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网 www.shuqubook.com,见好就收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有了李富带来了米行的接济,李家又熬过了几个月。到了次年三月,春暖花开的时候,官府的赈灾粮食终于送到了这个小镇。
李枣儿还记得那几天,全镇子活下来的人们,不管老少,都拿着各式各样的器皿或者袋子,从东街一直排到西街,静悄悄地翘首仰望着发粮的门口。那一双双麻木的眼睛里,终于闪过了属于活人的希望和悲伤。
放粮一共持续了整整三天,领到粮食的默默走开,没有领到的则继续等待。夜里也没有一个人回去,大家三三两两地靠在一起,取暖,依靠。
李枣儿也去了,捧着一个小小的坛子,看着应官府从米行借来帮忙的那个少年将米倒进她的坛子里,一直满到盖不上盖子。低头,跟着父母一同躬身,小声地说了句:“谢谢钱少爷。”
李富,现在改名钱富的那个少年微微一震,缓缓地摸了摸她的头,嘴边泛起一丝苦笑,转而别开头,看着后面的队伍,喊道:“下一个!”
牵着四哥的手,李枣儿小心地捧着坛子,将那个忙碌着的身影深深地刻进脑海里。
抹了一下困在眼角的泪水,李枣儿回握四哥的手,对李德笑了一笑。
后来又知道,因官府发下的粮食是按原来来镇子的人口计算了,但经过几个月的的饥荒,镇子里死了不少人,人均分给的粮食便多了些。于是,虽眼下正赶上春耕时分,但就算留出一部分作种子,剩下的节约着吃,也能将就撑到年末收秋。
也就是说,不管这场饥荒,失去了什么,但是总算,都过去了。
小镇又恢复了往日的模样,男人们下地耕种,女人们在家忙碌。只是还是有什么在悄悄地改变着,那就是李寿手中的地契。
有了粮食,有了种子,那些曾经卖了田地的人纷纷来找李寿,想将地赎回来。
李寿见了那些人,态度温厚,脸上依旧是憨憨的,但却无论那些人如何软硬兼施,就是不答应让他们将地赎回去。
几番争执,李寿在挨了几回打、家里也被闯了几次之后,终于放下狠话,如果他们还是执意要地,那么就去见官。
都是些老实本分的农民,平时打架虽都不惧,但是提到见官,明显就怯了几分。虽然李寿是算是发的“国难财”,但是怎么说也是白纸黑字写的,红手印按的,说到哪里都有理。因而那些人虽然心有不甘,但是却真怕李寿将这事闹到官府,事情也就暂时缓和了下来。
然而播种却不能耽搁的时辰,李寿便借机与那些农户签了租地的契约,约定谁的地谁还可以种,不过秋收时要将收成的二成给李寿充作租子。
那些农户因为实在没别的办法,又因李寿的要求也不算苛刻,便勉为其难地签了契,此事也就算过去了。但是李家与众邻里的关系,明显受了影响,渐渐地淡了下来。走在街上,背后常有人指指点点,后来除了几个颇有交情的,与别人就甚少来往了。
然而,在李枣儿看来,这时的李寿虽然多多少少已算个小地主,但是还是朴实厚道的,脑袋里也还没有“剥削”这个意识。虽然抽了两成,但是与其他的地主比起来,实在也不能算多。只不过李寿收地的方式虽然是拼上了自己的命,但到底确实是有些乘人之危,那些农户又气又妒,也算是人之常情,并不奇怪。
真正令李枣儿奇怪的是,李家长辈的态度。自那天... -->>
有了李富带来了米行的接济,李家又熬过了几个月。到了次年三月,春暖花开的时候,官府的赈灾粮食终于送到了这个小镇。
李枣儿还记得那几天,全镇子活下来的人们,不管老少,都拿着各式各样的器皿或者袋子,从东街一直排到西街,静悄悄地翘首仰望着发粮的门口。那一双双麻木的眼睛里,终于闪过了属于活人的希望和悲伤。
放粮一共持续了整整三天,领到粮食的默默走开,没有领到的则继续等待。夜里也没有一个人回去,大家三三两两地靠在一起,取暖,依靠。
李枣儿也去了,捧着一个小小的坛子,看着应官府从米行借来帮忙的那个少年将米倒进她的坛子里,一直满到盖不上盖子。低头,跟着父母一同躬身,小声地说了句:“谢谢钱少爷。”
李富,现在改名钱富的那个少年微微一震,缓缓地摸了摸她的头,嘴边泛起一丝苦笑,转而别开头,看着后面的队伍,喊道:“下一个!”
牵着四哥的手,李枣儿小心地捧着坛子,将那个忙碌着的身影深深地刻进脑海里。
抹了一下困在眼角的泪水,李枣儿回握四哥的手,对李德笑了一笑。
后来又知道,因官府发下的粮食是按原来来镇子的人口计算了,但经过几个月的的饥荒,镇子里死了不少人,人均分给的粮食便多了些。于是,虽眼下正赶上春耕时分,但就算留出一部分作种子,剩下的节约着吃,也能将就撑到年末收秋。
也就是说,不管这场饥荒,失去了什么,但是总算,都过去了。
小镇又恢复了往日的模样,男人们下地耕种,女人们在家忙碌。只是还是有什么在悄悄地改变着,那就是李寿手中的地契。
有了粮食,有了种子,那些曾经卖了田地的人纷纷来找李寿,想将地赎回来。
李寿见了那些人,态度温厚,脸上依旧是憨憨的,但却无论那些人如何软硬兼施,就是不答应让他们将地赎回去。
几番争执,李寿在挨了几回打、家里也被闯了几次之后,终于放下狠话,如果他们还是执意要地,那么就去见官。
都是些老实本分的农民,平时打架虽都不惧,但是提到见官,明显就怯了几分。虽然李寿是算是发的“国难财”,但是怎么说也是白纸黑字写的,红手印按的,说到哪里都有理。因而那些人虽然心有不甘,但是却真怕李寿将这事闹到官府,事情也就暂时缓和了下来。
然而播种却不能耽搁的时辰,李寿便借机与那些农户签了租地的契约,约定谁的地谁还可以种,不过秋收时要将收成的二成给李寿充作租子。
那些农户因为实在没别的办法,又因李寿的要求也不算苛刻,便勉为其难地签了契,此事也就算过去了。但是李家与众邻里的关系,明显受了影响,渐渐地淡了下来。走在街上,背后常有人指指点点,后来除了几个颇有交情的,与别人就甚少来往了。
然而,在李枣儿看来,这时的李寿虽然多多少少已算个小地主,但是还是朴实厚道的,脑袋里也还没有“剥削”这个意识。虽然抽了两成,但是与其他的地主比起来,实在也不能算多。只不过李寿收地的方式虽然是拼上了自己的命,但到底确实是有些乘人之危,那些农户又气又妒,也算是人之常情,并不奇怪。
真正令李枣儿奇怪的是,李家长辈的态度。自那天...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