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网 www.shuqubook.com,山河英雄志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山河英雄志"中的战争描写基本上都是"以智取胜"的,相比于其他类似作品中的"唯武器论"、"唯武力论"、"唯意志论"、"唯士气论"等幼稚的战争描写,无疑已经好得太多。整体性缺陷有三点:
1、没有突出情报部门的建立和发展;
、敌方的变招和战争进程中不可预知的变数描写不够;
、战略谋划是没有备用方案(B方案)和危机应变方案。
少了这三点,而战争的进程毫无例外地按主角设想的方案演变并使主角得到胜利,给我的感觉只能说徐汝愚"多智而近妖,擅算几近神"了。
具体战例分析:
1、东海之战,战争周期长、战斗场次多,涉及势力关系复杂、投入战斗兵力庞大,从发现敌人预谋开始,环环相扣,奇谋妙计层出不穷。影响战局发展的关键点,深合兵法"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之道。评为恢弘之战,得90分。
、商南之战,虽然几无刀光血影,但是依然紧张激烈。利用多个势力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化解危机,利用可见的商业利益和战略利益进行交易,在谈判桌上,所谓的命运仅仅取决于你所拥有"砝码"的分量,感情、仇恨在利益面前统统都要靠边站。评为纵横之战,得90分。
、清江水战,无论是对历阳水营,还是对清江水匪,实力的悬殊是毋庸质疑的,唯有以虚为实,方为应对之道。连续两次大摆"空城计",徐汝愚涉险过关。但是两次均有不尽合理的地方,第一次是敌方将领表现的前后变化失常,第二次是敌方拖延进攻时机的欠缺说服力,略做改动即可。评为虚实之战,得75分。
4、溧水河谷北岸之战,此战中除主角一方外,其余两方将领在战略目标、战略决策和战术安排上异常混乱,矛盾之处层出不穷,不得不令人怀疑是作者将情节发展的战略目标强行于角色身上,从而导致战局走向符合作者要求的结果。评为黑哨之战,得0分。有完全重新设计的战斗进程,力求站在角色的立场上,解决战略意图、战略决策和战术安排的协调和统一。
5、抚州雁潭之战,此战中除重复了"东海之战"的制胜战术,缺乏新意之外,更大的问题在于敌方将领的定位,过分拔高的背景说明和过分低劣的实际表现形成巨大的反差。评为鸡肋之战,得50分。有重新设计的战斗进程,借鉴了"游击战"和"运动战"的典型战例,并力求从心态上把握敌方统帅的思维,通过激怒的方式造成敌人的错误决策。
6、暗日之战,此战第三次重复了"东海之战"的制胜战术,毫无理由、漫无目的地将主角(一方势力的领袖和全军统帅)放置在最危险的前线,爱现吗?而且战略态势说明上也欠缺说服力,出现一个被忽略的战略要地也莫名其妙。评为恶俗之战,得0分。有重新设计的战斗进程,借鉴了"蛙跳战术",并从敌人(贼寇联盟)的特点,在利益矛盾和内部冲突方面找到战略突破口。
7、抚州会战,此战如棋,从敌方的战略意图着眼,步步点筋,迫使敌方不得不应。巧为布局,迷惑敌人,诱使敌人分散兵力,我方得以集中优势兵力,在局部战场上快速决胜。但是在阻遏敌人援军,赢得胜利时机问题的处理上,依然出现了完全依赖敌方将领低级错误的设计。评为搏弈之战,得80分。有重新设计的局部战斗进程,以敌方底层士兵的行为,逐步扩大形成的"变数",以偶然中存在的"必然"因素,取代敌方将领单纯的低级错误。*********
孙子兵法开篇明义:"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纵观上下五千年的人类发展史,其实也就是一部人类的战争史。
架空历史类小说中,战争描写往往都会占到相当的篇幅,尤其是想要推翻旧有统治,获得推行作者治国理念权柄的,更是战事连连、征伐不休。战争描写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本架空历史类小说的好坏,以及收欢迎的程度。
下面我就以更俗兄所创作的"山河英雄志"中的战例为题,分析一下作者在战争描写和战例设计中的优劣和得失。当然,秉承98的一贯风格,好话不多,砸砖为主。既是评论,也可供其他喜爱研究军事的读者包括作者们略做讨论和参考。
此文中对"山河英雄志"中战例的介绍、分析和评价,以卷九"抚州会战"以前的内容为准,若后续章节的内容和资料显示我的评论中有不正确的地方,敬请谅解。
就整体而言,这本书的战争描写给我的感受比大多数类似作品要好一些,此书中的战争基本上都是"以智取胜"的,相比于其他类似作品中的"唯武器论"、"唯武力论"、"唯意志论"、"唯士气论",随随便便就出现以一敌千,以百胜万这样的幼稚战争描写,无疑已经好得太多,但是也并不是说此书的战争描写无可挑剔。
首先说一说全书在战争描写方面的整体性缺陷吧!
第一、书中的徐汝愚即使在建立起自己的势力和武装后,依然没有情报部门的编制和情报系统建立和发展的描写,这是一个大问题。
"征战之道,军情第一",没有情报,谈什么运筹帷幄,谈什么决胜千里?虽然我非常反感某些书中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超级情报系统。但是没有情报系统,只能说更加无法想象。
第二、作者的战争描写过于平铺直叙,没有波澜起伏。
这里说的平铺直叙,倒不是说作者没有构思出奇谋妙计,把敌人个个写成大白痴。而是说书中的战争进程总是按照双方预定的计划在发展,敌方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机械的执行,而没有出现应对情况变化时的变招。战争进程中欠缺了在实际战争中时常出现的变数(或者说意外),以及主角一方相应的招数对策,总是按照主角预先的谋划不断地发展下去,直到获得胜利。
第三、作者所写的敌我双方在谋划时,总是按照一种预想发展模式制定策略,从来没有作过第二计划和备用方案。
这也是相当不合理的,古人有云:"多算胜,少算则不胜",又云:"未虑胜,先虑败"。 虑胜者,虽百胜却会一败涂地,虑败者,虽百败亦能东山再起。
凭什么敌我双方都会一相情愿地认为事情一定会按照自己的设想发展,而从未想过如果发生什么变故的情况下怎么办呢?
由于以上三个问题的存在,结果就成了书中的徐汝愚脑子动一动(而不是从详尽的情报中提炼分析),就预言出敌人的作战计划;眉头一皱想一想,马上计上心来,策划出一整套作战方案;这个作战方案完美到把所有的发展变化都考虑在内,整个战事的发展尽在策划之中(因为没有变故发生),结果当然是无一例外大胜而归。
这样的描写,给我的感觉只能说徐汝愚"多智而近妖,擅算几近神"了。
下面我们抛开以上的缺陷,就书中的具体战例逐一进行分析评价。
一、东海之战
1、进程简述:
普济海匪公良友琴背后策划,用明处的傀儡白石许伯当与雍扬梅铁萼、青州伊周武合谋东海,但是最终目标却是谋夺雍扬(天下坚城也)。
徐汝愚从战后联盟各方的利益所得分析,预判出公良友琴的战略意图和主要战术手段(驱四邑之民尽入雍扬,然后困之),在雍扬城预伏下粮食储备这着先手。
徐汝愚千里报信,揭发此中阴谋,使东海能够先行部署,避免了突然遇袭遭受的巨大损失。但是就大局而言,破局之机尚未浮现。
徐汝愚东海练兵,改革军制,传授战阵(骑阵:清河散星阵,步阵:大衍数阵),提高东海军队战力,并训练出一支强军——青凤骑营,屡次小败联军,并逐步将战局引入自己所设计的微妙局面,战事进入相持阶段,东海之战第一阶段告一段落。
徐汝愚因故留书出走,离开东海,进入下一阶段战事的主战场——雍扬城。
局势如徐汝愚所预料的那样发展,雍扬军与东海席族势力在泰如城下拼到两败俱伤之际,遭到白石军偷袭,五万大军只余万余人败回雍扬;同时雍扬水军亦被普济水师击溃,四野之流民纷纷逃入城中,普济、白石十万联军将雍扬城牢牢困死。青州军则死死拖住东海军力,使之无法援救雍扬,城破只是迟早的事情。
徐汝愚预先储备的粮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稳定了城内民心,延缓了城破的时间。
徐汝愚赴青州,刺杀青州之主伊周武,伊周武一死,伊族无主,乱起萧墙,去一当面之强敌,东海战局终于出现了重大转机。
普济、白石联军粮草渐渐不支,公良友琴诈作粮尽,再施离间计,以退兵为饵,再次策反雍扬城内诸世家,行刺徐汝愚;徐汝愚预先识破此计,将计就计来了一次诈死, 诱使公良友琴兵行险着,拿出全部的底牌做最后一搏。雍扬城头一场血战,普济军损失上万精锐,最精锐的彪锋营也全军覆没,依然未能攻下雍扬城。
普济、白石联军筋疲力尽,黯然退兵之际,遭受东海精骑的侧后突袭,全军溃散,东海军追杀上百里,普济、白石联军十去其九,仓皇逃去。
&nbs... -->>
"山河英雄志"中的战争描写基本上都是"以智取胜"的,相比于其他类似作品中的"唯武器论"、"唯武力论"、"唯意志论"、"唯士气论"等幼稚的战争描写,无疑已经好得太多。整体性缺陷有三点:
1、没有突出情报部门的建立和发展;
、敌方的变招和战争进程中不可预知的变数描写不够;
、战略谋划是没有备用方案(B方案)和危机应变方案。
少了这三点,而战争的进程毫无例外地按主角设想的方案演变并使主角得到胜利,给我的感觉只能说徐汝愚"多智而近妖,擅算几近神"了。
具体战例分析:
1、东海之战,战争周期长、战斗场次多,涉及势力关系复杂、投入战斗兵力庞大,从发现敌人预谋开始,环环相扣,奇谋妙计层出不穷。影响战局发展的关键点,深合兵法"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之道。评为恢弘之战,得90分。
、商南之战,虽然几无刀光血影,但是依然紧张激烈。利用多个势力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化解危机,利用可见的商业利益和战略利益进行交易,在谈判桌上,所谓的命运仅仅取决于你所拥有"砝码"的分量,感情、仇恨在利益面前统统都要靠边站。评为纵横之战,得90分。
、清江水战,无论是对历阳水营,还是对清江水匪,实力的悬殊是毋庸质疑的,唯有以虚为实,方为应对之道。连续两次大摆"空城计",徐汝愚涉险过关。但是两次均有不尽合理的地方,第一次是敌方将领表现的前后变化失常,第二次是敌方拖延进攻时机的欠缺说服力,略做改动即可。评为虚实之战,得75分。
4、溧水河谷北岸之战,此战中除主角一方外,其余两方将领在战略目标、战略决策和战术安排上异常混乱,矛盾之处层出不穷,不得不令人怀疑是作者将情节发展的战略目标强行于角色身上,从而导致战局走向符合作者要求的结果。评为黑哨之战,得0分。有完全重新设计的战斗进程,力求站在角色的立场上,解决战略意图、战略决策和战术安排的协调和统一。
5、抚州雁潭之战,此战中除重复了"东海之战"的制胜战术,缺乏新意之外,更大的问题在于敌方将领的定位,过分拔高的背景说明和过分低劣的实际表现形成巨大的反差。评为鸡肋之战,得50分。有重新设计的战斗进程,借鉴了"游击战"和"运动战"的典型战例,并力求从心态上把握敌方统帅的思维,通过激怒的方式造成敌人的错误决策。
6、暗日之战,此战第三次重复了"东海之战"的制胜战术,毫无理由、漫无目的地将主角(一方势力的领袖和全军统帅)放置在最危险的前线,爱现吗?而且战略态势说明上也欠缺说服力,出现一个被忽略的战略要地也莫名其妙。评为恶俗之战,得0分。有重新设计的战斗进程,借鉴了"蛙跳战术",并从敌人(贼寇联盟)的特点,在利益矛盾和内部冲突方面找到战略突破口。
7、抚州会战,此战如棋,从敌方的战略意图着眼,步步点筋,迫使敌方不得不应。巧为布局,迷惑敌人,诱使敌人分散兵力,我方得以集中优势兵力,在局部战场上快速决胜。但是在阻遏敌人援军,赢得胜利时机问题的处理上,依然出现了完全依赖敌方将领低级错误的设计。评为搏弈之战,得80分。有重新设计的局部战斗进程,以敌方底层士兵的行为,逐步扩大形成的"变数",以偶然中存在的"必然"因素,取代敌方将领单纯的低级错误。*********
孙子兵法开篇明义:"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纵观上下五千年的人类发展史,其实也就是一部人类的战争史。
架空历史类小说中,战争描写往往都会占到相当的篇幅,尤其是想要推翻旧有统治,获得推行作者治国理念权柄的,更是战事连连、征伐不休。战争描写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本架空历史类小说的好坏,以及收欢迎的程度。
下面我就以更俗兄所创作的"山河英雄志"中的战例为题,分析一下作者在战争描写和战例设计中的优劣和得失。当然,秉承98的一贯风格,好话不多,砸砖为主。既是评论,也可供其他喜爱研究军事的读者包括作者们略做讨论和参考。
此文中对"山河英雄志"中战例的介绍、分析和评价,以卷九"抚州会战"以前的内容为准,若后续章节的内容和资料显示我的评论中有不正确的地方,敬请谅解。
就整体而言,这本书的战争描写给我的感受比大多数类似作品要好一些,此书中的战争基本上都是"以智取胜"的,相比于其他类似作品中的"唯武器论"、"唯武力论"、"唯意志论"、"唯士气论",随随便便就出现以一敌千,以百胜万这样的幼稚战争描写,无疑已经好得太多,但是也并不是说此书的战争描写无可挑剔。
首先说一说全书在战争描写方面的整体性缺陷吧!
第一、书中的徐汝愚即使在建立起自己的势力和武装后,依然没有情报部门的编制和情报系统建立和发展的描写,这是一个大问题。
"征战之道,军情第一",没有情报,谈什么运筹帷幄,谈什么决胜千里?虽然我非常反感某些书中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超级情报系统。但是没有情报系统,只能说更加无法想象。
第二、作者的战争描写过于平铺直叙,没有波澜起伏。
这里说的平铺直叙,倒不是说作者没有构思出奇谋妙计,把敌人个个写成大白痴。而是说书中的战争进程总是按照双方预定的计划在发展,敌方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机械的执行,而没有出现应对情况变化时的变招。战争进程中欠缺了在实际战争中时常出现的变数(或者说意外),以及主角一方相应的招数对策,总是按照主角预先的谋划不断地发展下去,直到获得胜利。
第三、作者所写的敌我双方在谋划时,总是按照一种预想发展模式制定策略,从来没有作过第二计划和备用方案。
这也是相当不合理的,古人有云:"多算胜,少算则不胜",又云:"未虑胜,先虑败"。 虑胜者,虽百胜却会一败涂地,虑败者,虽百败亦能东山再起。
凭什么敌我双方都会一相情愿地认为事情一定会按照自己的设想发展,而从未想过如果发生什么变故的情况下怎么办呢?
由于以上三个问题的存在,结果就成了书中的徐汝愚脑子动一动(而不是从详尽的情报中提炼分析),就预言出敌人的作战计划;眉头一皱想一想,马上计上心来,策划出一整套作战方案;这个作战方案完美到把所有的发展变化都考虑在内,整个战事的发展尽在策划之中(因为没有变故发生),结果当然是无一例外大胜而归。
这样的描写,给我的感觉只能说徐汝愚"多智而近妖,擅算几近神"了。
下面我们抛开以上的缺陷,就书中的具体战例逐一进行分析评价。
一、东海之战
1、进程简述:
普济海匪公良友琴背后策划,用明处的傀儡白石许伯当与雍扬梅铁萼、青州伊周武合谋东海,但是最终目标却是谋夺雍扬(天下坚城也)。
徐汝愚从战后联盟各方的利益所得分析,预判出公良友琴的战略意图和主要战术手段(驱四邑之民尽入雍扬,然后困之),在雍扬城预伏下粮食储备这着先手。
徐汝愚千里报信,揭发此中阴谋,使东海能够先行部署,避免了突然遇袭遭受的巨大损失。但是就大局而言,破局之机尚未浮现。
徐汝愚东海练兵,改革军制,传授战阵(骑阵:清河散星阵,步阵:大衍数阵),提高东海军队战力,并训练出一支强军——青凤骑营,屡次小败联军,并逐步将战局引入自己所设计的微妙局面,战事进入相持阶段,东海之战第一阶段告一段落。
徐汝愚因故留书出走,离开东海,进入下一阶段战事的主战场——雍扬城。
局势如徐汝愚所预料的那样发展,雍扬军与东海席族势力在泰如城下拼到两败俱伤之际,遭到白石军偷袭,五万大军只余万余人败回雍扬;同时雍扬水军亦被普济水师击溃,四野之流民纷纷逃入城中,普济、白石十万联军将雍扬城牢牢困死。青州军则死死拖住东海军力,使之无法援救雍扬,城破只是迟早的事情。
徐汝愚预先储备的粮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稳定了城内民心,延缓了城破的时间。
徐汝愚赴青州,刺杀青州之主伊周武,伊周武一死,伊族无主,乱起萧墙,去一当面之强敌,东海战局终于出现了重大转机。
普济、白石联军粮草渐渐不支,公良友琴诈作粮尽,再施离间计,以退兵为饵,再次策反雍扬城内诸世家,行刺徐汝愚;徐汝愚预先识破此计,将计就计来了一次诈死, 诱使公良友琴兵行险着,拿出全部的底牌做最后一搏。雍扬城头一场血战,普济军损失上万精锐,最精锐的彪锋营也全军覆没,依然未能攻下雍扬城。
普济、白石联军筋疲力尽,黯然退兵之际,遭受东海精骑的侧后突袭,全军溃散,东海军追杀上百里,普济、白石联军十去其九,仓皇逃去。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