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军制变迁(中) (2/2)
书趣网 www.shuqubook.com,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据说古人用这种方式,能十发十中,打在同一个地方。
沈括复原了一张弩,自己去靶场实验,虽然是新手,也能十中七八,因此,他认为,这个方法是有效的。
那么,沈括的方法,能帮到宋朝军队么?
当然不行。
在汉朝,士兵们要学会用弩,并定期进行考核。考核的成绩和斩首数字一样,是得到赏赐和晋升的最重要指标。此外,他们平时还要对弩进行繁杂的维护和检修工作,检验弩的两臂拉力是否对等、力度和射程是否合格等项目,并进行详细记录,上头还时不时会派人来抽查。
而这种武器,在汉朝兴盛时,是个不占编制的玩意儿——主力步兵基本上人手都能带一个。
即使天父把武库的弩直接丢给了北宋军队,他们有多少人能学会用?能维持保养么?能保证不至于几个月后就变成废品,甚至卖给别国么?
汉弩本身,放在如今已经过时了。但军队的素质,却是件什么时候都不容忽视的因素。
作为天天打仗的罗马人,郭盖等人对此当然深有体悟。
而在这里,教育还有更重要的需求:他们的士兵大部分都是招募的各地人,互相之间,方言都不相通。而且除了希腊人,大家基本上都没有成熟的文字,想做文牍工作都做不来。在这种情况下,要是不在军中推行教育,恐怕连给士兵下命令都做不到。
紫帐汗国的贵人们,文化水平其实也不怎么样,但他们至少还是会一点的:李家兄弟是给人修水利的工程师,基本的测算丈量技术倒是很过硬;曹家父子是账房出身,擅长算术;首任大牧首张伊玛目更厉害,作为汗廷见识最广的人,他在西亚就参加过不少当地教派,不但能翻译各种通行文字,还有丰富的教书经验,知道怎么给这些零基础的新兵们上课……
反正,军中也不需要他们当先生。按郭盖的经验,只要几百个汉字,配合一些军中专用的、言简意赅的简笔画记号,就能满足从日常文案到旗号标识的各种需求了。
后来,连这些符号都淘汰了——士兵们认为汉字本来就是个言简意赅的简笔画符号,没必要再搞一套。
为了口令统一,张伊玛目还借助希腊字母,给这些汉字注音,方便新兵认读。虽然这样口音会有点怪,但听得懂就行,也不用指望太高。
这样几十年下来,汗国军队里,已经形成了一套在欧洲可能颇为独特的传统。军队的老兵和基层军吏,也给地方管理提供了足够的人员。
尤其是,基层的百户,在汗国制度中,既是基层行政人员,也是基层军官。平时管理村子,战时带兵出征,是很多地方的日常。
在城里,其实也一样。
紫帐汗国的控制区,除了君士坦丁堡这种大城,大部分地方,并没有什么城市传统。很多随着汗国发展出现的城市,其实就是个战争工厂,负责在汗廷要求下,生产军械和其他后勤物资,以满足军团的需求。
在城里,也不过是工坊取代了农庄,坊区取代了村落。其他各种制度,包括保存武器的武库,和组织士兵的武装广场,都是一模一样的。管理起来,区别也不是很大。
有了这种基层的支持,更进一步的组织也就方便了不少。
。据说古人用这种方式,能十发十中,打在同一个地方。
沈括复原了一张弩,自己去靶场实验,虽然是新手,也能十中七八,因此,他认为,这个方法是有效的。
那么,沈括的方法,能帮到宋朝军队么?
当然不行。
在汉朝,士兵们要学会用弩,并定期进行考核。考核的成绩和斩首数字一样,是得到赏赐和晋升的最重要指标。此外,他们平时还要对弩进行繁杂的维护和检修工作,检验弩的两臂拉力是否对等、力度和射程是否合格等项目,并进行详细记录,上头还时不时会派人来抽查。
而这种武器,在汉朝兴盛时,是个不占编制的玩意儿——主力步兵基本上人手都能带一个。
即使天父把武库的弩直接丢给了北宋军队,他们有多少人能学会用?能维持保养么?能保证不至于几个月后就变成废品,甚至卖给别国么?
汉弩本身,放在如今已经过时了。但军队的素质,却是件什么时候都不容忽视的因素。
作为天天打仗的罗马人,郭盖等人对此当然深有体悟。
而在这里,教育还有更重要的需求:他们的士兵大部分都是招募的各地人,互相之间,方言都不相通。而且除了希腊人,大家基本上都没有成熟的文字,想做文牍工作都做不来。在这种情况下,要是不在军中推行教育,恐怕连给士兵下命令都做不到。
紫帐汗国的贵人们,文化水平其实也不怎么样,但他们至少还是会一点的:李家兄弟是给人修水利的工程师,基本的测算丈量技术倒是很过硬;曹家父子是账房出身,擅长算术;首任大牧首张伊玛目更厉害,作为汗廷见识最广的人,他在西亚就参加过不少当地教派,不但能翻译各种通行文字,还有丰富的教书经验,知道怎么给这些零基础的新兵们上课……
反正,军中也不需要他们当先生。按郭盖的经验,只要几百个汉字,配合一些军中专用的、言简意赅的简笔画记号,就能满足从日常文案到旗号标识的各种需求了。
后来,连这些符号都淘汰了——士兵们认为汉字本来就是个言简意赅的简笔画符号,没必要再搞一套。
为了口令统一,张伊玛目还借助希腊字母,给这些汉字注音,方便新兵认读。虽然这样口音会有点怪,但听得懂就行,也不用指望太高。
这样几十年下来,汗国军队里,已经形成了一套在欧洲可能颇为独特的传统。军队的老兵和基层军吏,也给地方管理提供了足够的人员。
尤其是,基层的百户,在汗国制度中,既是基层行政人员,也是基层军官。平时管理村子,战时带兵出征,是很多地方的日常。
在城里,其实也一样。
紫帐汗国的控制区,除了君士坦丁堡这种大城,大部分地方,并没有什么城市传统。很多随着汗国发展出现的城市,其实就是个战争工厂,负责在汗廷要求下,生产军械和其他后勤物资,以满足军团的需求。
在城里,也不过是工坊取代了农庄,坊区取代了村落。其他各种制度,包括保存武器的武库,和组织士兵的武装广场,都是一模一样的。管理起来,区别也不是很大。
有了这种基层的支持,更进一步的组织也就方便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