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突破与崩塌(1) (2/2)
书趣网 www.shuqubook.com,成为乔布斯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此绝大部分人在他生命中都是可有可无的。比如费尔南德斯和科特克,这两个人在3年前对他很重要,但按照史蒂夫的思维,他们现在已经没那么重要了,当务之急是要奖励目前对苹果有重大贡献的员工。由于工作的繁重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史蒂夫的预期,他只能用非常冷血的思维去衡量别人的价值,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这种冷血让他付出了沉重的情感代价,诸如费尔南德斯和科特克这样的人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冷落,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史蒂夫的行为让他在公司成了孤家寡人,他尚未意识到在公司有真正的盟友是多么重要。这个盲点终有一天让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苹果公司上市后,史蒂夫的身价高达2.56亿美元,媒体大肆报道这个数字,再加上苹果公司停车场里新出现的奢华跑车、无意中聊起的乡村别墅和昂贵的度假计划,无不让人感到上市成了一道分水岭,一些人混得风生水起,另一些人却依然灰头土脸。从1977年寥寥数人的小公司成长为1981年夏天2900人的大公司,苹果公司其实隐患重重,布满裂痕。1980年秋天,员工人数在3个月内翻了一倍。苹果的“老前辈”们看不起新来的人,喜欢把这3个月称为“愚蠢的扩张期”。
史蒂夫不会故意炫富,但他却在其他方面加剧了公司的分裂。简单来说,苹果的员工分成了两拨,一拨人主要负责继续打磨Apple II,让Apple II源源不断地产生收入;另一拨人则负责研发新产品。Apple II是公司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负责Apple II的团队不断改善机器的性能、增加其功能;不断铺设、扩展零售渠道,建立起多达几百人的经销商队伍;与软件开发商合作,让他们编写更多实用的软件,吸引更多的消费者;着手开发后续机型,比如Apple IIe和Apple II GS。他们的工作卓有成效:Apple II风靡市场十几年,直到1993年才退出市场,各种机型的销量加在一起将近600万台。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公司靠着沃兹设计的这台机器实现了高速增长。直到1988年,麦金塔的销售收入才第一次超过Apple II。
史蒂夫的官方职责是带领产品开发团队,没过多久,他就不再关心Apple II了。他从骨子里觉得,苹果急需新的产品,因为电脑产业变化如此之快,如果公司不能够与时俱进,只是对Apple II修修补补的话,很快就会被行业淘汰。他非常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任何称职的工程师和销售都应该跟着他干,创造下一代一鸣惊人的产品。史蒂夫狭隘的看法并没有给予硬件和软件工程师足够的尊重,对沃兹来说更是莫大的侮辱,最终沃兹选择继续留在Apple II团队,没有去麦金塔团队。沃兹回忆道,“有些Apple II的工程师在他眼里就好像不存在一样。”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史蒂夫和沃兹不可避免地渐行渐远。
从宏观来看,史蒂夫的想法是对的,公司的确急需新产品。在电脑硬件行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最佳办法就是,在上一个产品到达巅峰的同时,下一个产品已经蓄势待发。马库拉、斯科特和董事会都同意公司急需新产品,最好是为公司白领量身定制的产品。沉睡的巨人IBM也正在研发个人电脑。(IBM的个人电脑1981年夏天才最终问世。)1978年,董事会拨给史蒂夫一笔资金,并配备了一支工程师团队,让他们着手开发Apple II的继任产品。
个人电脑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家都没什么头绪,史蒂夫也不例外。当时他还不明白:伟大的产品都是不断试错的结果,需要不断积累经验、融合各种技术。而他和沃兹的经历却恰恰相反,他们在埋头苦干一段时间后,第一次出击就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推出了电脑产业史无前例的杰出产品。因此史蒂夫想当然地认为产品开发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不过他马上就会发现,在公司的体制下,产品开发并非如此。
此绝大部分人在他生命中都是可有可无的。比如费尔南德斯和科特克,这两个人在3年前对他很重要,但按照史蒂夫的思维,他们现在已经没那么重要了,当务之急是要奖励目前对苹果有重大贡献的员工。由于工作的繁重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史蒂夫的预期,他只能用非常冷血的思维去衡量别人的价值,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这种冷血让他付出了沉重的情感代价,诸如费尔南德斯和科特克这样的人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冷落,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史蒂夫的行为让他在公司成了孤家寡人,他尚未意识到在公司有真正的盟友是多么重要。这个盲点终有一天让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苹果公司上市后,史蒂夫的身价高达2.56亿美元,媒体大肆报道这个数字,再加上苹果公司停车场里新出现的奢华跑车、无意中聊起的乡村别墅和昂贵的度假计划,无不让人感到上市成了一道分水岭,一些人混得风生水起,另一些人却依然灰头土脸。从1977年寥寥数人的小公司成长为1981年夏天2900人的大公司,苹果公司其实隐患重重,布满裂痕。1980年秋天,员工人数在3个月内翻了一倍。苹果的“老前辈”们看不起新来的人,喜欢把这3个月称为“愚蠢的扩张期”。
史蒂夫不会故意炫富,但他却在其他方面加剧了公司的分裂。简单来说,苹果的员工分成了两拨,一拨人主要负责继续打磨Apple II,让Apple II源源不断地产生收入;另一拨人则负责研发新产品。Apple II是公司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负责Apple II的团队不断改善机器的性能、增加其功能;不断铺设、扩展零售渠道,建立起多达几百人的经销商队伍;与软件开发商合作,让他们编写更多实用的软件,吸引更多的消费者;着手开发后续机型,比如Apple IIe和Apple II GS。他们的工作卓有成效:Apple II风靡市场十几年,直到1993年才退出市场,各种机型的销量加在一起将近600万台。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公司靠着沃兹设计的这台机器实现了高速增长。直到1988年,麦金塔的销售收入才第一次超过Apple II。
史蒂夫的官方职责是带领产品开发团队,没过多久,他就不再关心Apple II了。他从骨子里觉得,苹果急需新的产品,因为电脑产业变化如此之快,如果公司不能够与时俱进,只是对Apple II修修补补的话,很快就会被行业淘汰。他非常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任何称职的工程师和销售都应该跟着他干,创造下一代一鸣惊人的产品。史蒂夫狭隘的看法并没有给予硬件和软件工程师足够的尊重,对沃兹来说更是莫大的侮辱,最终沃兹选择继续留在Apple II团队,没有去麦金塔团队。沃兹回忆道,“有些Apple II的工程师在他眼里就好像不存在一样。”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史蒂夫和沃兹不可避免地渐行渐远。
从宏观来看,史蒂夫的想法是对的,公司的确急需新产品。在电脑硬件行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最佳办法就是,在上一个产品到达巅峰的同时,下一个产品已经蓄势待发。马库拉、斯科特和董事会都同意公司急需新产品,最好是为公司白领量身定制的产品。沉睡的巨人IBM也正在研发个人电脑。(IBM的个人电脑1981年夏天才最终问世。)1978年,董事会拨给史蒂夫一笔资金,并配备了一支工程师团队,让他们着手开发Apple II的继任产品。
个人电脑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家都没什么头绪,史蒂夫也不例外。当时他还不明白:伟大的产品都是不断试错的结果,需要不断积累经验、融合各种技术。而他和沃兹的经历却恰恰相反,他们在埋头苦干一段时间后,第一次出击就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推出了电脑产业史无前例的杰出产品。因此史蒂夫想当然地认为产品开发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不过他马上就会发现,在公司的体制下,产品开发并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