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绸缪(高殷)1
书趣网 www.shuqubook.com,熔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兴平元年腊月初六。汴京皇城,坤宁殿西暖阁。
从十一月份开始,高殷就觉得自己不再是自己了。当然了,身为大齐皇帝,他身上作为“天子”的部分,原本就比作为“高殷”的部分要多,每天除去朝会、内朝以及批阅奏章,能自由支配的时间本就很少。但“本就很少”与“完全没有”之间,还是有着云泥之别的。
一切开始于十一月初一。那一天,高殷的四叔平阳王高淹,用皂轮牛车装了羊羔、大雁、美酒以及五谷米面,乐哈哈地跑去东华门外李家大宅,代替行踪不明的二哥,给自己的皇帝侄子上门提亲;收到信鸽消息后,精通家谱、礼仪以及重臣轶事的十叔高湝也从邺城急忙赶回,把满肚子的八卦杂学,毫无保留地向天子倾囊相授……
他们的动静是如此之大,以至于露布文告还没有从中书省发出,流言就已经传遍了汴京城的大街小巷:皇帝要结婚了,对对对,皇帝选了李太后的侄女当皇后,马上就要结婚了!自从大齐开国,这还是头一次见到天子娶新妇,快去看快去看,同去同去!
根据校侯们打探回来的消息,京畿百姓把皇帝大婚当成了一场盛大节庆,迫不及待地想要瞧瞧热闹,顺便期待一下可能会有的大赦。高氏皇族的诸多长辈,更是把皇帝纳后看成是打发无聊的绝好机会,跃跃欲试地想要一展拳脚。在京的九叔、十一叔,听到消息后的当天就进宫道贺,在外担任刺史的十二、十三、十四叔,也像雪片似地发来一封封信笺,“臣诚惶诚恐不胜欣喜之至!”
有人快活的同时,也免不了有人凄苦无助。老高家的这件大事,上半年发动政变的六叔高演,还有被先帝除掉的另外两位叔叔,是肯定没办法参与了。不过,长辈对此是绝口不提的,他们之所以对侄子的婚礼如此上心,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忘掉这些帝王家的腌臜事情。
基于同样的理由,高殷的母亲李太后,对婚礼的事情也是异常热情。她秘密派了好几波人去相国寺求签,还遣了贴身宫女到天宝观卜问吉凶,就连本来不必操心的卤簿路线等事,也都不厌其烦地再三过问。高殷那几个在京充任闲职的舅舅,忽然间就忙了起来,整天被太后妹妹呼来唤去,就像弹棋一样在皇城与大宅之间不停往返……
高殷不禁怀疑,再这样下去的话,恐怕李家人对慈宁殿的熟悉程度,就要比他这个皇城之主更深了。如果李太后只是自己忙自己的,那倒也罢,可是结婚这种事情,新郎官肯定不能置身事外。时间紧、工作多,门下省、尚书省祠部和内谒者局虽说已经非常努力,纰漏仍是层出不穷,这些事情一旦传入太后的耳中,高殷就得在坤宁殿乖乖待好,跪迎母亲来临。
大齐天子政务之外的最后一点余暇,至此消失。有些时候,太后甚至等不及内朝散会,就带着一众侍女黄门赶了过来,弄的海瑞、杨愔不得不改走后门。她和这几位相公,尤其是长广王高湛彼此心照不宣、从不碰面,哪怕近的能互相看到人影,也从不打招呼寒暄。在这方面,她和软禁在后宫的娄太皇太后,真可谓是两个极端。
高殷父皇还在的时候,李太后就从来没有干预过朝政。对她来说,十月份以来的那些军政大事,无论许蔡民变还是大同烽火,都不该由一个妇道人家去操心。她的注意力全放在了自己的儿子身上,一心只盼着高殷能否在纳后礼上风风光光,从而让满朝文武乃至天下百姓,从今往后一提起这次大婚,就竖直了大拇指赞不绝口。
十一月以前,李太后极少主动去找皇帝,都是高殷在心情好的时候,主动去慈宁殿请安。十一月份以后,她每天都会来到东暖阁,一坐往往就是半个时辰。婚前、婚礼、和婚后的那些事情,做母亲的一说起来就停不下嘴,要是牵涉到了礼仪人情,那更是会反反复复地讨论多次,主意一改再改。
例如说,使节代替皇帝去李家大宅亲迎新娘的时候,舅父与表兄弟们究竟是应该跪拜,还是像平常人家那样拍手欢呼?新郎官既然没有亲去,那么娘家人假意棒打新郎的这个习俗,到底是摒弃不用,还是照着惯例保留下来……
李太后可以笑盈盈地看着高殷,握住儿子的手一直念叨下去。说到最后,她的掌心往往已经变得滚烫,而她的思绪,也早已飞到了父皇尚未登基的时候,那段已经不会再回来的过去时光。十一月十五那天,太后触景生情,当着高殷的面,非常罕见地说出了埋藏已久的心里话:
“你父皇去亲迎新妇的那天,文襄先皇也一起过去凑了热闹,”李太后望着御座旁的蟠龙钮黄铜香炉,自从政变结束以来,语气难得地变得轻柔温馨:
“先皇很喜欢开玩笑。他鼓动李家的年轻后辈,十多个人先是举着细杆追打新郎,接着又往地上不停歇地扔鞭炮,院子里呀,那真是比赛马场还要热闹。老身当时吓得软了双脚,根本连动都动不了,但这可难不住你的父皇,他把我一下子拦腰抱起,一口气就冲到了马车上……”
高洋的妻子李祖娥,情不自禁地露出了微笑。但那已经开始出现皱纹的眼角,分明带着一丝泪光。看着母亲这个样子,高殷的眼睛也有些发酸,他也开始回想父皇尚在汴京的那段日子,尤其是最为狂乱的天保八年。
那时候,父皇已经是终日酗酒,平日的很多行径完全异于常人,甚至做出过把死刑犯绑上大风筝,从高塔推下去试验飞行方法的事情。当面劝谏的六叔、杨愔等重臣全部挨过鞭子,去福宁殿责骂儿子的娄太皇太后,更是被父皇极其粗暴地当面顶撞(当然,事后父皇在慈宁殿外跪了一整夜)……
找遍整座皇城,没有挨过父皇打骂——至少是公开的打骂的,唯有现今的太后李祖娥一人。这要是不能说明他们感情深厚,还有什么可以说明?
兴平元年腊月初六。汴京皇城,坤宁殿西暖阁。
从十一月份开始,高殷就觉得自己不再是自己了。当然了,身为大齐皇帝,他身上作为“天子”的部分,原本就比作为“高殷”的部分要多,每天除去朝会、内朝以及批阅奏章,能自由支配的时间本就很少。但“本就很少”与“完全没有”之间,还是有着云泥之别的。
一切开始于十一月初一。那一天,高殷的四叔平阳王高淹,用皂轮牛车装了羊羔、大雁、美酒以及五谷米面,乐哈哈地跑去东华门外李家大宅,代替行踪不明的二哥,给自己的皇帝侄子上门提亲;收到信鸽消息后,精通家谱、礼仪以及重臣轶事的十叔高湝也从邺城急忙赶回,把满肚子的八卦杂学,毫无保留地向天子倾囊相授……
他们的动静是如此之大,以至于露布文告还没有从中书省发出,流言就已经传遍了汴京城的大街小巷:皇帝要结婚了,对对对,皇帝选了李太后的侄女当皇后,马上就要结婚了!自从大齐开国,这还是头一次见到天子娶新妇,快去看快去看,同去同去!
根据校侯们打探回来的消息,京畿百姓把皇帝大婚当成了一场盛大节庆,迫不及待地想要瞧瞧热闹,顺便期待一下可能会有的大赦。高氏皇族的诸多长辈,更是把皇帝纳后看成是打发无聊的绝好机会,跃跃欲试地想要一展拳脚。在京的九叔、十一叔,听到消息后的当天就进宫道贺,在外担任刺史的十二、十三、十四叔,也像雪片似地发来一封封信笺,“臣诚惶诚恐不胜欣喜之至!”
有人快活的同时,也免不了有人凄苦无助。老高家的这件大事,上半年发动政变的六叔高演,还有被先帝除掉的另外两位叔叔,是肯定没办法参与了。不过,长辈对此是绝口不提的,他们之所以对侄子的婚礼如此上心,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忘掉这些帝王家的腌臜事情。
基于同样的理由,高殷的母亲李太后,对婚礼的事情也是异常热情。她秘密派了好几波人去相国寺求签,还遣了贴身宫女到天宝观卜问吉凶,就连本来不必操心的卤簿路线等事,也都不厌其烦地再三过问。高殷那几个在京充任闲职的舅舅,忽然间就忙了起来,整天被太后妹妹呼来唤去,就像弹棋一样在皇城与大宅之间不停往返……
高殷不禁怀疑,再这样下去的话,恐怕李家人对慈宁殿的熟悉程度,就要比他这个皇城之主更深了。如果李太后只是自己忙自己的,那倒也罢,可是结婚这种事情,新郎官肯定不能置身事外。时间紧、工作多,门下省、尚书省祠部和内谒者局虽说已经非常努力,纰漏仍是层出不穷,这些事情一旦传入太后的耳中,高殷就得在坤宁殿乖乖待好,跪迎母亲来临。
大齐天子政务之外的最后一点余暇,至此消失。有些时候,太后甚至等不及内朝散会,就带着一众侍女黄门赶了过来,弄的海瑞、杨愔不得不改走后门。她和这几位相公,尤其是长广王高湛彼此心照不宣、从不碰面,哪怕近的能互相看到人影,也从不打招呼寒暄。在这方面,她和软禁在后宫的娄太皇太后,真可谓是两个极端。
高殷父皇还在的时候,李太后就从来没有干预过朝政。对她来说,十月份以来的那些军政大事,无论许蔡民变还是大同烽火,都不该由一个妇道人家去操心。她的注意力全放在了自己的儿子身上,一心只盼着高殷能否在纳后礼上风风光光,从而让满朝文武乃至天下百姓,从今往后一提起这次大婚,就竖直了大拇指赞不绝口。
十一月以前,李太后极少主动去找皇帝,都是高殷在心情好的时候,主动去慈宁殿请安。十一月份以后,她每天都会来到东暖阁,一坐往往就是半个时辰。婚前、婚礼、和婚后的那些事情,做母亲的一说起来就停不下嘴,要是牵涉到了礼仪人情,那更是会反反复复地讨论多次,主意一改再改。
例如说,使节代替皇帝去李家大宅亲迎新娘的时候,舅父与表兄弟们究竟是应该跪拜,还是像平常人家那样拍手欢呼?新郎官既然没有亲去,那么娘家人假意棒打新郎的这个习俗,到底是摒弃不用,还是照着惯例保留下来……
李太后可以笑盈盈地看着高殷,握住儿子的手一直念叨下去。说到最后,她的掌心往往已经变得滚烫,而她的思绪,也早已飞到了父皇尚未登基的时候,那段已经不会再回来的过去时光。十一月十五那天,太后触景生情,当着高殷的面,非常罕见地说出了埋藏已久的心里话:
“你父皇去亲迎新妇的那天,文襄先皇也一起过去凑了热闹,”李太后望着御座旁的蟠龙钮黄铜香炉,自从政变结束以来,语气难得地变得轻柔温馨:
“先皇很喜欢开玩笑。他鼓动李家的年轻后辈,十多个人先是举着细杆追打新郎,接着又往地上不停歇地扔鞭炮,院子里呀,那真是比赛马场还要热闹。老身当时吓得软了双脚,根本连动都动不了,但这可难不住你的父皇,他把我一下子拦腰抱起,一口气就冲到了马车上……”
高洋的妻子李祖娥,情不自禁地露出了微笑。但那已经开始出现皱纹的眼角,分明带着一丝泪光。看着母亲这个样子,高殷的眼睛也有些发酸,他也开始回想父皇尚在汴京的那段日子,尤其是最为狂乱的天保八年。
那时候,父皇已经是终日酗酒,平日的很多行径完全异于常人,甚至做出过把死刑犯绑上大风筝,从高塔推下去试验飞行方法的事情。当面劝谏的六叔、杨愔等重臣全部挨过鞭子,去福宁殿责骂儿子的娄太皇太后,更是被父皇极其粗暴地当面顶撞(当然,事后父皇在慈宁殿外跪了一整夜)……
找遍整座皇城,没有挨过父皇打骂——至少是公开的打骂的,唯有现今的太后李祖娥一人。这要是不能说明他们感情深厚,还有什么可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