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网 www.shuqubook.com,顽贼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大军得胜回还,刘承宗给军队放了九天假。
依然还是老样子,参战各部分三批休假,三日归家、六日在营。
元帅府的护兵们仍在府邸外一趟趟搬运随行物资,西宁府和俱尔湾各局吏员在官邸外排成串,看着护兵们进进出出,等待向府衙汇报工作。
军情永远比任何事情都更重要,刘承宗非常关注青海湖外的战场。
南山堡守将钟虎知道大帅回来第一个要见的就是他,因此不敢有丝毫怠慢,收到大军回还的消息,几乎马不停蹄地赶在刘承宗进驻新城前抵达俱尔湾。
对钟虎来说,为了见大元帅,一路舟车劳顿很值得。
但鉴于向大元帅汇报情况的含金量……这些东西根本不值得他在两个昼夜里行船二百里、策骑三百里。
察哈尔与卫拉特联军的交战过程,钟虎用一句话就汇报完了:“国师派遣使者入阵,被插汉大汗杀了,两军一番冲杀,插部遇挫即逃,三天前他们在小揣旦,现在在哪……属下也不知道。”
刘承宗想从两位大汗交战中试探二者实力的愿望,也因此落空。
面对钟虎的报告,刘承宗不愿相信蒙古大汗是个没脑子的傻瓜,因此试图为虎墩兔大汗擅杀使臣的行为找个理由。
毕竟这个行为,精神状态正常的人干不出来。
而刘承宗试图从不正常的行为里找到正常的思路,摆明了也只能是刻舟求剑。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杀戮应该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尽管斩杀使臣本身也是一种回答,但刘承宗看不见这种回答的好处。
给察哈尔坚定决心?几万个没有家的察哈尔战兵不需要坚定决心,斩杀使臣至多是给虎墩兔自己壮胆儿,用色厉内荏的态度逞强,试图告诉所有人,我不怕卫拉特。
但杀了卫拉特使者,又派出个察哈尔逝者提着头过去……这有啥好处?
逞强谁都会,小钻风看见体形比它大的狗都会吠个不停,可战场上一触即退的胆怯终归骗不了人。
坏处却非常明显,比方说现在,刘承宗就在心里打定主意,今后不会再向虎墩兔派遣任何使者。
他已经发现,这位大汗非常真实,一举一动都像个普通人,他奔着政治家的想法去思考大汗行为,只能是南辕北辙,永远都想不明白。
可照着普通人思路,一想就懂:斩杀使臣能带来情绪价值……爽。
皇帝或大汗是一份令人羡慕工作,但当国事衰微身处逆境,普通人的心智无法承担这份工作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刘承宗摇摇头,翻阅着钟虎汇总的两军战报,在南山堡塘兵能掌握的战场上,察哈尔和卫拉特一个逃、一个追,这么长的时间里谁都没能组织起任何会战,始终在机动。
他挠挠脸,对身旁对坐的父亲道:“父亲好像帮了虎墩兔一个大忙。”
刘向禹哑然失笑,察哈尔能放开手脚大范围机动,原因就在于元帅府接纳了三万余妇孺,让虎墩兔没了后顾之忧。
没有后顾之忧的察哈尔骑兵非常可怕,他们跟着虎墩兔从张家口跑到肃北,转进经验冠绝当世,卫拉特的国师一时半会还真撵不上。
刘向禹长长出了口气:“就算不携带家卷也没用,察哈尔输定了。”
“噢?”刘承宗挑挑眉毛:“父亲是怎么看出来的?”
刘承宗知道若无元帅府介入,这场战争的结果几乎注定,他只是好奇父亲是怎么分析出来的。
毕竟其实要论逃跑,刘承宗也是行家里手,非常清楚这种大踏步撤退给军队带来负面影响。
察哈尔的蒙古健儿在人马疲乏的状态下,展现出非常优秀的机动能力,这证实了能跟着大汗到青海的,都是精锐中的精锐。
但直到目前,刘承宗没看见察哈尔反击的意向,不以反击为目的的撤退都是逃跑,本身就意味着向士兵承认敌强我弱。
除非全军上下都很清楚撤退的目的,知道主帅是在示弱。
孙子兵法上说,兵者诡道,是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战争存在以少胜多,但从来没有以弱胜强,大踏步撤退是示弱,目的让敌人轻视,欺骗对手以获取机会,在局部形成以强击弱的形势。
但示弱的重要前提是‘能’,如果本身‘不能’,那就不是示弱,而是真弱。
斩杀来使却打不过,是逞强;大军撤退却没有后手,是逃跑。
跑来跑去,人累疲了、马累乏了、士气也遛没了,刘承宗判断,在狼狈奔逃数日之后,察哈尔三万大军将完全丧失同卫拉特联军野战的能力。
虎墩兔剩下的选择就是继续跑,直到跑不动被卫拉特联军追上,如果虎墩兔真的没有准备后手,曾经全蒙古的正统汗庭察哈尔,将会在部众奔离中烟消云散。
而刘向禹的分析却跟军事经验无关,他说道:“虎酋于国师都给帅府送过几次信,国师送了两次,第一次是问你要婆姨不要,第二次送来卫拉特诸部贵族适婚女子的情况。”
刘向禹摊手道:“反观虎酋,送信三次,言辞一次比一次急,但都是一个意思,催促南朝小王速来助战。”
坐在父亲身旁的南朝小王痛苦地揉了揉额头,俯身拢着脚旁小钻风身上光滑的黑毛:“还是得救救他。”
刘向禹摇摇头,却不像是反对他这句话,只是端着烟斗无奈道:“国师已向金国汗俯首称臣。”
听见这句话,刘承宗的眉头狠狠一跳:“什么时候的事,父亲如何知晓?”
“金国汗给你的国书上提到了。”
说着,刘向禹指向桌上堆得像小山般的文书,从里面抽出国书,静静推过来,道:“金国汗以长子豪格为使传送国书,你看看。”
刘承宗向书信看去,国书是一封纸信,很普通的铅山纸,篇幅不长,格式严谨,书写字体也是标准的馆阁体,看上去非常舒服。
书信写于天聪七年二月,金国汗致书西海王。
西北诸帅起兵皆因明政紊乱,激而成变,我国亦如此。
两国遥隔山河,却常闻西国攻取战胜之功,过去察哈尔频扰边墙,亦为金国死敌,今察哈尔被我国驱至彼处,西海王不宜接纳,若能将之逐回必有厚报。
前番和硕特国师已... -->>
大军得胜回还,刘承宗给军队放了九天假。
依然还是老样子,参战各部分三批休假,三日归家、六日在营。
元帅府的护兵们仍在府邸外一趟趟搬运随行物资,西宁府和俱尔湾各局吏员在官邸外排成串,看着护兵们进进出出,等待向府衙汇报工作。
军情永远比任何事情都更重要,刘承宗非常关注青海湖外的战场。
南山堡守将钟虎知道大帅回来第一个要见的就是他,因此不敢有丝毫怠慢,收到大军回还的消息,几乎马不停蹄地赶在刘承宗进驻新城前抵达俱尔湾。
对钟虎来说,为了见大元帅,一路舟车劳顿很值得。
但鉴于向大元帅汇报情况的含金量……这些东西根本不值得他在两个昼夜里行船二百里、策骑三百里。
察哈尔与卫拉特联军的交战过程,钟虎用一句话就汇报完了:“国师派遣使者入阵,被插汉大汗杀了,两军一番冲杀,插部遇挫即逃,三天前他们在小揣旦,现在在哪……属下也不知道。”
刘承宗想从两位大汗交战中试探二者实力的愿望,也因此落空。
面对钟虎的报告,刘承宗不愿相信蒙古大汗是个没脑子的傻瓜,因此试图为虎墩兔大汗擅杀使臣的行为找个理由。
毕竟这个行为,精神状态正常的人干不出来。
而刘承宗试图从不正常的行为里找到正常的思路,摆明了也只能是刻舟求剑。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杀戮应该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尽管斩杀使臣本身也是一种回答,但刘承宗看不见这种回答的好处。
给察哈尔坚定决心?几万个没有家的察哈尔战兵不需要坚定决心,斩杀使臣至多是给虎墩兔自己壮胆儿,用色厉内荏的态度逞强,试图告诉所有人,我不怕卫拉特。
但杀了卫拉特使者,又派出个察哈尔逝者提着头过去……这有啥好处?
逞强谁都会,小钻风看见体形比它大的狗都会吠个不停,可战场上一触即退的胆怯终归骗不了人。
坏处却非常明显,比方说现在,刘承宗就在心里打定主意,今后不会再向虎墩兔派遣任何使者。
他已经发现,这位大汗非常真实,一举一动都像个普通人,他奔着政治家的想法去思考大汗行为,只能是南辕北辙,永远都想不明白。
可照着普通人思路,一想就懂:斩杀使臣能带来情绪价值……爽。
皇帝或大汗是一份令人羡慕工作,但当国事衰微身处逆境,普通人的心智无法承担这份工作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刘承宗摇摇头,翻阅着钟虎汇总的两军战报,在南山堡塘兵能掌握的战场上,察哈尔和卫拉特一个逃、一个追,这么长的时间里谁都没能组织起任何会战,始终在机动。
他挠挠脸,对身旁对坐的父亲道:“父亲好像帮了虎墩兔一个大忙。”
刘向禹哑然失笑,察哈尔能放开手脚大范围机动,原因就在于元帅府接纳了三万余妇孺,让虎墩兔没了后顾之忧。
没有后顾之忧的察哈尔骑兵非常可怕,他们跟着虎墩兔从张家口跑到肃北,转进经验冠绝当世,卫拉特的国师一时半会还真撵不上。
刘向禹长长出了口气:“就算不携带家卷也没用,察哈尔输定了。”
“噢?”刘承宗挑挑眉毛:“父亲是怎么看出来的?”
刘承宗知道若无元帅府介入,这场战争的结果几乎注定,他只是好奇父亲是怎么分析出来的。
毕竟其实要论逃跑,刘承宗也是行家里手,非常清楚这种大踏步撤退给军队带来负面影响。
察哈尔的蒙古健儿在人马疲乏的状态下,展现出非常优秀的机动能力,这证实了能跟着大汗到青海的,都是精锐中的精锐。
但直到目前,刘承宗没看见察哈尔反击的意向,不以反击为目的的撤退都是逃跑,本身就意味着向士兵承认敌强我弱。
除非全军上下都很清楚撤退的目的,知道主帅是在示弱。
孙子兵法上说,兵者诡道,是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战争存在以少胜多,但从来没有以弱胜强,大踏步撤退是示弱,目的让敌人轻视,欺骗对手以获取机会,在局部形成以强击弱的形势。
但示弱的重要前提是‘能’,如果本身‘不能’,那就不是示弱,而是真弱。
斩杀来使却打不过,是逞强;大军撤退却没有后手,是逃跑。
跑来跑去,人累疲了、马累乏了、士气也遛没了,刘承宗判断,在狼狈奔逃数日之后,察哈尔三万大军将完全丧失同卫拉特联军野战的能力。
虎墩兔剩下的选择就是继续跑,直到跑不动被卫拉特联军追上,如果虎墩兔真的没有准备后手,曾经全蒙古的正统汗庭察哈尔,将会在部众奔离中烟消云散。
而刘向禹的分析却跟军事经验无关,他说道:“虎酋于国师都给帅府送过几次信,国师送了两次,第一次是问你要婆姨不要,第二次送来卫拉特诸部贵族适婚女子的情况。”
刘向禹摊手道:“反观虎酋,送信三次,言辞一次比一次急,但都是一个意思,催促南朝小王速来助战。”
坐在父亲身旁的南朝小王痛苦地揉了揉额头,俯身拢着脚旁小钻风身上光滑的黑毛:“还是得救救他。”
刘向禹摇摇头,却不像是反对他这句话,只是端着烟斗无奈道:“国师已向金国汗俯首称臣。”
听见这句话,刘承宗的眉头狠狠一跳:“什么时候的事,父亲如何知晓?”
“金国汗给你的国书上提到了。”
说着,刘向禹指向桌上堆得像小山般的文书,从里面抽出国书,静静推过来,道:“金国汗以长子豪格为使传送国书,你看看。”
刘承宗向书信看去,国书是一封纸信,很普通的铅山纸,篇幅不长,格式严谨,书写字体也是标准的馆阁体,看上去非常舒服。
书信写于天聪七年二月,金国汗致书西海王。
西北诸帅起兵皆因明政紊乱,激而成变,我国亦如此。
两国遥隔山河,却常闻西国攻取战胜之功,过去察哈尔频扰边墙,亦为金国死敌,今察哈尔被我国驱至彼处,西海王不宜接纳,若能将之逐回必有厚报。
前番和硕特国师已...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