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网 www.shuqubook.com,明朝那些事儿(全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严嵩的原则
嘉靖算是消停了,但是大臣们的斗争游戏却刚刚进入高潮,夏言除掉了他的最大对手,夺取了全部的权力,所有人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这一年是嘉靖二十一年(1542),看上去一切都很完美,但他不会想到,崩溃将在最为辉煌的那一刻到来。
毁灭他美好前景的人,叫做严嵩。
严嵩,字惟中,成化十六年(1480)出生,江西袁州府分宜人。
说起此人,实在是大大的有名,从明代开始,他就被人以各种形式,(写入书中、编入戏里)不停地骂,反复地骂,并最终获得了一个荣誉称号——明代第一奸臣。
事实上,在走上那条不归路之前,他曾经是一个勇敢正直,坚持原则的人,而那时,他是夏言的朋友。
如同所有的悲剧一样,严嵩的故事也有着一个喜剧的开头。
应该说严嵩的运气是不错的,他出生时,家里虽不很富,却也算个中产阶级。他的父亲严淮多次参加科举,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到最后实在战斗不动了,就改行当了教书先生。
老子的未竟事业自然是要儿子完成的,刚出生不久的严嵩就此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涯。
严嵩的幼年教育是可以写成启蒙类教科书的,据说他三岁就学会了写字,到六岁就能背诵四书五经,但这些还只是小事,两年之后发生的那件事情才真正引起了轰动。
在这一年,八岁的严嵩因为成绩好,作为优秀童生考入了县学。
看上去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的,那么我们来列举另外两位仁兄进行类比,你就知道其中奥妙:
海瑞,身份:童生,时年二十八岁。
范进,身份:童生,时年五十余岁。
其实这二位兄弟还算是年轻有为的,六七十岁考不上县学的童生大有人在,相比之下,严嵩实在是神童中的神童。
就这样,严嵩一直神童了八年,到了弘治八年(1495),十六岁的严嵩准备参加乡试,包袱都打好了,刚要出发,爹死了。
这实在是让人悲痛的事情,一般这种时候,都会有固定剧本:跳出来一大帮亲戚朋友,说些什么不要悲伤、要正常发挥水平、告慰先人之类的话,然后主人公擦干眼泪,抬头望天,握拳做苦大仇深状,毅然踏上前进的道路。
严嵩的情况大致差不多,只是有一点不同——他没有去考试。不是他过于悲痛不想考,而是不能考——根据明代规定,死了爹的,要在家守制三年。
国家政策是没法违反的,严嵩只好在家待业了三年,三年后,他带着父亲的遗愿和满腔的抱负前往南昌,一举中第,金榜题名。
严嵩的乡试成绩很好,所以对于第二年的会试,他本人十分自信,可事实证明,地方经验放到中央,往往都是不灵的。考试成绩出来后,名落孙山的严嵩叹着气走了回头路。
不要紧,下次一定能够考上!
过了三年,他进京参加第二次考试,几天后,他拿着京城同乡送的慰问品回了家。
神童也好,天才也好,考不上就考不上,说啥也没有用。
失望的严嵩没有放弃,他确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
于是他去考了第三次,这次他不再有任何幻想,考上就好,只要考上就好。
但上天却跟他开了一个玩笑,善意的玩笑。
老天爷可能觉得严嵩先生才学深厚,非要消遣一下他,所以在两次落榜之后,严嵩意外地得知了自己的考试成绩——二甲第二名。
一甲只有三人(状元、榜眼、探花),所以二甲第二,就是全国第五。
这个成绩实在太好了,严嵩惊讶之余大喜过望,他认为,自己的命运将就此彻底改变。
正德元年(1506),严嵩被选为翰林,成为了一名庶吉士,这一年他二十七岁,年少高才,前途远大而光明——光明时间合计三年。
正德四年(1509),严嵩迎来了一个噩耗,他的母亲去世了。
严嵩是一个十分孝顺的人,在父亲死后,母亲含辛茹苦抚养他,供他读书考试,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在,实在是一场人生悲剧。
但凡是个人,遇到这种事都会悲伤,但严嵩却似乎有点过了头,他日夜痛哭,伤心过度,差点送了命,经过紧急抢救才活过来。
这还没完,悲痛至极的严嵩又做出了一个更让人意外的决定,他要辞官回家隐居。
这是一个让人钦佩的抉择,一个前途无量的年轻人,放弃荣华富贵,避开俗世红尘,只为纪念自己未能报恩的母亲。二十七岁的严嵩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严嵩回到了老家隐居,但国家并没有忘记他,朝廷曾多次下旨,希望他回朝中为国效力。
可严嵩拒绝了,他已经过了守制期,却仍拒不入朝,只因为另一个理由:
“奸人当道,在下不堪与之为伍!”
他口中的奸人,就是当年红得发紫的钱宁和江彬,严嵩有他自己的骨气:宁可不当官,也绝不与小人同流合污!
那时的严嵩,是一个正直的人。
但隐居十年之后,他终究还是答应了一个人的邀约,再次出山为官。并非是他出尔反尔,只是因为这个人他无法拒绝。
此人就是我们的老朋友,当时的内阁首辅杨廷和。
在严嵩看来,杨廷和是朝廷的支柱,在杨廷和看来,严嵩是难得的人才,而更为重要的是,十年前(弘治十八年1505)的那次会试,点中严嵩卷子,对其赞扬有加,并成为他老师的人正是杨廷和先生。
杨先生真可算得上是个有眼力的人,因为十七年后(嘉靖二年1523)的殿试中,他还夸奖过另一位新科进士,断定此人必成大器,之后还大力提拔。
看来这个世界确实很小,因为这位幸运者的名字叫做徐阶。
正德十一年(1516),严嵩再次出山。
论资排辈是官场的优良传统,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严嵩的境遇并不太好,所谓“任你通天大才,只有推倒重来”,他先进了翰林院,却只干了个编修(翰林院的低级官员),一年多啥也没混出来。
但人生总是充满变数的,正德十三年(1518),严嵩得到了一份差事——传旨。
这就是传说中的钦差,虽说是个体力活,不过能到地方上摆摆威风,混吃混喝,也算不错,于是严嵩乐颠颠地上路了。
然而事实证明,这趟所谓的钦差,实际上是个苦差。
严嵩十分尽责地完成了使命,然后一路往回赶,但上天似乎还没玩够,他又一次在错误的时间,将严嵩送到了一个错误的地点。
具体说来,当时严嵩先生所处的环境如下:
时间: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
具体方位:江西省临江府。
如果感觉比较眼熟,那说明你的记性还不错,此时此地,除了严嵩外,还有一位仁兄正在闹腾一件大事,这就是伟大的王守仁先生。
严嵩的运气实在不好,全国那么多地方他不去,偏偏赶上了宁王叛乱,要是他赶得巧,没准还能和刚刚坐船上岸的王巡抚打个照面。
不过他既没有王巡抚的胆略,也没有旗牌令箭,于是只好躲了起来。
但凡是躲避战乱,都有个时间限制,仗打完了该干嘛就干嘛去了,但严... -->>
严嵩的原则
嘉靖算是消停了,但是大臣们的斗争游戏却刚刚进入高潮,夏言除掉了他的最大对手,夺取了全部的权力,所有人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这一年是嘉靖二十一年(1542),看上去一切都很完美,但他不会想到,崩溃将在最为辉煌的那一刻到来。
毁灭他美好前景的人,叫做严嵩。
严嵩,字惟中,成化十六年(1480)出生,江西袁州府分宜人。
说起此人,实在是大大的有名,从明代开始,他就被人以各种形式,(写入书中、编入戏里)不停地骂,反复地骂,并最终获得了一个荣誉称号——明代第一奸臣。
事实上,在走上那条不归路之前,他曾经是一个勇敢正直,坚持原则的人,而那时,他是夏言的朋友。
如同所有的悲剧一样,严嵩的故事也有着一个喜剧的开头。
应该说严嵩的运气是不错的,他出生时,家里虽不很富,却也算个中产阶级。他的父亲严淮多次参加科举,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到最后实在战斗不动了,就改行当了教书先生。
老子的未竟事业自然是要儿子完成的,刚出生不久的严嵩就此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涯。
严嵩的幼年教育是可以写成启蒙类教科书的,据说他三岁就学会了写字,到六岁就能背诵四书五经,但这些还只是小事,两年之后发生的那件事情才真正引起了轰动。
在这一年,八岁的严嵩因为成绩好,作为优秀童生考入了县学。
看上去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的,那么我们来列举另外两位仁兄进行类比,你就知道其中奥妙:
海瑞,身份:童生,时年二十八岁。
范进,身份:童生,时年五十余岁。
其实这二位兄弟还算是年轻有为的,六七十岁考不上县学的童生大有人在,相比之下,严嵩实在是神童中的神童。
就这样,严嵩一直神童了八年,到了弘治八年(1495),十六岁的严嵩准备参加乡试,包袱都打好了,刚要出发,爹死了。
这实在是让人悲痛的事情,一般这种时候,都会有固定剧本:跳出来一大帮亲戚朋友,说些什么不要悲伤、要正常发挥水平、告慰先人之类的话,然后主人公擦干眼泪,抬头望天,握拳做苦大仇深状,毅然踏上前进的道路。
严嵩的情况大致差不多,只是有一点不同——他没有去考试。不是他过于悲痛不想考,而是不能考——根据明代规定,死了爹的,要在家守制三年。
国家政策是没法违反的,严嵩只好在家待业了三年,三年后,他带着父亲的遗愿和满腔的抱负前往南昌,一举中第,金榜题名。
严嵩的乡试成绩很好,所以对于第二年的会试,他本人十分自信,可事实证明,地方经验放到中央,往往都是不灵的。考试成绩出来后,名落孙山的严嵩叹着气走了回头路。
不要紧,下次一定能够考上!
过了三年,他进京参加第二次考试,几天后,他拿着京城同乡送的慰问品回了家。
神童也好,天才也好,考不上就考不上,说啥也没有用。
失望的严嵩没有放弃,他确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
于是他去考了第三次,这次他不再有任何幻想,考上就好,只要考上就好。
但上天却跟他开了一个玩笑,善意的玩笑。
老天爷可能觉得严嵩先生才学深厚,非要消遣一下他,所以在两次落榜之后,严嵩意外地得知了自己的考试成绩——二甲第二名。
一甲只有三人(状元、榜眼、探花),所以二甲第二,就是全国第五。
这个成绩实在太好了,严嵩惊讶之余大喜过望,他认为,自己的命运将就此彻底改变。
正德元年(1506),严嵩被选为翰林,成为了一名庶吉士,这一年他二十七岁,年少高才,前途远大而光明——光明时间合计三年。
正德四年(1509),严嵩迎来了一个噩耗,他的母亲去世了。
严嵩是一个十分孝顺的人,在父亲死后,母亲含辛茹苦抚养他,供他读书考试,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在,实在是一场人生悲剧。
但凡是个人,遇到这种事都会悲伤,但严嵩却似乎有点过了头,他日夜痛哭,伤心过度,差点送了命,经过紧急抢救才活过来。
这还没完,悲痛至极的严嵩又做出了一个更让人意外的决定,他要辞官回家隐居。
这是一个让人钦佩的抉择,一个前途无量的年轻人,放弃荣华富贵,避开俗世红尘,只为纪念自己未能报恩的母亲。二十七岁的严嵩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严嵩回到了老家隐居,但国家并没有忘记他,朝廷曾多次下旨,希望他回朝中为国效力。
可严嵩拒绝了,他已经过了守制期,却仍拒不入朝,只因为另一个理由:
“奸人当道,在下不堪与之为伍!”
他口中的奸人,就是当年红得发紫的钱宁和江彬,严嵩有他自己的骨气:宁可不当官,也绝不与小人同流合污!
那时的严嵩,是一个正直的人。
但隐居十年之后,他终究还是答应了一个人的邀约,再次出山为官。并非是他出尔反尔,只是因为这个人他无法拒绝。
此人就是我们的老朋友,当时的内阁首辅杨廷和。
在严嵩看来,杨廷和是朝廷的支柱,在杨廷和看来,严嵩是难得的人才,而更为重要的是,十年前(弘治十八年1505)的那次会试,点中严嵩卷子,对其赞扬有加,并成为他老师的人正是杨廷和先生。
杨先生真可算得上是个有眼力的人,因为十七年后(嘉靖二年1523)的殿试中,他还夸奖过另一位新科进士,断定此人必成大器,之后还大力提拔。
看来这个世界确实很小,因为这位幸运者的名字叫做徐阶。
正德十一年(1516),严嵩再次出山。
论资排辈是官场的优良传统,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严嵩的境遇并不太好,所谓“任你通天大才,只有推倒重来”,他先进了翰林院,却只干了个编修(翰林院的低级官员),一年多啥也没混出来。
但人生总是充满变数的,正德十三年(1518),严嵩得到了一份差事——传旨。
这就是传说中的钦差,虽说是个体力活,不过能到地方上摆摆威风,混吃混喝,也算不错,于是严嵩乐颠颠地上路了。
然而事实证明,这趟所谓的钦差,实际上是个苦差。
严嵩十分尽责地完成了使命,然后一路往回赶,但上天似乎还没玩够,他又一次在错误的时间,将严嵩送到了一个错误的地点。
具体说来,当时严嵩先生所处的环境如下:
时间: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
具体方位:江西省临江府。
如果感觉比较眼熟,那说明你的记性还不错,此时此地,除了严嵩外,还有一位仁兄正在闹腾一件大事,这就是伟大的王守仁先生。
严嵩的运气实在不好,全国那么多地方他不去,偏偏赶上了宁王叛乱,要是他赶得巧,没准还能和刚刚坐船上岸的王巡抚打个照面。
不过他既没有王巡抚的胆略,也没有旗牌令箭,于是只好躲了起来。
但凡是躲避战乱,都有个时间限制,仗打完了该干嘛就干嘛去了,但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