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一章 西迁之争
书趣网 www.shuqubook.com,三国之西州制霸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曹操、郑泰和荀攸的反对,因为种种原因,很快就淹没在朝廷一边倒的嘻笑批判声中。害怕刘范极了的朝廷,马不停蹄地加快了对流民的遣送。朝廷严令所有境内有流民的州郡,必须加紧把流民赶走。为了加快速度,朝廷让州郡把治下的流民编成徭役队伍,让小吏押送流民往西边赶着去。
朝廷配合西凉,要把全天下的流民都送往西凉,这一政策一经颁布,可谓是使全天下皆大欢喜,奔走相告。听闻祸水东引政策,顿时全天下的人,很少有不为之欢欣鼓舞,弹冠相庆的。
早在黄巾起义之前,天下就布满了流民。一个是因为十常侍的爪牙遍布天下,凭借十常侍控制了汉灵帝刘宏,而虐害百姓,致使百姓卖儿卖女,之后没有什么能卖了,只能流离失所;一个是因为世家大族贪婪地侵吞田地,迫害百姓为其徒附奴婢,让天下出现了富者阡陌纵横,贫者无立锥之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形势。百万流民们流离失所,朝廷非但无力救助安置,还处处提防流民们掀起民变,黄巾余孽卷土重来。在这样的情形下,流民早就想找个安身之所安置下来。虽然凉州很远,但朝廷肯出粮出力,流民们对于前往西州之地,还是抱着憧憬的。
而各个州郡的官僚更是庆幸不已,特别是豫州和青州。这两个州是黄巾余孽和流民最多的州。这些人严重威胁到豫州和青州的安全,甚至二州之城邑随时都有可能会被他们所攻占。此二州和其他的州郡的官吏,早就想把流民们都给赶走,也好让他们歇歇脚,不用再为造反担惊受怕,疲于应付。朝廷这次突然英明伟大了一回,又让各州郡的长吏们精神为之一振。故而,各个州郡的官吏无不把安排流民西迁,当成了头等大事看待。流民缺乏西迁路上所需粮草,而朝廷有时又不能准时把粮草运来。各州郡为了赶紧把流民这个炸弹送走,甚至不惜跌份地去借治内世家的粮草。
各世家为了防范流民,都住进了自家的坞堡里。这就是东汉以来盛行坞堡制的原因之一。世家大族还蓄养了为数不少的私兵,就是害怕饿坏了的流民,会如同风卷残云般的抢劫世家。对于朝廷的政令,平时都对朝廷的税收和度田令皆阳奉阴违的世家大族,纷纷积极主动的配合。不用州郡官吏对流民的救助,他们就主动给西迁流民送去大量的粮草,以期这些乱匪赶紧远离中原。
一时之间,原本纷乱的东汉统治之下,瞬间所有人都被这个皆大欢喜的政策紧紧地聚集在了一起。所有人都乐意听从朝廷的指挥,生怕哪里做的不对,对流民西迁这件事造成不利的影响。要说这天下开始有分崩离析的兆头,也是从朝廷开始的。因为朝廷内部就先分崩离析,分成外戚和宦官两党。戚宦之争,这一严重的政治乱象,自从东汉开国以来就延绵不绝。但在朝廷实施祸水东引战略,下令流民西迁时,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却和以张让、赵忠为首的宦官集团心有灵犀地休战了。
两党也都不是傻子,知道现在刘范才是他们最大的敌人。不先削弱甚至铲除刘范,两党最终也是在劫难逃。而削弱刘范的方法,就目前来看,只有流民西迁、祸水东引这一条。所以,恨透了刘范的张让和何进,自然要放下过往,携起手来,同仇敌忾地报复刘范。可是他们报复刘范的方法很简单,就只有勤奋地处理政事,领导朝廷大臣们和州郡官吏们安排好西迁事宜。
两党不甘示弱,又在处理西迁事宜上暗中争斗起来了。他们争斗的方式就是,比一比谁的爪牙更勤政。两党不仅在权力的最高峰——朝廷争得你死我活,还要拉拢州郡势力为他们摇旗呐喊。同朝廷一样,天下十三州中确切掌握在朝廷手里的十个州,均匀错落地分布着两党的爪牙。所以,他们的争斗就在于,看谁掌握的州郡迁出的流民最多。
迁出的流民谁最多,不言而喻,就代表着哪一党对朝廷、对天下、对汉室社稷贡献最大。贡献最大的一党,自然就在朝廷更有话语权。胜出的一方,自然就有权撰升在州郡的势力入朝为官了。如此,西迁事宜演变成了两党争权的一个触发器。而且失败的一方,自然心理上就会对另一方有一种畏惧感。这也是一个展示谁在州郡上的势力最大的一次良机。在州郡的势力强,就意味着一旦在朝廷内部发生什么重大变故,还可以以州郡势力引以为外援。多一层防护,多一个保险。
于是,戚宦之争从此以后变得更加积极向上有正能量,也让黑暗**的东汉政局多了一分幽默诙谐之意。以前戚宦之争不外乎是流血的政变,现在在西迁事宜上,政斗却变成了一件利于江山社稷,利于千秋万代的大好事。因为何进和张让、赵忠都卯足了劲要把拖累国家的流民给塞到刘范手里,谁也不肯让着谁。
尤其是张让和赵忠等十常侍,对于西迁事宜远比何进要上心。他们深知宦官的劣势,那就是被天下人瞧不起,也很少有官吏肯向他们这些阉竖低头。在朝廷,自然现在是十常侍略显优势,因为皇帝都听他们的;在州郡,则是何进猖獗之地。虽然何进是个杀猪出身,但也好歹比阉人高贵一些。州郡长吏多是世家子弟充任,自然更倾向于何进。
州郡势力的单薄,促使十常侍集团只能通过比何进更勤奋,如此方能扳回一成。如赵忠,甚至不惜罢免了他的侄子的太守之位,只因他的侄子误了征发流民西迁三天。其余的中常侍,也多次斥责办事不利的鹰犬。但由于何进在州郡的势力太庞大了,十常侍都不准壮士断腕,也还是输了一筹。
曹操、郑泰和荀攸的反对,因为种种原因,很快就淹没在朝廷一边倒的嘻笑批判声中。害怕刘范极了的朝廷,马不停蹄地加快了对流民的遣送。朝廷严令所有境内有流民的州郡,必须加紧把流民赶走。为了加快速度,朝廷让州郡把治下的流民编成徭役队伍,让小吏押送流民往西边赶着去。
朝廷配合西凉,要把全天下的流民都送往西凉,这一政策一经颁布,可谓是使全天下皆大欢喜,奔走相告。听闻祸水东引政策,顿时全天下的人,很少有不为之欢欣鼓舞,弹冠相庆的。
早在黄巾起义之前,天下就布满了流民。一个是因为十常侍的爪牙遍布天下,凭借十常侍控制了汉灵帝刘宏,而虐害百姓,致使百姓卖儿卖女,之后没有什么能卖了,只能流离失所;一个是因为世家大族贪婪地侵吞田地,迫害百姓为其徒附奴婢,让天下出现了富者阡陌纵横,贫者无立锥之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形势。百万流民们流离失所,朝廷非但无力救助安置,还处处提防流民们掀起民变,黄巾余孽卷土重来。在这样的情形下,流民早就想找个安身之所安置下来。虽然凉州很远,但朝廷肯出粮出力,流民们对于前往西州之地,还是抱着憧憬的。
而各个州郡的官僚更是庆幸不已,特别是豫州和青州。这两个州是黄巾余孽和流民最多的州。这些人严重威胁到豫州和青州的安全,甚至二州之城邑随时都有可能会被他们所攻占。此二州和其他的州郡的官吏,早就想把流民们都给赶走,也好让他们歇歇脚,不用再为造反担惊受怕,疲于应付。朝廷这次突然英明伟大了一回,又让各州郡的长吏们精神为之一振。故而,各个州郡的官吏无不把安排流民西迁,当成了头等大事看待。流民缺乏西迁路上所需粮草,而朝廷有时又不能准时把粮草运来。各州郡为了赶紧把流民这个炸弹送走,甚至不惜跌份地去借治内世家的粮草。
各世家为了防范流民,都住进了自家的坞堡里。这就是东汉以来盛行坞堡制的原因之一。世家大族还蓄养了为数不少的私兵,就是害怕饿坏了的流民,会如同风卷残云般的抢劫世家。对于朝廷的政令,平时都对朝廷的税收和度田令皆阳奉阴违的世家大族,纷纷积极主动的配合。不用州郡官吏对流民的救助,他们就主动给西迁流民送去大量的粮草,以期这些乱匪赶紧远离中原。
一时之间,原本纷乱的东汉统治之下,瞬间所有人都被这个皆大欢喜的政策紧紧地聚集在了一起。所有人都乐意听从朝廷的指挥,生怕哪里做的不对,对流民西迁这件事造成不利的影响。要说这天下开始有分崩离析的兆头,也是从朝廷开始的。因为朝廷内部就先分崩离析,分成外戚和宦官两党。戚宦之争,这一严重的政治乱象,自从东汉开国以来就延绵不绝。但在朝廷实施祸水东引战略,下令流民西迁时,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却和以张让、赵忠为首的宦官集团心有灵犀地休战了。
两党也都不是傻子,知道现在刘范才是他们最大的敌人。不先削弱甚至铲除刘范,两党最终也是在劫难逃。而削弱刘范的方法,就目前来看,只有流民西迁、祸水东引这一条。所以,恨透了刘范的张让和何进,自然要放下过往,携起手来,同仇敌忾地报复刘范。可是他们报复刘范的方法很简单,就只有勤奋地处理政事,领导朝廷大臣们和州郡官吏们安排好西迁事宜。
两党不甘示弱,又在处理西迁事宜上暗中争斗起来了。他们争斗的方式就是,比一比谁的爪牙更勤政。两党不仅在权力的最高峰——朝廷争得你死我活,还要拉拢州郡势力为他们摇旗呐喊。同朝廷一样,天下十三州中确切掌握在朝廷手里的十个州,均匀错落地分布着两党的爪牙。所以,他们的争斗就在于,看谁掌握的州郡迁出的流民最多。
迁出的流民谁最多,不言而喻,就代表着哪一党对朝廷、对天下、对汉室社稷贡献最大。贡献最大的一党,自然就在朝廷更有话语权。胜出的一方,自然就有权撰升在州郡的势力入朝为官了。如此,西迁事宜演变成了两党争权的一个触发器。而且失败的一方,自然心理上就会对另一方有一种畏惧感。这也是一个展示谁在州郡上的势力最大的一次良机。在州郡的势力强,就意味着一旦在朝廷内部发生什么重大变故,还可以以州郡势力引以为外援。多一层防护,多一个保险。
于是,戚宦之争从此以后变得更加积极向上有正能量,也让黑暗**的东汉政局多了一分幽默诙谐之意。以前戚宦之争不外乎是流血的政变,现在在西迁事宜上,政斗却变成了一件利于江山社稷,利于千秋万代的大好事。因为何进和张让、赵忠都卯足了劲要把拖累国家的流民给塞到刘范手里,谁也不肯让着谁。
尤其是张让和赵忠等十常侍,对于西迁事宜远比何进要上心。他们深知宦官的劣势,那就是被天下人瞧不起,也很少有官吏肯向他们这些阉竖低头。在朝廷,自然现在是十常侍略显优势,因为皇帝都听他们的;在州郡,则是何进猖獗之地。虽然何进是个杀猪出身,但也好歹比阉人高贵一些。州郡长吏多是世家子弟充任,自然更倾向于何进。
州郡势力的单薄,促使十常侍集团只能通过比何进更勤奋,如此方能扳回一成。如赵忠,甚至不惜罢免了他的侄子的太守之位,只因他的侄子误了征发流民西迁三天。其余的中常侍,也多次斥责办事不利的鹰犬。但由于何进在州郡的势力太庞大了,十常侍都不准壮士断腕,也还是输了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