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网 www.shuqubook.com,唐朝吴老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除了旧派的重农和新派的重商之争外,这次经筵上也不是没有别的亮点。比如太子就针对目前朝中荣官较多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太子认为应当因事设官,对一些仅仅名义上存在,实际上已经失去意义的官职,比如九卿之类,除去还有些作用的大理寺、太常寺、太仆寺,司农寺等之外,已经没有职能仅仅作为荣誉官职用作安置名望高的大臣的光禄寺等,太子建议去除。而太常、太仆等寺,太子以为可以和礼部合并。这等于是在李吉甫裁汰冗官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
作为对失去官职的官员还有求官者的补充,李纯建议增加勋爵的数量,这些一方面可以满足求官者的虚荣心,另外一方面,勋爵只是一个贵族地位,不需要国库出一个子负担。比如在即将开始的西征中立功的将士,斩首三级就可以策勋一转,策勋三转就可以得一个云骑尉的头衔。再比如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如士绅,做出一定贡献之后可以授予一定的爵位。(李诵点头,嗯,比如老弗格森就做了爵士。)
这样的想法好是好,不过也有反对的。新任的辅国大将军范希朝睁开浑浊的双眼,问被太子派出来论述的武学出身的郎将窦义道:
“敢问窦将军,若一伙士兵,咱就说陌刀手吧,立功甚大,人人策勋两到三转,而伙长只策勋两转,爵位比士兵要低,敢问他如何带领这一伙爵位比他高的士兵呢?”
这种情况倒不是没有可能出现。窦义不禁一时语塞,结结巴巴道:
“功劳大的,可以提拔到他伙当伙长。”
这倒也是,伙长、队正、旅率等低级军官,战时必定冲锋在前,阵亡的几率很大。不过万一真出了范希朝说的事情,调又没地方调怎么办呢?就在东宫一伙人思考这一问题时,坐在龙椅上的李诵已经一拍大腿,道:
“发军功章呗!”
“军功章?”
范希朝等一干底层出身的将领眼睛全都一亮。李诵比划道:
“朕的意思,军功有多少级就设多少等军功章,比如斩首三级立三等功,斩将夺旗立特等功。凡是立功的,不管是将军还是士兵,都一律发一个这么个大小的军功章,挂在胸前,作为荣誉。”
这个想法果然很有创意。连老杜佑都把耳朵伸了过来,问道:
“陛下,那这军功章都是这么个大小,怎么区分军功大小呢?”
郯王李经脱口而出道:
“父皇,儿臣以为可以将军功章制成不同的样式,印上不同的图案,或者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制作。”
李纯的目光一冷,旋即又温暖过来,道:
“二弟好主意。”
李诵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也不说,点头道:
“是个不错的主意,比如特等功的军功章就可以用金镶玉制作,上面打上丹凤门的图案。也可以给各等军功章起个好听的名字,比如丹凤朝阳啊,青天白日之类。”
大家都说好。这个的事情李诵本来打算交给兵部办,看李经眼巴巴的,就把这事情交给了李经去督办。李经大喜,而李纯当然也不好说什么。只是亮出了自己的另一把剑。
作为一国储君,仅仅提出缩编这样的政见未免有些说不过去,要知道郯王李经、溆王李纵他们可都是长篇大论一套一套的。作为太子,李纯当然不甘居人之后。除了继续缩编朝廷之外,李纯不知道搭对了哪根筋,提出了一个让李诵目瞪口呆的议案,就是在大唐建立公务吏制度。
根据吏部的统计,目前整个大唐境内的官员只有区区几千人。靠着这几千人就想管理这么的国家,怎么可能呢?在地方上,官员都有自己的助手,比如县有县尉、主簿等,州有别驾、司马等,这些都是朝廷委派的辅官。除此之外,各官府还有官员自己聘请的人员,比如刀笔、差役等等,这些人就被称为吏。某些可以开府建衙的地位较高的官员,比如节度使,就可以自己建立幕府,保举官员,所以许多铨选落第的进士,比如当年的韩愈,纷纷到各地藩镇去的呢?
有道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官员任期一满或者有调动就会走人,而这些下面的吏却往往不会动。官员大多来自外地,人生地不熟,也多有不熟悉政务的,不得不依靠这些小吏来做官。这些小吏大多出于私人,时间久了,官府的权力难免被这些小吏操控。反正这些小吏是主官和地方花钱养活的,李纯建议不如把这些小吏也纳入考试录用范畴,一来可以控制这些小吏,二来大唐近二百年积累,人才太多,而官位太少,人才没有出路就会心生怨怼,不利于和谐大唐的建设,把这些位置给他们,可以起到团结一大批人的作用。
不用问,这个主意一定是白居易想出来的。李诵和其他人一样,都惊叹地长大了嘴巴。当官是高贵清雅的事情,一听说连出身引车卖浆之流的贱民也可以当官,反对的人自然不少,不过真正了解国事的大臣大多表示赞成。李诵遂责成裴垍和他的吏部研究去了。
太子李诵的第三个建议也是和人才的出路有关系。不过这个建议干系太大,李纯躲到了背后。而对李纯提出这个建议的人又偏偏是李诵派去的。所以这... -->>
除了旧派的重农和新派的重商之争外,这次经筵上也不是没有别的亮点。比如太子就针对目前朝中荣官较多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太子认为应当因事设官,对一些仅仅名义上存在,实际上已经失去意义的官职,比如九卿之类,除去还有些作用的大理寺、太常寺、太仆寺,司农寺等之外,已经没有职能仅仅作为荣誉官职用作安置名望高的大臣的光禄寺等,太子建议去除。而太常、太仆等寺,太子以为可以和礼部合并。这等于是在李吉甫裁汰冗官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
作为对失去官职的官员还有求官者的补充,李纯建议增加勋爵的数量,这些一方面可以满足求官者的虚荣心,另外一方面,勋爵只是一个贵族地位,不需要国库出一个子负担。比如在即将开始的西征中立功的将士,斩首三级就可以策勋一转,策勋三转就可以得一个云骑尉的头衔。再比如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如士绅,做出一定贡献之后可以授予一定的爵位。(李诵点头,嗯,比如老弗格森就做了爵士。)
这样的想法好是好,不过也有反对的。新任的辅国大将军范希朝睁开浑浊的双眼,问被太子派出来论述的武学出身的郎将窦义道:
“敢问窦将军,若一伙士兵,咱就说陌刀手吧,立功甚大,人人策勋两到三转,而伙长只策勋两转,爵位比士兵要低,敢问他如何带领这一伙爵位比他高的士兵呢?”
这种情况倒不是没有可能出现。窦义不禁一时语塞,结结巴巴道:
“功劳大的,可以提拔到他伙当伙长。”
这倒也是,伙长、队正、旅率等低级军官,战时必定冲锋在前,阵亡的几率很大。不过万一真出了范希朝说的事情,调又没地方调怎么办呢?就在东宫一伙人思考这一问题时,坐在龙椅上的李诵已经一拍大腿,道:
“发军功章呗!”
“军功章?”
范希朝等一干底层出身的将领眼睛全都一亮。李诵比划道:
“朕的意思,军功有多少级就设多少等军功章,比如斩首三级立三等功,斩将夺旗立特等功。凡是立功的,不管是将军还是士兵,都一律发一个这么个大小的军功章,挂在胸前,作为荣誉。”
这个想法果然很有创意。连老杜佑都把耳朵伸了过来,问道:
“陛下,那这军功章都是这么个大小,怎么区分军功大小呢?”
郯王李经脱口而出道:
“父皇,儿臣以为可以将军功章制成不同的样式,印上不同的图案,或者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制作。”
李纯的目光一冷,旋即又温暖过来,道:
“二弟好主意。”
李诵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也不说,点头道:
“是个不错的主意,比如特等功的军功章就可以用金镶玉制作,上面打上丹凤门的图案。也可以给各等军功章起个好听的名字,比如丹凤朝阳啊,青天白日之类。”
大家都说好。这个的事情李诵本来打算交给兵部办,看李经眼巴巴的,就把这事情交给了李经去督办。李经大喜,而李纯当然也不好说什么。只是亮出了自己的另一把剑。
作为一国储君,仅仅提出缩编这样的政见未免有些说不过去,要知道郯王李经、溆王李纵他们可都是长篇大论一套一套的。作为太子,李纯当然不甘居人之后。除了继续缩编朝廷之外,李纯不知道搭对了哪根筋,提出了一个让李诵目瞪口呆的议案,就是在大唐建立公务吏制度。
根据吏部的统计,目前整个大唐境内的官员只有区区几千人。靠着这几千人就想管理这么的国家,怎么可能呢?在地方上,官员都有自己的助手,比如县有县尉、主簿等,州有别驾、司马等,这些都是朝廷委派的辅官。除此之外,各官府还有官员自己聘请的人员,比如刀笔、差役等等,这些人就被称为吏。某些可以开府建衙的地位较高的官员,比如节度使,就可以自己建立幕府,保举官员,所以许多铨选落第的进士,比如当年的韩愈,纷纷到各地藩镇去的呢?
有道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官员任期一满或者有调动就会走人,而这些下面的吏却往往不会动。官员大多来自外地,人生地不熟,也多有不熟悉政务的,不得不依靠这些小吏来做官。这些小吏大多出于私人,时间久了,官府的权力难免被这些小吏操控。反正这些小吏是主官和地方花钱养活的,李纯建议不如把这些小吏也纳入考试录用范畴,一来可以控制这些小吏,二来大唐近二百年积累,人才太多,而官位太少,人才没有出路就会心生怨怼,不利于和谐大唐的建设,把这些位置给他们,可以起到团结一大批人的作用。
不用问,这个主意一定是白居易想出来的。李诵和其他人一样,都惊叹地长大了嘴巴。当官是高贵清雅的事情,一听说连出身引车卖浆之流的贱民也可以当官,反对的人自然不少,不过真正了解国事的大臣大多表示赞成。李诵遂责成裴垍和他的吏部研究去了。
太子李诵的第三个建议也是和人才的出路有关系。不过这个建议干系太大,李纯躲到了背后。而对李纯提出这个建议的人又偏偏是李诵派去的。所以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