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网 www.shuqubook.com,浴血大鹏湾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为了守好大明朝东南的大门,明朝建立起了一套堪称完善的海防体系。首先,朱元璋采纳了方鸣谦的建议,整顿海防,设置卫所。
具体而言,就是在地理位置重要的城镇设卫,在小道、孤立的要点设置千户所,如果不能容纳更多士兵,则设置百户所。其次,明朝还在出海口或是海上航道汇聚之处附近的海岛上设置防御据点——即水寨,并划拨附近一定海域归其管辖,称之为水寨的“信地”,这是明朝“御之于海上”的一道防线。
这样明朝军队只需要在水寨之间以船只往来巡哨,就可以将倭寇歼灭于海上,避免东南沿海居民不必要的损失。
卫所和水寨都是军事防卫机构,地方政府无权调配,而为了确保没有“漏网之鱼”,明朝还设置了可以可供地方政府调遣的民兵系统,由巡检司统辖,既可以巡逻海上盗贼,又可以盘问往来奸细,构建起了一条陆上的防线。
这样一来,卫所、水寨和巡检司各司其职、互相支援,组成了明朝海防体系的多重防线。
平时,明朝水师战船在海上巡逻,遇到倭寇入侵,尽可能歼敌于海上;如果倭寇接近海岸,就由烽堠发出警报、卫所的陆军迅速赶赴倭寇的登陆点歼敌,如果还有漏网之鱼,那么就由巡检司调遣民兵追捕。从理论上看起来,这一套海防体系确实十分完善。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明朝时,舟山群岛成为了倭寇的大本营,许多倭寇盘踞于此,袭扰东南沿海,这是为什么呢?
舟山群岛历史悠久,考古发现显示,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岛上活动的痕迹。不过,由于舟山地理位置特殊、又多是海岛构成,往来交通不便、土地贫瘠,导致舟山整体发展得十分缓慢。
在明朝以前,我国很少受到海上的威胁,因此军事防御的重心多放在西北部的陆上要塞,更令舟山群岛显得“无足轻重”。
到了明朝,这一情况有所改变,为了巩固海防,舟山群岛也受到了重视。史料记载,明太祖洪武十二年,舟山不过设了一个千户所,到了洪武十七年,就升级为昌国卫,这说明舟山守备也曾备受重视。
可当朱元璋指派汤和到浙江巩固海防后,汤和却开始大幅削弱舟山的军备。在明王朝保守的海防思想的指导下,汤和将海防的重点放在了沿海地区,放弃了舟山这样悬于海上的岛屿。
汤和将原本设置于舟山群岛的卫迁移到象山,令舟山只剩2个千户所,共计2200余人,防备力量大大削弱。甚至当时明王朝还废除了舟山的县制,要求居民迁移至内地,只留下了500余户,与军户一同守卫舟山。
后来,随着明朝卫所制度的逐渐崩溃,军户连生活都难以保障,他们不断私下逃离卫所。
而卫所长官为了获得更多朝廷拨发的钱粮,通常隐匿不报,卫所军户得不到补充,整体防备力量实际上就更加削弱了。数据显示,到明朝后期,舟山2个千户所所剩下的士兵仅有1116人,仅为满编制的一半左右。
到了1569年,明朝政府又将舟山2个千户所的500多名精兵强将组建为舟山营,单独进行训练,再加上昌国水营和原来的卫所,舟山群岛看似有了3种防卫力量。但实际防卫人数却没有增加,总共只有不到3800名士兵,其中半数为战斗力较差的民兵,船只也仅有100多条,就算每日勤加操练,但防卫人数不足这一硬伤仍然难以补足。
舟山守备的空虚,令倭寇更能够乘虚而入,到了嘉靖年间,海盗李光头、许栋、王直等人勾结倭寇集结舟山双屿港,进行武装走私,这让双屿港成为了当时亚洲最大的海上走私贸易基地。舟山不仅成为了倭寇的聚集地... -->>
为了守好大明朝东南的大门,明朝建立起了一套堪称完善的海防体系。首先,朱元璋采纳了方鸣谦的建议,整顿海防,设置卫所。
具体而言,就是在地理位置重要的城镇设卫,在小道、孤立的要点设置千户所,如果不能容纳更多士兵,则设置百户所。其次,明朝还在出海口或是海上航道汇聚之处附近的海岛上设置防御据点——即水寨,并划拨附近一定海域归其管辖,称之为水寨的“信地”,这是明朝“御之于海上”的一道防线。
这样明朝军队只需要在水寨之间以船只往来巡哨,就可以将倭寇歼灭于海上,避免东南沿海居民不必要的损失。
卫所和水寨都是军事防卫机构,地方政府无权调配,而为了确保没有“漏网之鱼”,明朝还设置了可以可供地方政府调遣的民兵系统,由巡检司统辖,既可以巡逻海上盗贼,又可以盘问往来奸细,构建起了一条陆上的防线。
这样一来,卫所、水寨和巡检司各司其职、互相支援,组成了明朝海防体系的多重防线。
平时,明朝水师战船在海上巡逻,遇到倭寇入侵,尽可能歼敌于海上;如果倭寇接近海岸,就由烽堠发出警报、卫所的陆军迅速赶赴倭寇的登陆点歼敌,如果还有漏网之鱼,那么就由巡检司调遣民兵追捕。从理论上看起来,这一套海防体系确实十分完善。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明朝时,舟山群岛成为了倭寇的大本营,许多倭寇盘踞于此,袭扰东南沿海,这是为什么呢?
舟山群岛历史悠久,考古发现显示,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岛上活动的痕迹。不过,由于舟山地理位置特殊、又多是海岛构成,往来交通不便、土地贫瘠,导致舟山整体发展得十分缓慢。
在明朝以前,我国很少受到海上的威胁,因此军事防御的重心多放在西北部的陆上要塞,更令舟山群岛显得“无足轻重”。
到了明朝,这一情况有所改变,为了巩固海防,舟山群岛也受到了重视。史料记载,明太祖洪武十二年,舟山不过设了一个千户所,到了洪武十七年,就升级为昌国卫,这说明舟山守备也曾备受重视。
可当朱元璋指派汤和到浙江巩固海防后,汤和却开始大幅削弱舟山的军备。在明王朝保守的海防思想的指导下,汤和将海防的重点放在了沿海地区,放弃了舟山这样悬于海上的岛屿。
汤和将原本设置于舟山群岛的卫迁移到象山,令舟山只剩2个千户所,共计2200余人,防备力量大大削弱。甚至当时明王朝还废除了舟山的县制,要求居民迁移至内地,只留下了500余户,与军户一同守卫舟山。
后来,随着明朝卫所制度的逐渐崩溃,军户连生活都难以保障,他们不断私下逃离卫所。
而卫所长官为了获得更多朝廷拨发的钱粮,通常隐匿不报,卫所军户得不到补充,整体防备力量实际上就更加削弱了。数据显示,到明朝后期,舟山2个千户所所剩下的士兵仅有1116人,仅为满编制的一半左右。
到了1569年,明朝政府又将舟山2个千户所的500多名精兵强将组建为舟山营,单独进行训练,再加上昌国水营和原来的卫所,舟山群岛看似有了3种防卫力量。但实际防卫人数却没有增加,总共只有不到3800名士兵,其中半数为战斗力较差的民兵,船只也仅有100多条,就算每日勤加操练,但防卫人数不足这一硬伤仍然难以补足。
舟山守备的空虚,令倭寇更能够乘虚而入,到了嘉靖年间,海盗李光头、许栋、王直等人勾结倭寇集结舟山双屿港,进行武装走私,这让双屿港成为了当时亚洲最大的海上走私贸易基地。舟山不仅成为了倭寇的聚集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