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网 www.shuqubook.com,明末之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bsp; 渐渐的,他的脸上,开始显露淡淡笑容,不过,崇祯面上的疑虑之色,却还是极多。
“文弱,那李啸说,他之所以来不及奏报,便紧急出兵朝鲜,却也多有不得已之处。文弱对此有何看法?”
“陛下,李啸之言,臣亦然之。那郑芝龙的奏章中说,李啸私自出兵朝鲜,攻伐台湾,是为目无朝廷,擅动刀兵之罪状。依臣看来,这两件事,李啸未及时禀明皇上与朝廷,是其过错。但是,恕臣直言,当时朝鲜战事何其紧急,那国王李倧,手下军兵皆已溃败,连王城汉阳都丢了,只得在南汉山城中苟延残喘,可谓命悬一线,危如累卵。若非李啸及时出兵,前去援救朝鲜,只怕现在的朝鲜,早已向清虏投降,完全成了清虏的附庸了。若是这般,则相当于我大明,被清人生生斩去一臂矣!故臣认为,李啸此举,非但无过,而是有大功于社稷啊。”
杨嗣昌说到这里,偷眼向崇祯望去,发现崇祯脸色稍缓,竟微不可见地点了点头。
“李啸这次出征朝鲜,保住我大明最忠实的藩属之国,朕当日亦对其大加嘉赏,并加封其为赤凤伯,可谓恩宠有加。只是他不向朕与兵部奏报,擅自出兵攻伐台湾,那李啸的解释,朕却甚疑之。”崇祯说完,轻叹了一声。
“哦,皇上何出此言?”
“那李啸在信中说,他这次出兵台湾,之所以事先未向朝廷禀报,是因为他觉得这次出兵台湾,山遥路远,又要与西方强国西班牙与荷兰交战,可谓前途茫茫,胜负难知。故他料定,若上报朝廷之后,朝廷定然对其出兵台湾之事极为疑虑,从而久拖不决,以至迨误战机。故才自作决定,私自出兵,成则为大明开疆辟土,败则可独揽过错于已身。唉,李啸的说辞,朕感觉十分牵强,却不知文弱如何看待?”
“陛下,以臣看来,李啸此举,虽多有过错,却亦是无奈之举,想当年,那奴尔哈赤势力未曾壮大之时,辽东官员觉其异心,便曾私下奏禀朝廷,望早征此獠,以绝后患。不料朝廷对此事却极不看重,久拖不决,以致奴尔哈赤不断坐大,终于一统女真诸部,成立伪金,与我大明对抗至今。那李啸乃是聪明决断之人,定是考虑到这奏折一上,那诸多朝臣,虽不能做成一事,却亦完全可以大拖后腿,以致让李啸可能如当日征伐伪金一般,等个数年都没个结果。这样一来,这台湾之地,怕是不知何日,方可成为我大明国土啊。”
杨嗣昌的这番话,让崇祯脸色愈发缓和,随后却又长叹了一口气。
崇祯作为一国之君,其实亦是对大明朝拖拉迁延的办事风格,十分厌恶与反感,只是这办事风气,已历数代,早已是积蔽良久,孰可骤除,李啸能有这番思虑,虽有过错,却也不好苟责于他。
“文弱,那朕再问你,那李啸在拿下台湾后,竟不向朝廷奏报此事,而是暗自隐瞒,私设官吏,这般悖逆行径,朕心下十分不满。李啸却在信中说,是因为台湾初定,人心不服,各地动乱频起,他才因此决定,先行自设官员来管理台湾,待局势彻底稳定后,再向朝廷奏报。李啸这般说法,文弱却又如何作何观想?”崇祯目光灼灼地向杨嗣昌低声问道。
杨嗣昌能明显感觉到皇帝眼神中的不善,心里不觉哆嗦了一下。
其实,说实话,对于这一点,他对于李啸也是十分不满意的。
因为,哪怕台湾再动乱,在已成为大明国土的前提下,李啸也应该先向朝廷禀明,让朝廷来做决断。而他这样的做法,实在是费力不讨好,可以说是授人以柄,送辫子让人揪,李啸这般做法,实为十分不智矣。
于是,他略一沉吟后,便硬着头皮向崇祯皇帝奏禀道:“陛下,李啸攻伐台湾,未向朝廷禀报,在下在想,这李啸虽是能征惯战之少年名将,但对于具体要如何处置台湾事宜,还是十分生疏草率。现在李啸既然已作了解释,还望皇上宽大处置方好。“
听了杨嗣昌的话语,崇祯脸上泛起笑容,他对杨嗣昌沉声说道:“若是这样,那朕念李啸初犯,就不追其责了。至于说李啸走私一事,先前朕已做过决断,此事便就此放过。而李啸与郑芝龙争夺对日贸易之事,更是多为个人私怨,对于这些,朕也就大事化小,不予追究了。”
“皇上仁德大度,实是英明之君。“
听了崇祯这句话,杨嗣昌一直紧绷的心弦,顿时放松了很多。
“文弱,前几日,首辅刘宇亮对朕说,他要让朕对李啸实施三条计策,分别为派驻监军,由朝廷向台湾派驻官员,以及分割李啸部下至他部将领处,以此来控制削弱李啸。朕听闻后,心下未决,却不知杨爱卿以为然否?“
刚刚心下放松的杨嗣昌,听了崇祯这句话,顿是脸色大变。
“皇上,万万不可!“杨嗣昌急急奏禀道:”李啸乃是国朝难得之良将,又是极其聪明,皇上若使出这三计,却是自显猜疑之象,以致后果莫测矣!“
“哼,文弱你为何这般说话?!那刘季龙也说了,李啸纵然对国有功,亦是国朝将领,怎么其他各部将领能派监军,那李啸却派不得,是何道理?!”崇祯脸上十分难看,他怒喝着继续说道:“况且,现在朝廷已不追究其责任,只是要重新安派官员来治理台湾,难道李啸还定要阻挠不成?!莫非他身为大明臣子,不为国家与朝廷作想,却反而还要朕事事顺他心意方可么?!”
杨嗣昌心里无言隐痛,他沉声道:“皇上,李啸这般行事,实是多有苦衷。况且国朝正是用人之际,如何能把李啸当成一般将领来看待!在下只怕,那李啸千辛万苦开疆辟土,未点封赏未得,却反而被皇上这样猜疑,那李啸万一心下生忿,激起事来,皇上又该如何收拾啊!”
“你,你竞这般认为。”听了杨嗣昌的话,崇祯顿是脸现惶然之色,他低声道:“那依文弱之见,朕却该如何对待李啸,方为合适呢?”
“陛下,若依在下之见,陛下需对李啸大加封赏,以褒其开疆辟土之功,然后将那台湾,如登州一般,赐予其自行治理,朝廷只需按进收取赋税便可。而派出监军一事,则断不可使。同时,需得对李啸旁敲侧击,让他知晓过错,以免将来再犯。如此一来,那李啸乃是极其聪明之人,必定会对皇上由衷感激,同时亦会心生惕然,不会再犯这般轻慢朝廷之过错了。”
杨嗣昌说完,一脸期盼地望向,龙椅上脸色复杂的崇祯。
bsp; 渐渐的,他的脸上,开始显露淡淡笑容,不过,崇祯面上的疑虑之色,却还是极多。
“文弱,那李啸说,他之所以来不及奏报,便紧急出兵朝鲜,却也多有不得已之处。文弱对此有何看法?”
“陛下,李啸之言,臣亦然之。那郑芝龙的奏章中说,李啸私自出兵朝鲜,攻伐台湾,是为目无朝廷,擅动刀兵之罪状。依臣看来,这两件事,李啸未及时禀明皇上与朝廷,是其过错。但是,恕臣直言,当时朝鲜战事何其紧急,那国王李倧,手下军兵皆已溃败,连王城汉阳都丢了,只得在南汉山城中苟延残喘,可谓命悬一线,危如累卵。若非李啸及时出兵,前去援救朝鲜,只怕现在的朝鲜,早已向清虏投降,完全成了清虏的附庸了。若是这般,则相当于我大明,被清人生生斩去一臂矣!故臣认为,李啸此举,非但无过,而是有大功于社稷啊。”
杨嗣昌说到这里,偷眼向崇祯望去,发现崇祯脸色稍缓,竟微不可见地点了点头。
“李啸这次出征朝鲜,保住我大明最忠实的藩属之国,朕当日亦对其大加嘉赏,并加封其为赤凤伯,可谓恩宠有加。只是他不向朕与兵部奏报,擅自出兵攻伐台湾,那李啸的解释,朕却甚疑之。”崇祯说完,轻叹了一声。
“哦,皇上何出此言?”
“那李啸在信中说,他这次出兵台湾,之所以事先未向朝廷禀报,是因为他觉得这次出兵台湾,山遥路远,又要与西方强国西班牙与荷兰交战,可谓前途茫茫,胜负难知。故他料定,若上报朝廷之后,朝廷定然对其出兵台湾之事极为疑虑,从而久拖不决,以至迨误战机。故才自作决定,私自出兵,成则为大明开疆辟土,败则可独揽过错于已身。唉,李啸的说辞,朕感觉十分牵强,却不知文弱如何看待?”
“陛下,以臣看来,李啸此举,虽多有过错,却亦是无奈之举,想当年,那奴尔哈赤势力未曾壮大之时,辽东官员觉其异心,便曾私下奏禀朝廷,望早征此獠,以绝后患。不料朝廷对此事却极不看重,久拖不决,以致奴尔哈赤不断坐大,终于一统女真诸部,成立伪金,与我大明对抗至今。那李啸乃是聪明决断之人,定是考虑到这奏折一上,那诸多朝臣,虽不能做成一事,却亦完全可以大拖后腿,以致让李啸可能如当日征伐伪金一般,等个数年都没个结果。这样一来,这台湾之地,怕是不知何日,方可成为我大明国土啊。”
杨嗣昌的这番话,让崇祯脸色愈发缓和,随后却又长叹了一口气。
崇祯作为一国之君,其实亦是对大明朝拖拉迁延的办事风格,十分厌恶与反感,只是这办事风气,已历数代,早已是积蔽良久,孰可骤除,李啸能有这番思虑,虽有过错,却也不好苟责于他。
“文弱,那朕再问你,那李啸在拿下台湾后,竟不向朝廷奏报此事,而是暗自隐瞒,私设官吏,这般悖逆行径,朕心下十分不满。李啸却在信中说,是因为台湾初定,人心不服,各地动乱频起,他才因此决定,先行自设官员来管理台湾,待局势彻底稳定后,再向朝廷奏报。李啸这般说法,文弱却又如何作何观想?”崇祯目光灼灼地向杨嗣昌低声问道。
杨嗣昌能明显感觉到皇帝眼神中的不善,心里不觉哆嗦了一下。
其实,说实话,对于这一点,他对于李啸也是十分不满意的。
因为,哪怕台湾再动乱,在已成为大明国土的前提下,李啸也应该先向朝廷禀明,让朝廷来做决断。而他这样的做法,实在是费力不讨好,可以说是授人以柄,送辫子让人揪,李啸这般做法,实为十分不智矣。
于是,他略一沉吟后,便硬着头皮向崇祯皇帝奏禀道:“陛下,李啸攻伐台湾,未向朝廷禀报,在下在想,这李啸虽是能征惯战之少年名将,但对于具体要如何处置台湾事宜,还是十分生疏草率。现在李啸既然已作了解释,还望皇上宽大处置方好。“
听了杨嗣昌的话语,崇祯脸上泛起笑容,他对杨嗣昌沉声说道:“若是这样,那朕念李啸初犯,就不追其责了。至于说李啸走私一事,先前朕已做过决断,此事便就此放过。而李啸与郑芝龙争夺对日贸易之事,更是多为个人私怨,对于这些,朕也就大事化小,不予追究了。”
“皇上仁德大度,实是英明之君。“
听了崇祯这句话,杨嗣昌一直紧绷的心弦,顿时放松了很多。
“文弱,前几日,首辅刘宇亮对朕说,他要让朕对李啸实施三条计策,分别为派驻监军,由朝廷向台湾派驻官员,以及分割李啸部下至他部将领处,以此来控制削弱李啸。朕听闻后,心下未决,却不知杨爱卿以为然否?“
刚刚心下放松的杨嗣昌,听了崇祯这句话,顿是脸色大变。
“皇上,万万不可!“杨嗣昌急急奏禀道:”李啸乃是国朝难得之良将,又是极其聪明,皇上若使出这三计,却是自显猜疑之象,以致后果莫测矣!“
“哼,文弱你为何这般说话?!那刘季龙也说了,李啸纵然对国有功,亦是国朝将领,怎么其他各部将领能派监军,那李啸却派不得,是何道理?!”崇祯脸上十分难看,他怒喝着继续说道:“况且,现在朝廷已不追究其责任,只是要重新安派官员来治理台湾,难道李啸还定要阻挠不成?!莫非他身为大明臣子,不为国家与朝廷作想,却反而还要朕事事顺他心意方可么?!”
杨嗣昌心里无言隐痛,他沉声道:“皇上,李啸这般行事,实是多有苦衷。况且国朝正是用人之际,如何能把李啸当成一般将领来看待!在下只怕,那李啸千辛万苦开疆辟土,未点封赏未得,却反而被皇上这样猜疑,那李啸万一心下生忿,激起事来,皇上又该如何收拾啊!”
“你,你竞这般认为。”听了杨嗣昌的话,崇祯顿是脸现惶然之色,他低声道:“那依文弱之见,朕却该如何对待李啸,方为合适呢?”
“陛下,若依在下之见,陛下需对李啸大加封赏,以褒其开疆辟土之功,然后将那台湾,如登州一般,赐予其自行治理,朝廷只需按进收取赋税便可。而派出监军一事,则断不可使。同时,需得对李啸旁敲侧击,让他知晓过错,以免将来再犯。如此一来,那李啸乃是极其聪明之人,必定会对皇上由衷感激,同时亦会心生惕然,不会再犯这般轻慢朝廷之过错了。”
杨嗣昌说完,一脸期盼地望向,龙椅上脸色复杂的崇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