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shuqubook.com,大秦帝国风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光阴似箭,李斯师从荀况已经8年了,学业精进,才能大长。
适逢秦国吕不韦励精图治、秦国想要寻访荀子徒弟作秦王老师的消息传来,李斯动了心思----也想去试试身手,李斯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荀况。
荀子听完李斯的话,半天没言语。
“这件事我不能去阻止你,哪里有老师妨碍学生发展的道理?你来这里也8年多了,学业方面为师是放心的、能力方面也没的说。可是,我心里对这件事却一直不踏实、却也说不清楚是什么道理。-------”
“另外,李斯你要把自己的想法跟家里人多商量,楚湘那里也要安顿好才是。”
李斯:师傅,弟子现在五经之中,只有《易传》不甚明了,或着说是完全不懂,还请师傅赐教----难道真的命有定数吗?---
荀子:欲通《易传》,需懂阴阳,这个是连孔子编辑《易传》时,也没有真正搞懂的事,一般人自然就更不明了。为师不愿意对此发表意见,不是怕露丑,主要是还没有考虑成熟,立论一出,将天下大乱-----今日徒儿问起,就浅析一二吧---这个还是需要共同探讨----
世间人类、鸟兽或跳跃或飞腾、本属同源。草木不动,其繁衍的速度和广度却远胜于动物。星辰运行、寒暑消长,世间万物、万事都有一定规律可循,这就是天道。
人从生到死、或贫或富、或贵或贱、或喜或忧、或乐或悲,我们也总想探求其中的规律,也就是人道。
人道必遵循天道,人道可废、天道永存。何为人道?损不足以补有余者也!何为天道,损有余以补不足者也!故天道规矩人道。
人为万物之灵,对人类来说:吃穿用度、繁衍生息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历法!没有历法,就无法安排生产、生活,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天年寿命。
早期的古人立于大地,观察日月饶地周行(地心说),以太阳的一次升起或下落为一日,以月亮的一次盈满(望)或全亏(朔)为一月,以日圭测量的日影最长(夏至)或最短(冬至)或不长不短(春分或秋分)的一个循环为一年。这个历法不断地推演、完善,终于成了今天的样子,但是显然还有不足,人们始终还在不断修正和完善它。
人们观察太阳的运动,发现太阳的一个循环是65日多余出三个时辰(6小时),每隔四年增加一天(4小时)就能调整过来。而太阳的一个周期约为月相的十二个循环(60日),即每年十二个月,每月0日,每日设为1个时辰。先民观测月相的变化,发现它一个周期(一个月)约9.5天,1个月为54天或55天,比阳历年少了11天左右(10天—1天)。
若是任由农历和阳历间的天数如此相差下去,那就必然会出现春节在夏天过的现象。因此,为使得春节在阳历的时间能保持相对稳定,农历采取了“19年7闰”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加上7个闰年。这样,如果上一个农历年没有闰月,那么下一年的春节就会比上年提前11天左右;如果上年农历有闰月,下一年的春节就会比上年推迟19天左右。[增加的这个月为闰月。因此农历的闰年为1个月。通过这种调整,19年内,阴历比阳历少了11*19=09天,但通过7个闰月找回了7*0=10天,大体均衡。以上为现代农历,战国时期的历法应当远较现代简陋。
人们把一个月(农历)的上半月称为”节”、下半月称为“气”,故有4节气。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候4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人们观察北斗的运行,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个月。
... -->>
光阴似箭,李斯师从荀况已经8年了,学业精进,才能大长。
适逢秦国吕不韦励精图治、秦国想要寻访荀子徒弟作秦王老师的消息传来,李斯动了心思----也想去试试身手,李斯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荀况。
荀子听完李斯的话,半天没言语。
“这件事我不能去阻止你,哪里有老师妨碍学生发展的道理?你来这里也8年多了,学业方面为师是放心的、能力方面也没的说。可是,我心里对这件事却一直不踏实、却也说不清楚是什么道理。-------”
“另外,李斯你要把自己的想法跟家里人多商量,楚湘那里也要安顿好才是。”
李斯:师傅,弟子现在五经之中,只有《易传》不甚明了,或着说是完全不懂,还请师傅赐教----难道真的命有定数吗?---
荀子:欲通《易传》,需懂阴阳,这个是连孔子编辑《易传》时,也没有真正搞懂的事,一般人自然就更不明了。为师不愿意对此发表意见,不是怕露丑,主要是还没有考虑成熟,立论一出,将天下大乱-----今日徒儿问起,就浅析一二吧---这个还是需要共同探讨----
世间人类、鸟兽或跳跃或飞腾、本属同源。草木不动,其繁衍的速度和广度却远胜于动物。星辰运行、寒暑消长,世间万物、万事都有一定规律可循,这就是天道。
人从生到死、或贫或富、或贵或贱、或喜或忧、或乐或悲,我们也总想探求其中的规律,也就是人道。
人道必遵循天道,人道可废、天道永存。何为人道?损不足以补有余者也!何为天道,损有余以补不足者也!故天道规矩人道。
人为万物之灵,对人类来说:吃穿用度、繁衍生息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历法!没有历法,就无法安排生产、生活,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天年寿命。
早期的古人立于大地,观察日月饶地周行(地心说),以太阳的一次升起或下落为一日,以月亮的一次盈满(望)或全亏(朔)为一月,以日圭测量的日影最长(夏至)或最短(冬至)或不长不短(春分或秋分)的一个循环为一年。这个历法不断地推演、完善,终于成了今天的样子,但是显然还有不足,人们始终还在不断修正和完善它。
人们观察太阳的运动,发现太阳的一个循环是65日多余出三个时辰(6小时),每隔四年增加一天(4小时)就能调整过来。而太阳的一个周期约为月相的十二个循环(60日),即每年十二个月,每月0日,每日设为1个时辰。先民观测月相的变化,发现它一个周期(一个月)约9.5天,1个月为54天或55天,比阳历年少了11天左右(10天—1天)。
若是任由农历和阳历间的天数如此相差下去,那就必然会出现春节在夏天过的现象。因此,为使得春节在阳历的时间能保持相对稳定,农历采取了“19年7闰”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加上7个闰年。这样,如果上一个农历年没有闰月,那么下一年的春节就会比上年提前11天左右;如果上年农历有闰月,下一年的春节就会比上年推迟19天左右。[增加的这个月为闰月。因此农历的闰年为1个月。通过这种调整,19年内,阴历比阳历少了11*19=09天,但通过7个闰月找回了7*0=10天,大体均衡。以上为现代农历,战国时期的历法应当远较现代简陋。
人们把一个月(农历)的上半月称为”节”、下半月称为“气”,故有4节气。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候4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人们观察北斗的运行,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个月。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