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网 www.shuqubook.com,明末之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崇祯满面疑虑,复向李啸问道:“你这条建议,今年年初,曾有武生李琎者,曾向朕上疏章奏过,说要让朕括刮江南富户,令报名输官,行首实籍没之法,以实国库之虚。结果,却是朝野反对之语汹汹,多名朝臣欲将李琎下刑部拿问,幸得朕念李琎有直言之功,才只将他流放了事。李啸若这般行事,朕只恐你在朝中,再难立足矣。”
李啸听了崇祯这般疑虑重重的问语,一时也陷于沉默。
略读过一点明史的他,知道崇祯所说,并非虚言,就在今年三月,那武生李琎,向崇祯提出这条让江南富户输纳税银的建议后,朝廷中,几乎所有家有产业的官员都在强烈反对,尤其是首辅温体仁,大学士钱士升,御史詹尔选等人,更是言语激烈,定要将李琎拿入刑部大狱,方肯罢手。幸得崇祯一力保全此人,远远流放到云南,方了此事。
这些人的观点,以钱士升的上疏最为有代表性,他在疏章中说:“自给事中陈启新,说出攻击士子,请停科举等荒谬言论以来,朝廷中,多有小人这般口出狂言,以为邀宠之阶。其中,尤以李琎最为荒诞放肆,说什么江南富户多近百万之家,却输纳税款几近于无,实是荒谬之言也。其实以臣观之,富户所担之责甚重,实不宜再多加税款矣。且郡邑有富家,乃贫民衣食之源也。地方水旱,有司令富户出钱粟,均粜济饥,一遇寇警,则令助城保御,此皆为富户之功也。若陛下信李琎之谬论,则江南自此不安矣!需知此议一倡,众无赖亡命相率与富家为难,富户若败,岂非欲把全天下之贫民百姓,皆变成流寇以荼毒国家么?”(注:为读者更好理解,此处与《崇祯实录》中略有出入,语句也更直白了些。)
李啸当然知道,自已这样做,几乎是与整个朝廷官员在作对。毕竟朝堂之中,多为江南之地的官员,且基本上所有的官员,家中私下都有产业,在他们看来,这个可恶的李啸,此法却是要拿他们开刀无疑。故所有的朝臣,皆会立刻对李啸群起而攻之。
读过前世历史的李啸知道,这些人,虽然说得自已这般大义凛然,一副忧国忧民之状,只是李啸心知,表面上道德君子的他们,真实情况是个什么货色。
好面子又多疑的崇祯,拿他们没办法,只是后来入京的李闯,却不象崇祯那么软弱仁慈,而是直接拿他们当猪杀,仅仅拷掠京中官员与富户,便拿获了7000万两银子,李自成等人瞬间变成暴发户。
而后来清兵在攻破江南时,随便从一个地主豪绅家内掠走的银子,也在十几万至二十万两以上。
而与之相比,李自成在查抄明朝国库之时,却仅仅只获得了二千三百多两银子,另有一些金带犀杯衣服之类。李自成大怒,以为库卒私藏了金银,遂拿守库官员赵士锦来问,结果赵士锦答道,国库中只剩这点银子了,其中的二千两,准作巩附马家公主造坟之用,待他具状来领,即应发去。另三百两,则是宝元局易钱银得来的三百两,要作为守城的军资。
听了消息的李自成,长叹一声,默然而去。
而后来逃出闯军,并把这件事记录在《崇祯野获编》中的赵士锦,则在书中感慨了一句:“呜呼,国家之贫,乃至于此!“
回想历史,李啸心下喟然长叹。
归根到底,那些富得流油的豪商巨贾,朝中权贵,之所以一直到明亡都不肯纳税资国,还是崇祯自缚手脚,没有主见,又太过软弱的缘故,才这般被群臣算计利用并抛弃叛变。
最终,崇祯自挂煤山,大明正朔遂亡。史书记载,似乎此时的他才开始后悔并愤怒,说出了文臣个个可杀的气话,只不过,在这个时候才来后悔,又有什么用呢。
也许,对于这帮人,只有清鞑子与李闯王那冰冷锋利的刀锋,才能让他们真诚主动的缴纳税粮,再不敢有半句反对之词。
这便是所谓的不见棺材不掉泪吧。
李啸明白自已的处境。
若他单枪匹马去与一众朝臣作对,他相信,自已的结局,并不会比陈启新或李琎更好。
只是,饶是如此困局,李啸却不想就此放弃自已的想法。
因为他知道,若无充足的钱粮供应,纵与清朝议和,想扫灭流寇,亦是十分难办之事。
除非官军能每次战胜流寇后,把全部的流寇都统统杀光,方可不留后患。而要做到这一点,对现在战力仅仅比流寇略高一点的大明官军来说,难度太高。
而如果不能拿出,妥善安置投降流寇与贫苦百姓的切实方法,那么,大明帝国内,大股小股的流寇,将如春日野草一般,割了又长,永远根除不尽。
而流寇不除,大明的内患不彻底解决,想养精蓄锐再与清朝争锋,岂非空谈。
现在崇祯说了这般疑虑之话,李啸也知道,自已再想劝说崇祯这个本性软弱多疑的人,去采纳自已的观点,只会是缘木求鱼。
毕竟对于好面子爱虚名的崇祯来说,要他强硬地站在几乎所有的朝臣对面,实在太为难他了。
看来,只能是欲正人,先正已了。
既然自已的建议,不能在全国范围内得以实施,但若能在山东一省之地,加以解决的话,李啸相信,有这个窗口效应,也许会对现在的艰难状况,加以影响与改变。
李啸在万般无奈之际,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陛下,若担忧此法难行,臣请陛下同意,可将山东一省,交予在下管理,在下可先在山东试行此法,若此法可行,则臣再请陛下行于江南及山西等富户豪贾众多之地,可乎?”
李啸向崇祯诚挚地问道,崇祯却犹然沉默不语。
房间中,一片让人压抑的沉默。
“爱卿,此事重大,还是从长计议方好。”崇祯站起身来,然后对李啸说道:“且容朕与朝臣商议后,再行决定吧。”
李啸心中一沉,满心的希望霎时冻结,最终只得无奈地说道:“臣,谨遵圣命。”
随后,李啸又草草与陪着崇祯饮宴了一阵,崇祯便令曹化淳,亲送李啸回营。
回到永定门瓮地的军营中,李啸心下,却没有半点觐见了皇帝的喜悦,他在心中,却隐隐有说不出的隐忧。
在李啸离去后,崇祯返回了乾清宫,随及召来首辅温体仁来入宫密谈。
崇祯对这位自已最为信任的首辅的意见,还是极为重视的。
在把与李啸所谈的内容,以简略地方式转述给温体仁后,温体仁顿是脸色大变,额上竟似有汗涔涔渗出。
对于让崇祯与清廷以姻亲议和一事,温体仁虽是眉头大皱,却还未加反对,但听到李啸要让崇祯向江南富户收取大额税金以资国库之时,温体仁心下不由得大怒。
... -->>
崇祯满面疑虑,复向李啸问道:“你这条建议,今年年初,曾有武生李琎者,曾向朕上疏章奏过,说要让朕括刮江南富户,令报名输官,行首实籍没之法,以实国库之虚。结果,却是朝野反对之语汹汹,多名朝臣欲将李琎下刑部拿问,幸得朕念李琎有直言之功,才只将他流放了事。李啸若这般行事,朕只恐你在朝中,再难立足矣。”
李啸听了崇祯这般疑虑重重的问语,一时也陷于沉默。
略读过一点明史的他,知道崇祯所说,并非虚言,就在今年三月,那武生李琎,向崇祯提出这条让江南富户输纳税银的建议后,朝廷中,几乎所有家有产业的官员都在强烈反对,尤其是首辅温体仁,大学士钱士升,御史詹尔选等人,更是言语激烈,定要将李琎拿入刑部大狱,方肯罢手。幸得崇祯一力保全此人,远远流放到云南,方了此事。
这些人的观点,以钱士升的上疏最为有代表性,他在疏章中说:“自给事中陈启新,说出攻击士子,请停科举等荒谬言论以来,朝廷中,多有小人这般口出狂言,以为邀宠之阶。其中,尤以李琎最为荒诞放肆,说什么江南富户多近百万之家,却输纳税款几近于无,实是荒谬之言也。其实以臣观之,富户所担之责甚重,实不宜再多加税款矣。且郡邑有富家,乃贫民衣食之源也。地方水旱,有司令富户出钱粟,均粜济饥,一遇寇警,则令助城保御,此皆为富户之功也。若陛下信李琎之谬论,则江南自此不安矣!需知此议一倡,众无赖亡命相率与富家为难,富户若败,岂非欲把全天下之贫民百姓,皆变成流寇以荼毒国家么?”(注:为读者更好理解,此处与《崇祯实录》中略有出入,语句也更直白了些。)
李啸当然知道,自已这样做,几乎是与整个朝廷官员在作对。毕竟朝堂之中,多为江南之地的官员,且基本上所有的官员,家中私下都有产业,在他们看来,这个可恶的李啸,此法却是要拿他们开刀无疑。故所有的朝臣,皆会立刻对李啸群起而攻之。
读过前世历史的李啸知道,这些人,虽然说得自已这般大义凛然,一副忧国忧民之状,只是李啸心知,表面上道德君子的他们,真实情况是个什么货色。
好面子又多疑的崇祯,拿他们没办法,只是后来入京的李闯,却不象崇祯那么软弱仁慈,而是直接拿他们当猪杀,仅仅拷掠京中官员与富户,便拿获了7000万两银子,李自成等人瞬间变成暴发户。
而后来清兵在攻破江南时,随便从一个地主豪绅家内掠走的银子,也在十几万至二十万两以上。
而与之相比,李自成在查抄明朝国库之时,却仅仅只获得了二千三百多两银子,另有一些金带犀杯衣服之类。李自成大怒,以为库卒私藏了金银,遂拿守库官员赵士锦来问,结果赵士锦答道,国库中只剩这点银子了,其中的二千两,准作巩附马家公主造坟之用,待他具状来领,即应发去。另三百两,则是宝元局易钱银得来的三百两,要作为守城的军资。
听了消息的李自成,长叹一声,默然而去。
而后来逃出闯军,并把这件事记录在《崇祯野获编》中的赵士锦,则在书中感慨了一句:“呜呼,国家之贫,乃至于此!“
回想历史,李啸心下喟然长叹。
归根到底,那些富得流油的豪商巨贾,朝中权贵,之所以一直到明亡都不肯纳税资国,还是崇祯自缚手脚,没有主见,又太过软弱的缘故,才这般被群臣算计利用并抛弃叛变。
最终,崇祯自挂煤山,大明正朔遂亡。史书记载,似乎此时的他才开始后悔并愤怒,说出了文臣个个可杀的气话,只不过,在这个时候才来后悔,又有什么用呢。
也许,对于这帮人,只有清鞑子与李闯王那冰冷锋利的刀锋,才能让他们真诚主动的缴纳税粮,再不敢有半句反对之词。
这便是所谓的不见棺材不掉泪吧。
李啸明白自已的处境。
若他单枪匹马去与一众朝臣作对,他相信,自已的结局,并不会比陈启新或李琎更好。
只是,饶是如此困局,李啸却不想就此放弃自已的想法。
因为他知道,若无充足的钱粮供应,纵与清朝议和,想扫灭流寇,亦是十分难办之事。
除非官军能每次战胜流寇后,把全部的流寇都统统杀光,方可不留后患。而要做到这一点,对现在战力仅仅比流寇略高一点的大明官军来说,难度太高。
而如果不能拿出,妥善安置投降流寇与贫苦百姓的切实方法,那么,大明帝国内,大股小股的流寇,将如春日野草一般,割了又长,永远根除不尽。
而流寇不除,大明的内患不彻底解决,想养精蓄锐再与清朝争锋,岂非空谈。
现在崇祯说了这般疑虑之话,李啸也知道,自已再想劝说崇祯这个本性软弱多疑的人,去采纳自已的观点,只会是缘木求鱼。
毕竟对于好面子爱虚名的崇祯来说,要他强硬地站在几乎所有的朝臣对面,实在太为难他了。
看来,只能是欲正人,先正已了。
既然自已的建议,不能在全国范围内得以实施,但若能在山东一省之地,加以解决的话,李啸相信,有这个窗口效应,也许会对现在的艰难状况,加以影响与改变。
李啸在万般无奈之际,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陛下,若担忧此法难行,臣请陛下同意,可将山东一省,交予在下管理,在下可先在山东试行此法,若此法可行,则臣再请陛下行于江南及山西等富户豪贾众多之地,可乎?”
李啸向崇祯诚挚地问道,崇祯却犹然沉默不语。
房间中,一片让人压抑的沉默。
“爱卿,此事重大,还是从长计议方好。”崇祯站起身来,然后对李啸说道:“且容朕与朝臣商议后,再行决定吧。”
李啸心中一沉,满心的希望霎时冻结,最终只得无奈地说道:“臣,谨遵圣命。”
随后,李啸又草草与陪着崇祯饮宴了一阵,崇祯便令曹化淳,亲送李啸回营。
回到永定门瓮地的军营中,李啸心下,却没有半点觐见了皇帝的喜悦,他在心中,却隐隐有说不出的隐忧。
在李啸离去后,崇祯返回了乾清宫,随及召来首辅温体仁来入宫密谈。
崇祯对这位自已最为信任的首辅的意见,还是极为重视的。
在把与李啸所谈的内容,以简略地方式转述给温体仁后,温体仁顿是脸色大变,额上竟似有汗涔涔渗出。
对于让崇祯与清廷以姻亲议和一事,温体仁虽是眉头大皱,却还未加反对,但听到李啸要让崇祯向江南富户收取大额税金以资国库之时,温体仁心下不由得大怒。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