资料,他们显然是在复习以前的功课。
那是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美国历次“阿波罗”登月行动的部分镜头。现在的时间是1969年7月,地点是月球静海。
登月舱缓慢下降;
登月舱平稳着陆;
登月舱门户洞开;
接着,慢慢移下悬梯的阿姆斯特朗开始谨慎地用他那小小的一步,完成人类文明发展中的这一大步跨越;
“升旗”仪式正式开始。宇航员动锹破土,试图将所谓永不落的星条旗植入月表岩层。
电脑自动调节着画面的大小和清晰度,特写镜头使宇航员的动作纤毫毕见:
两名宇航员历尽艰辛,轮流铲土,但最终也只能把旗杆插入几厘米深。
当其他观众露出会心的微笑时,星河却表现得无动于衷。相同的镜头他已经浏览过不下百遍,甚至已经超过了令人厌烦的极限,这次他只不过是义务陪绑。
其他人对这些资料自然也不是全不知情,这起历史事件——“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走出摇篮”——早已作为人类集体记忆的一部分,深深地印刻在了每一个人的脑海当中。所谓“复习”一说,也正是出自这一视角。
只不过除了星河之外,其他人事先并不知道此番旅程中还有“考察月球”这一步骤——他们同样也不了解整个行程中的每一个具体步骤。
“图灵”号此行的安排奇特而独到,有关探索与考察的工作布置是随处解密式的。换句话说,每到“情节发展”需要的时候,保存于电脑中的具体任务的封条将会自动被揭开。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避免因人类对即将发生的某件事情过分关注,而使例行的日常工作秩序被打乱。
况且具体到月球一例来说,这些人也不都是天文学家。
接下来的画面是随后几次的“阿波罗”进程:由于吸取了第一次出乖露丑的教训,再度来访的宇航员是带着电钻上路的。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即使是电动的钢铁家伙亲自出马,最多也只能打进75厘米,而它在地球上却能毫不费力地打出将近5倍的深度。
“诸位有什么看法吗?”专题纪录片刚一结束,星河便及时提问,不给观众稍作回味的时间。
“这说明月亮姑娘的肌肉比地球妈妈要结实。”
“大夫”用一个通俗的比喻准确地指出月球与地球的密度区别。这位年轻的美国生物化学家的正式工作是随船医生,但是每个人都知道他只受过最简单的短期外科训练。
“大夫”的确道出了实情。由“阿波罗”计划所带回月岩的实测数据表明,月表岩石的密度高达3。2—3。4克厘米3,而地表岩石的密度只不过才2。7—2。8克厘米3。
“不错,是这么回事。不过这与我们原先的预测可不吻合。”星河点点头,接着“大夫”的话往下说。“因为月球的计算平均密度只相当于地球平均密度的60%。”
人类很早就开始尝试测量月球的体积和质量了,仅次于对地月平均距离的测量。
“咱们姑且不考虑有关‘平均’密度的问题,就按照现在了解到的情形来推测,月球中心也应该有一个由大密度物质组成的内核,因为根据不同深度的抽样来看,密度还在随着深度的增加呈递增趋势。”星河指指屏幕上已经定格的画面。“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重新计算出一个更大的月球总质量来。由于月表到月心的距离比地表到地心的距离要小得多,再考虑一下它那新计算出来的总质量,就会得出一个崭新而离奇的结论:月表引力显然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教授”苦着脸摇摇头,表示不能接受这个结论。这位美籍德裔知识分子长在星条旗下,最初却是在剑桥攻读的物理学,后回国入普林斯顿深造并谋得教职。为了在称呼上把他和医生区别开来,大家更习惯于称他为“教授”而不是博士。
“对,谁都知道月球上的实际引力只有地表引力的六分之一。这样看来,好像月球的引力和它的密度根本没有什么关系一样。”
大家相互对视,不知星河的目的何在。当然也有人是因为没有听懂,比如说那位未必称职的医务工作者。
“这么说吧。王冠的重量丝毫不差,可是体积却整个大了一圈”星河不太恰当地类比着那个以讹传讹了多年的古老传说,但他知道提一下阿基米德的故事也许能使讲述变得更清楚些。“这说明了什么呢?”
尽管在这个十分浅显的比喻里不正确地混同了重量和质量的区别,但还是使每个人都顿时恍然了。这只能说明月球是一个巨大的空心体——至少里面混了与外表岩层不同的东西,就像当初狡猾的工匠在金制的王冠中掺进了银子一样。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中叶,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一位研究月亮的权威博士就提出过这个假设。”
电脑适时地调出相关资料,屏幕上显示出它来自“我们的月亮;威金斯;1950年版;第13章”
“有各种迹象向我们暗示,月面下有一层30—50千米厚的壳体”
作者以一种直截了当简明扼要的方式向读者暗示,这层壳的下面无疑是空的。
接下来这位学者还推测说,肯定不会有人想到“月球居民”居然会住在布满洞穴、妙不可言的月球内部;盘根错结般交织的洞穴网络被精心建造了多年;在寂静和黑暗当中,无数晶莹剔透、反射着人造光芒的结晶体散布于洞壁,仿佛树木枝杈一样各自延伸的隧道与月面的裂缝——也就是“出口”——相连接最后作者表示,这种奇景将使最先踏上月球的人大为惊异。
在将近20年之后,人类真的第一次登上了月球。虽说首先驻足月表的阿姆斯特朗及其后续人员确实看到了不少令人“大为惊异”的景象,却没能对上述描述予以证实和证伪。不过对于“中空的月球”这一命题,毕竟还是做了有限的验证。
时过境迁,今天,被首先路过的芳邻将成为“图灵”号成员着手研究的第一个课题。尽管在数十年前人类已经不请自来地践踏了她圣洁的芳躯,但却没能了解她密布迷雾的心灵。
当然除此之外,电脑系统和人类成员都还有更为重要的工作要做。
根据计划的安排,假如“图灵”号的成员们真的遇到了超出事先理解范围的事情,就应该有至少一名成员被留下,并由随后而来的再探测飞船带回,然后不厌其烦地向有关部门陈述他所看到的一切。其他人将追随“图灵”号本身,继续深入宇宙那未知的深处完成探索。
至于“图灵”号本身,则可以在漫长的旅程中耐心等待。她并不着急,她的生命无限漫长。
2
相对于天界体系的巨大尺度而言,月球已近在咫尺。这些年来人类的学习成绩又提高了不少,但着陆过程与“阿波罗”时代几乎没有什么改观,无外乎是牛顿力学的种种过程。
一想到这个神圣的名字和以这个名字命名的力学体系,星河就不免有些黯然神伤。据他了解,新一代的年轻人更喜欢直接使用固化在软件中的电脑模拟,没有人愿意使用经典的数学分析。而且他们反驳说,新的方法比让人按照牛顿框架进行传统分析考虑得更周全更准确,何乐而不为?对于这种观点,星河无法从纯逻辑的角度上予以反驳,但是他总有一丝隐隐的担心:假如有一天电脑真的不工作了怎么办?当然星河自己也未必相信这种假设,这好像是自从电脑介入人类的生活以来,整个文明社会一直存在的一种杞人之忧。
也许这类事件根本就不会发生?
时间不容星河浮想联翩下去,因为在着陆之前电脑还要安排其他的东西先上月球。而他本人,还要继续从事有关知识的传播。
由于时间与能量的原因,课题的核心就是针对所谓的“中空假说”有关实验在地球阶段已经做了不少,实地进行之举一来多少属于必需,二来也是对地球模拟的有效补充。人们始终相信“眼见为实”这一传统的陋习,好像什么事情都非得需要一种亲历后的陈述。
专门用于月面撞击的末级火箭正在做最后的方向校正,实验主要侧重于落体和可测震荡,事实上同样的实验早在1969年就已经做过,虽说当时的记录粗糙而简陋。
第一批勇士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月球表面安放了“无源地震仪—月震侦察测量器”以后数次登月活动宇航员们也都携带了同样的仪器。这些仪器自动工作,并把测到的数据传回地球,以使人类直接掌握月震的详情。事实上还没等到更多次数的月震发生,科学家们就已经面面相觑了。
“这是‘阿波罗’13号进入月球轨道时所做的实验。”星河在电脑准备的空当中授课。“宇航员用无线遥控的方式使第三级火箭撞击月球,地点距‘阿波罗’12号安放的月震仪140千米远,爆发的能量相当于11吨tnt爆炸的效果。”
这次深度达30—40千米的人造月震持续了3小时20分钟,令nasa的研究人员惊愕不已,他们无法对这一长久的震颤做出科学的解释。专家们并不甘心,又利用“阿波罗”14号的上升段火箭再撞月球,结果却惊人地相似:35—40千米;3小时。
“再此后,‘阿波罗’15号制造的月震震波竟传到了1100千米外的‘风暴洋’平原,甚至被弗拉矛洛高原的地震仪监测到了。”星河笑着结束了资料介绍。“可能是月亮姑娘对这种恶作剧有点小脾气了。”
事实上在星河没有介绍的“阿波罗”16号和17号登月活动中,也同样进行了月震实验。在任何一项星际探测当中,同样的实验如此反复重复都显得不同寻常。
“用同样的方式在地球上干,震波最多也就能传1到2千米。”“教授”开始明白了。他虽然不是地质学家,但却能够很好地利用他的物理学知识。真正的物理学家并不像公众想象的那样因为牢记量子理论就一定会不小心忽略了牛顿力学,他的外表也并非不修边幅的爱因斯坦。“持续震动绝对超不过1个小时。”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我们用同等力量敲击一实一空两个金属球,就会发现后者的震动时间远比前者要长得多,目前所面临的月球问题与此十分相似。数次人造月震的结果显示,月球的内部结构肯定与地球不同,从其震动特点来看,很像是空心球体的震动。所以就连最保守的科学家也同意,虽然不能说月内全空,至少可以证明其内部存在着一些空洞。”
电脑显示一切都已安排就绪,第三级火箭即刻下坠——如果我们能够将月球的方向称之为“下”的话。不过这一次,实验品与观测者是纠缠在一体的,火箭上捆绑的仪器是集震荡诸项指标于一体的最先进的科技结晶,在火箭即将落“月”前它们将以不同的速度和角度飞散开去,在最大程度上保证震荡后连续观测的免于失真。
“不过这些试验远不能得出结论,光有月球的横波不能说明问题,可安放的地震仪距离又那么近,肯定测不到月震的纵波。假如月球真是中空的,纵波根本不向月球中心扩散,而横波会在其壳体的震源四周反复震荡。”针对以往和即将进行的实验“教授”认真地做出技术置疑。“不过要是能发生一次较大规模的陨石撞击,通过测量纵、横月震波传播的时间差异就有希望做出良好的证明。当然了,这种概率极低的事件很难发生——很难正好在我们的观测范围以内发生。”
“您错了。”一直没有说话的天文学家杨终于开口了。没有人知道他的姓氏究竟是东方古国的“杨”还是英伦三岛的“young”他长着一副亚洲化十足的面孔,却总喜欢宣称“我与托马斯杨同姓”“1972年5月13日,一颗巨大的陨石刚好撞击了月面,它的能量相当于1000吨tnt炸药爆炸后的威力,有4个月震仪记录下了由此引起的月震曲线。”
参与“阿波罗”计划的科学家为这颗陨石取名为“巨象”“巨象”造成的巨大震动确实传到了月球内部,如果月球是个实心球体,那么这种震动应该反复多次。但事实再一次令科学家失望“巨象”引起的震动传入月球内部之后,就如同石沉大海,全无声息。发生这种情况只能有一种可能:震动的纵波在传入月球内部后,被巨大的空间“吞吃”掉了。
“教授”近乎贪婪地注视着屏幕上有关那次实验的画面和数据,眨眼睛舔嘴唇,不知在想些什么。
火箭开始动作,它的加速正好作为飞船着陆的减速,拆分的结构实现着动量的等量转移,下面将是数小时的耐心等待。
仅仅在3小时之后,被称为“小象”的撞击火箭坠毁于72千米外的月球表面,众多的记录仪同时记录下了长达一刻钟声如洪钟的震荡。“教授”以其高超迅捷的估算能力与电脑同时给出了类比结果:假如月球是一个实心岩体,碰撞后产生的震荡声最多只能持续5分钟。
实验结果与往昔的历史记录和此前的数学推演取得了惊人的一致。
与此同时“图灵”号上的电脑与远在1光秒以外的庞大电脑系统同时开始建模计算,这一次将根据有关数据获得一个准确而完整的月球结构数学模型。
3
新一代月球车克服了以往的引力不适,毫无顾忌地在月表的荒原上疾驰,美丽而凄凉的月球景色被一一抛在后面。
放眼望去,被命名为“月海”的广阔平原被一些横七竖八的山脉封闭着,展现出一种不对称的壮观景色:月球上的山脉构造奇特,一般来说面向“海”的一边坡度很大,有时甚至呈现为断崖峭壁,突兀之处甚至有“月堑”之称,相较之下,另外一边则相当平缓。
包括电脑管理系统在内“图灵”号的全体成员都在等待结果,在等待阶段中“月球一站”的小组成员将驻足月球。
事实上全人类都在等待结果。
假如分析结果告诉他们,月球的确是个空心球体,他们的任务便告完成了,至于中空的内部究竟如何,很可能是下一代才能前来彻底解决的问题。
莅临月面已经超过12个小时了,收获远不止月震资料一项,但每一项都与主题相关。人们终于发现,这个看似温顺的月亮姑娘并不像人们以往所想象的那样乖巧,好像人类对她真的比对自家的海洋还更了解似的。其实存疑之处不胜枚举:只存在于月球正面的12处重力异常,正背两面地形地貌上的显著差异,不同世纪中时而发生的月面暂现而数次采集到的岩样再一次昭示出一个难以解释的事实:月表富含各种金属,熔岩中地球极为稀有的钛、铬、钇却俯拾皆是,这些金属的不但“性格”刚硬,而且惯于对高温和腐蚀“忍辱负重”熔化它们这些至少需要2000—3000度的高温,可对于拥有着数十亿年冷寂火山的月球来说,除非那种“人为提炼”的戏谑说法成立,否则决无出现的可能。奇怪的是月球上用以形成微弱磁场的铁元素反倒奇缺无比,而且从其中的铁化合物中还原出来的铁单质对氧毫无兴趣,连一丝氧化的迹象都没有,难怪能够在月岩中检测出纯铁和纯钛的存在。对此化学家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唯一的解释只有近乎无稽的猜想:这种铁元素根本就非太阳系的嫡出。
犬牙交错的环形山群落星罗棋布,宛如一座巨大的盆景,巉岩峭壁,鳞次栉比。没有大气使得月球在杜绝了音响的同时也失去了云雾风雨,却让太阳辐射和高能物理射线畅通无阻长驱直入,陨石们更是在这个万籁俱寂的世界上肆意砸出那些日后必将成为环形山的累累伤痕。
考察区域已被电脑划定,做了时间、范围等诸多方面的最大考虑。除了那位人类学家在没完没了地嘟嘟囔囔,其他人都没有发表意见。
停车下马,各司其职。“月球一站”囊括了除“大夫”外的所有乘员——“大夫”成为环绕月球的“图灵”号看守,因为在这里需要他的可能性实在是太小了——每个人都有自己负责的一摊。组员们基本上安安静静,只有人类学家时不时地大呼小叫。
说实话星河已经有点讨厌他了。这当然并不只是因为他在合作之初向别人自我介绍时总要完整地重复“人类学家某某某”以至于他的前缀比他的真名词根被人们记忆得更为清楚。令星河厌烦的原因还有别的:已经三十好几的人了,还是做梦都相信奇迹发生,就算科学研究需要幻想,也不该彻底地想入非非对不对?星河的原始专业是非应用的纯粹数学,因而最反感直觉式的感受性思维,他认为只有动物才直觉敏锐。
从劳动总结就能见出高低分晓了。在人类学家到处不安分地乱嗅时,天文学家杨肩负起地质工作者的职责,并不时地主动弥补电脑摄影的遗漏;“教授”的身份也自动降到了实验员的位置,接连发现了好几处表征出显著放射性的铀铅混合物聚集,并粗略测定了其中铀238与铀235等同位素的含量比。有关信息被传回“图灵”号后随即被接力传递,电脑系统迅速做出分析:不能排除是核物质嬗变后的产物。
“不要以为放射性就代表着原子弹。”杨看到人类学家又在跃跃欲试,善意地提醒他。“先不说自然界也有不少天然的放射性物质,即使是文明的产物,也不一定非要是毁灭性核大战的结局,还有可能是废弃的燃料。”
“就算是后者也让我兴奋。”人类学家不在乎杨那略带讽刺的劝说,依旧情绪激昂。
“也许有人在我们之前先行降落过。”“教授”沉吟道。
“还挖了个很深很深的大陷阱。”人类学家适时地予以补充。
星河透过面罩白了人类学家一眼,然后无可奈何地笑了。这么大的坑可不是一两个宇航员就能挖的出来的。
相当于地球两周的漆黑夜幕正在慢慢褪去,可即使在阳光灿烂的早晨也一样可以看到千万颗宝石般的星星镶嵌在空中。举头眺望,谁都可以看见悬挂在天穹上那明亮的地球。
在旅途当中,他们如期获悉了来自故乡那由理论推演得出的结论:月球显然是一个中空的天体。所谓“理论上的结论”一说,只不过是用来搪塞那些喜欢叫真抬杠者有关“毕竟没有真正下去目前得出结论为时尚早”云云的说法。但是真正了解科学的人都相信它,正如在上个世纪,即使人们没有真的见过会拐弯的光线,但还是肯相信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正确无误一样。
每当想起爱因斯坦,诸如星河、“教授”和杨这类数学、物理以及天文界的学子们都会不由得肃然起敬,有着一种晚生对前辈那种与生俱来的仰慕。不过这一次,星河的思绪却与历次都不相同,因为他突然想起了这位科学巨匠提及月球的一个比喻。尽管这位世纪老人推翻了经典的物理大厦,但他仍旧是一名相当经典的逻辑信仰者,除了那句著名的“上帝不是在掷骰子”之外,他还针对量子理论有过这样的反诘:“难道月亮只有在我看她的时候才存在吗?”
可是当我们认可“月球中空”这一理论的同时,就不得不面临它与另外一个观点的矛盾:
自然形成的卫星决不可能是空心的。卡尔萨根,以及许许多多的天文物理学家,如是说。
不过这些并不足以留下一个人来。所掌握的直观资料毕竟少的可怜,也没有什么更为显著的新进展。月球的表面还是太厚了点,想要了解她的内部决不像人类预估的那样容易。放射性倒是值得一提,但是由电脑来提也不是不可以。
做为事先内定的人选,杨本人也并不情愿真的被留在月球上。假如完全自由地让他在回乡述职和客死星尘之间做一个抉择的话,他显然会义无反顾地选择后者。
幸好事先决定的留驻者不是人类学家。星河在心里连呼万幸。否则即使断绝他的饮食他也会不屈不挠地留在这里。精神可嘉,责任感却荡然无存。
有时候,比追求终极真理更崇高的行为是承担眼前的责任。
人类学家的细致入微已经不止让星河一个人摇头了,因为这总会使他落在队伍的后面。星河好几次在心里不满地骂道:他以为下了月球车就像是小朋友们在公园里解散了自由活动呢,就算真是这样也还应该有个时间限制吧。说心里话星河无论如何是不能理解为什么要留驻一名天文学家,因为他在以后的作用会比所谓“人类学家”要大出百倍。
愤怒的情绪可能会阻绝听觉,人类学家接连兴奋地惊呼了两声星河都装作没有听见,对于这种无聊的伎俩星河已经见怪不怪了。可当人类学家怒气冲冲地站到他面前时,本想痛痛快快地大发雷霆一次的星河还是软了下来。
星河没有想到的是,这时他就是不想软也得软了。这一回人类学家手里拿的再也不是那些模棱两可的所谓文明遗迹了,在他伸展开的宇航服手掌中,赫然是一块经过悉心雕凿的岩块。
就连一个小孩子也能够看出,那决不是自然形成的物品。
那是一张残缺的金属镌片。
4
阿尔卑斯大月谷宛如月球面孔上一条长达130千米的巨大伤痕,弯曲绵延,无始无终,肆无忌惮地将与它同名的阿尔卑斯山脉拦腰截断。星河一行人很想顺着这道裂谷一直走下去,也许它的尽头就是内部那未知文明基地的入口。
早在1966年,苏联无人月球探测飞船“月神9号”就在“风暴洋”边缘拍摄到一个神秘的洞穴,上述那位我们的月球的作者威金斯博士联想到自己也曾在卡西尼a坑发现过一个巨大洞穴,因此相信这些圆洞必然通往月球内部。
不过在科学上最难承认的就是孤证,但是电脑系统已经初步证实了镌片的成份确属月球金属铁无疑,与地球上的铁单质有着极大的区别。这使得星河不得不打消刚开始产生的疑虑,有一阵子他真担心那是人类学家自己刻出来的!想到这些,星河很为自己无端地怀疑别人感到羞愧。
被命名为“铭像”的镌片来源也是由电脑给出的,沿裂谷方向寻找相关产物得手的可能性最大。于是“月球一站”小组即刻挺兵开拔。
这条月隙的宽度至少有10千米,月球车沿着一侧峭壁悄然行进。在白昼时分,谷壁的阴影还可以遮挡足以使水沸腾的直射阳光。
“大家看裂谷的峭壁。”自从有了这个重要的发现,人类学家反而变得随和和客观了,而星河本来担心他会得意忘形的。
在人类学家的提醒下,大家发现裂谷的边缘的确过于规则,很难排除人为斧凿的可能。不过由于经年的变化,目前电脑尚不能对此给出一个明确的判断。
沿着这条道路,也许可以给内部一个初步的探查,即使不能洞悉一切,初窥门径估计也不成问题。每个人的心里都自然而然地产生出这种类似的想法。
沿途的地势起伏相对平缓,远方的环形山轮廓向后缓慢地退去。当一个边缘漫长的环形山慢慢掠过“月球一站”小组成员的眼前时,物理学家和杨显然为对方的巨大所折服,他们用无声的眼神说道:真大啊!
“最大的环形山能够容纳得下我们中国的海南岛。”星河看出了他们眼神中的意思,喃喃自语道。“不过它再大也没有月球本身大。”
没有人对星河的前言不搭后语感到奇怪,这个问题在几小时前刚被讨论过。
相对于地球来说,月球的个头的确太大了点。火星膝下的一双儿女的老大直径不足妈妈的1%,木星一群孩子里最大的那个直径也只有长辈的3。5%——这点土星和它的木星邻居十分相像一言以敝之,没有谁家的卫星直径没有超过母星5%的,而月亮的直径呢,竟然是地球直径的27%!
“面积,只是面积。”人类学家突然反应过星河的话来,精神很好地予以强调,同时不知是有意还是无心地忽略了“环形山”和“陨石坑”的区别。“要知道最深的加格林陨石坑深度不过才6千米,至今没发现有比这更深的坑。”
星河扭头看着人类学家,貌似疑惑地望着他,对他的说法却不置可否。
“这您应该知道呀。按照计算,一颗直径几千米、秒速高达5万千米的陨石在撞击星体时威力无比,穿透深度应该是直径的4到5倍,地球上的全部陨石坑都可以出庭作证。”星河没想到人类学家竟如此认真。“但在月球上的就邪门多了,所有的陨坑竟然都很浅,按理说加格林坑直径300千米,深度的千米数至少也该上千才对!”
“近来你好像读了不少科学文献?”星河的语气里不无酸意。
“嗨,随便瞎调。”人类学家扬扬手中的微型电脑。“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你才不闲呢。星河心里多少有些忿忿不平,因为他实在不明白人类学家哪儿来那么大的精力,能够观赏景色和读书学习两不耽误。
“原因呢?”物理学家倒是对刚才中断的科学阐述津津有味。
“想必在月表6千米的深处下有一层坚硬的物质结构,无法让陨石穿透。”
很显然,作为一名素有想入非非毛病的人,人类学家的陈述语气只能用“探寻”来描述,而决不是“肯定”
单调的景色很快就使旅程变得无聊,自然界再壮观的刻画也不如工业文明来的多姿多彩。怀念使星河禁不住抬眼关注头顶上那4倍月亮大的“地亮”顿时心生无限感喟。
我们怎么能够没有月亮呢?有时候星河甚至觉得,大自然对待人类真是相当慷慨,而且又总是那么的恰到好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